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对大鼠肝癌消融治疗的影响。方法肝癌McA-RH7777细胞体外培养制备肿瘤细胞悬液,清洁级SD大鼠50只经肝内注射法建立肝癌模型。建模后1周,随机选取40只肝癌模型大鼠,按照简单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n=26)和对照组(n=14)。实验组大鼠肝脏肿瘤在2 000 V/cm场强下接受电脉冲处理,对照组脉冲场强为0,频率均为1 Hz,脉宽为100 μs。2组大鼠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 d分别尾静脉采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血尿素氮、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分别记录2组大鼠术前1 d,术后7、14、21 d肿瘤长径变化和术后60 d生存时间改变,记录治疗过程中相关性并发症情况;术后30 d分别随机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只大鼠,检测2组大鼠消融靶区肿瘤组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原癌基因(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术后30 d,切取2组肿瘤消融区域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染色分别计算肿瘤细胞增殖率及细胞凋亡率。对数据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及χ2检验。结果实验组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 d,大鼠不同时相点ALT、AST、CK、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458、39.842、33.343、52.335,P值均小于0.05),大鼠不同时相点肌酐、血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02、2.429,P值均大于0.05);对照组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 d,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267、3.646,P值均小于0.05);大鼠不同时相点肌酐、血尿素氮、CK、LD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85、1.100、1.773、1.338,P值均大于0.05)。术前3、1 d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ALT、AST、肌酐、血尿素氮、CK及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1、21、30 d,实验组和对照组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14、-9.993、-9.362, 4.345、-4.802、-7.159,P值均小于0.05);术后1、7、14、21、30 d,实验组和对照组肌酐、血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1、0.322、0.045、-0.760、-0.741,4.345、0.784、-1.835、-4.802、-6.415;P值均大于0.05)。术后1、7 d,实验组和对照组CK、LD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13、4.437,7.817、5.183,P值均小于0.05)。术前3、1 d及术后1、7、14、21、30 d,实验组肿瘤标志物AFP水平分别为(4.63±0.53)、(4.84±1.63)、(5.54±1.96)、(3.87±2.19)、(2.34±0.28)、(1.61±0.51)、(1.18±0.3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339,P<0.05);对照组各时相点血清AFP水平分别为(4.44±0.91)、(4.61±0.91)、(4.86±0.95)、(5.55±1.08)、(6.10±1.42)、(6.93±1.80)、(6.70±2.6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4,P<0.05)。术前3、1 d,实验组与对照组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2、0.501,P=0.414、0.619);术后7、14、21、30 d,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9.004、-10.809、-7.762,P值均小于0.05)。实验组术前1 d,术后7、14、21 d的肿瘤长径分别为(11.2±3.1)、(8.1±2.3)、(5.3±1.6)、(3.5±1.1) mm,而对照组各时相点的肿瘤长径分别为(9.8±2.1)、(14.1±2.7)、(17.8±3.7)、(14.4±2.7) mm;术前1 d,2组间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6, P=0.135);术后7、14、21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脏肿瘤长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30、-14.800、-18.244,P值均小于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Caspase-3、Bax较对照组表达水平增高,Bcl-2表达水平下降。术后30 d,肿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可见大量的组织坏死,有明显的细胞凋亡区,而细胞的管道结果保持完好;对照组肿瘤细胞未见明显破坏。术后30 d,肿瘤组织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结构排列尚清晰,未见明显细胞破坏,仅有少量棕黄色阳性染色(1+,中等染色);对照组可见细胞组织排列紊乱,大量棕黄色阳性染色(4+,强染色)。术后30 d,肿瘤组织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结构排列完整,未见明显破坏,仅有少量棕黄色阳性染色(1+,弱染色);对照组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可见大量棕黄色阳性染色(4+,强染色)。术后30 d,肿瘤组织行TUNEL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排列稍紊乱,管道结构不清晰,大量棕黄色阳性染色;对照组可见组织排列整齐,仅有少量棕黄色阳性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肿瘤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8±0.8)%、(43.1±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5,P<0.05)。TUNEL染色结果可见实验组强染色,而对照组呈弱染色或不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6.85±10.27)%、(2.56±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6,P<0.05)。结论新型高频方波电脉冲可有效控制大鼠肝癌的局部进展。

  • 标签: 肝肿瘤 大鼠 消融技术 高频方波 电脉冲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声带息肉声像图特点,初步探讨高频超声在声带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1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诊断为声带息肉的患者169例,共176个息肉,总结声带息肉的超声图像特点,观察声门水平甲状软骨钙化特点以及声门水平甲状软骨钙化范围对声带息肉显示的影响。结果声带息肉声像图均表现为上皮层与韧带层之间出现局限性均匀低回声,形态可表现为类圆形与扁平形,并有高张力与低张力之分,彩色多普勒显示96.8%的息肉内未见血流信号。与扁平息肉相比,超声更易检出类圆形息肉,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声门水平甲状软骨钙化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水平甲状软钙化范围影响声带息肉显示率,随着钙化范围增大,声带息肉显示率逐步降低,无钙化组与中度、重度钙化组之间声带息肉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声带息肉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高频超声可辨别声带息肉的形态、位置、大小,尤其对于声门水平甲状腺软骨无钙化及轻度钙化的患者,超声可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有望成为喉镜检查的有效补充,应用于声带息肉的初步筛查及术后复查。

  • 标签: 高频超声 声带息肉 甲状软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乳腺不同位置脂肪坏死病灶的声像图表现,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脂肪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乳腺脂肪坏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3例患者共69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根据病灶的所在部位(皮下脂肪层、皮下脂肪层与腺体层均累及、腺体层),将其分为腺外型、交界型和腺内型。总结并比较不同类型组间的超声特征。结果63例患者中22例有外伤或手术史,7例既往有乳腺炎性病变。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或因偶然发现肿物就诊。根据超声声像图中病灶位置将69个病灶分为腺外型31个、交界型26个、腺内型10个,2个漏诊。腺外型与腺内型声像图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交界型同腺外型和腺内型的声像图比较,部分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形状、边界、病灶血流情况、与周围组织分界、与周围皮肤关系及同侧腋窝淋巴是否肿大(P=0.045、0.001、0.025、0.001、0.001、0.019);而有无包膜、回声类型、钙化类型、后方回声情况及患者病灶数目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漏诊2个病灶(2/69,2.9%),误诊为可疑恶性病灶(BI-RADS 4b类)5个(5/67,7.5%)。结论乳腺脂肪坏死的声像图及临床表现多样,应用高频超声观察不同位置病灶的声像图表现,详细了解相关病史,特别是外伤史、手术史等临床信息,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乳腺脂肪坏死。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疾病 脂肪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髓样癌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并比较最大径>1.0 cm及≤1.0 cm的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超声检查及手术切除的36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图像及病理结果。总结甲状腺髓样癌病灶的超声特征,并依病灶最大径分为>1.0 cm及≤1.0 cm两组,比较两组间超声图像表现的差异。结果甲状腺髓样癌病灶共42个,最大径为(2.6±1.5)cm(0.4~5.4 cm)。甲状腺髓样癌主要分布于甲状腺中上极(32个,76.2%),所有病灶均为低回声,以实性为主(39个,92.8%),多数伴有钙化(25个,59.5%)。与≤1.0 cm的病灶相比,>1.0 cm的甲状腺髓样癌病灶血流信号多丰富(65.5% vs 7.7%,P=0.001),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79.3% vs 15.4%,P<0.001),病灶超声诊断准确性更高(93.1% vs 61.5%,P=0.037)。结论甲状腺髓样癌病灶主要分布于甲状腺中上极,实性低回声为主,多数伴有钙化。不同大小甲状腺髓样癌超声特征不同,准确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甲状腺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甲状腺 髓样癌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梅克尔憩室内翻病例的超声特征及临床表现,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梅克尔憩室内翻患儿的术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7例患儿术前超声均观察到肠腔内病灶,术前准确诊断6例。7例患儿梅克尔憩室均合并异位组织,合并继发性肠套叠4例。7例患儿中3例以腹痛就诊,3例以血便就诊,1例同时有腹痛和血便表现,所有患儿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结论梅克尔憩室内翻罕见,高频超声可清楚显示小儿肠腔内憩室,根据其超声特征可作出较准确的术前诊断,为手术切除提供非常有效的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 梅克尔憩室内翻 小儿 肠套叠
  • 简介:摘要由于呼吸机导致的肺损伤大多与潮气量过大有关,故主张高频振荡通气(HFOV)作为早产儿有创呼吸支持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以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在HFOV期间,由于肺机械力学的改变及人-机相互作用,同样的压力幅度和频率可能导致不同的胸腔振动和潮气量,而HFOV时叠加容量保证(VG)能减少高频气量波动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反复变化。临床前期新生动物研究和HFOV-VG在临床的应用已表明,高频率结合持续恒定的非常小的潮气量通气技术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风险。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容量保证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肌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及高频超声检查,后经关节镜检查、手术或随访证实,比较MRI、高频超声及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62例患者经手术、关节镜检查确诊为小腿肌腱损伤,肌腱撕裂45例,肌腱炎17例。肌腱完全撕裂MRI主要表现为肌腱连续性中断,T2WI信号增强,撕裂处可见扭曲,断端不规则,呈马尾样改变;肌腱不完全撕裂主要表现为肌腱内部呈线状或局部T2WI高信号,部分可见局部纤维增厚。肌腱撕裂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局部变薄,回声部分中断,内部可见裂隙样低回声,可延伸至肌腱;肌腱炎表现为肌腱增厚,回声多不均匀,可见散在点状或斑块状强回声。MRI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2%、81.25%、88.46%、94.91%、68.42%,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分别为88.70%、81.25%、87.18%、94.82%、65.00%;两者联合诊断分别为95.16%、87.5%、93.58%、96.72%、82.35%,各方法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高频超声对小腿肌腱损伤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两者联合可小幅提高诊断效能,临床上可根据检查情况及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频超声 肌腱损伤 小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肌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及高频超声检查,后经关节镜检查、手术或随访证实,比较MRI、高频超声及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62例患者经手术、关节镜检查确诊为小腿肌腱损伤,肌腱撕裂45例,肌腱炎17例。肌腱完全撕裂MRI主要表现为肌腱连续性中断,T2WI信号增强,撕裂处可见扭曲,断端不规则,呈马尾样改变;肌腱不完全撕裂主要表现为肌腱内部呈线状或局部T2WI高信号,部分可见局部纤维增厚。肌腱撕裂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局部变薄,回声部分中断,内部可见裂隙样低回声,可延伸至肌腱;肌腱炎表现为肌腱增厚,回声多不均匀,可见散在点状或斑块状强回声。MRI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2%、81.25%、88.46%、94.91%、68.42%,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分别为88.70%、81.25%、87.18%、94.82%、65.00%;两者联合诊断分别为95.16%、87.5%、93.58%、96.72%、82.35%,各方法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高频超声对小腿肌腱损伤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两者联合可小幅提高诊断效能,临床上可根据检查情况及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频超声 肌腱损伤 小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于浅表血管内肿瘤的高频超声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0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超声检查的13例浅表血管内肿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肿瘤发生的部位、具体解剖血管以及肿物形态、边界、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13例患者的肿物多为类椭圆形或长条状,少数为类圆形。11例原发于血管内肿瘤均表现为低回声包块;2例血管内转移或复发肿瘤表现为实性低回声伴强或高回声,包括骨巨细胞瘤转移、骨肉瘤复发各1例。12例测及动脉血流频谱。2例血管球瘤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固定点明显触痛。2例患者有相应上肢或下肢的骨肿瘤病史。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分辨浅表血管内肿物发生的具体解剖位置,发现其形态特征和声像图表现,并可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既往病史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

  • 标签: 高频超声 血管内肿瘤 血管平滑肌瘤 血管内筋膜炎 转移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Poland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15例Poland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Poland综合征患者胸壁各层解剖结构,超声主要表现为患侧胸大肌全部缺如或部分缺如,部分可合并胸小肌缺如,患侧胸壁厚度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例Poland综合征中有11例合并短指或并指畸形,超声显示并指畸形患者中指掌侧总动脉分叉位置较健侧要低。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Poland综合征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Poland综合征 胸壁
  • 简介:近年来,随着民航事业呈跨越式发展态势,飞行流量也在逐渐攀升,对民航甚高频通信质量要求更为严格。因为民航甚高频的使用频点的不断增加,各类无线电通信系统愈来愈多,致使无线电互调干扰问题愈来愈严重。如何处理好高频互调干扰问题,确保民航甚高频通信质量在飞机飞行尤为必要。本文着重探讨民航甚高频通信中经常发生的互调干扰问题,并给出了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民航 甚高频 通信 互调干扰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低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效能。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84例,均予以高频超声、低频超声及二者联合检查,以X线钡灌肠检查为"金标准"。结果本组84例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经X线钡灌肠检查确诊阳性63例,阴性21例;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出真阳性48例,真阴性16例;采用低频超声诊断出真阳性40例,真阴性14例;采用二者联合诊断出真阳性57例,真阴性18例;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诊断特异度(85.71%,18/21)、误诊率(14.29%,3/21)与高频超声(76.19%,16/21;23.81%,5/21)及低频超声单独诊断(66.67%,14/21;33.33%,7/2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准确度(90.48%,57/63;89.29%,75/84)高于高频超声(76.19%,48/63;76.19%,64/84)及低频超声单独诊断(63.49%,40/63;64.29%,54/84),漏诊率(9.52%,6/63)低于高频超声(23.81%,5/21)和低频超声单独诊断(36.51%,23/63),P<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对同心圆征、混合性肿块及肠壁水肿等肠套叠典型声像征检出率均高于高频超声及低频超声的检出率(P均<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联合诊断不同部位肠套叠检出率高,但与二者单独诊断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低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高频超声 低频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房外Paget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乳房外Paget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Paget病中,25例(阴囊21例、会阴4例)位于外阴,4例股内侧,1例下腹壁,1例肛周,1例颈部,3例伴有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高频超声检查显示6例无明显异常超声表现;26例皮损皮肤层增厚,根据病灶形态和高频超声表现分为弥漫型和肿块型,其中弥漫型21例,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肿块型5例,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18例病变内部呈实性均匀低回声,8例呈以实性低回声为主的不均质回声。26例中,病灶Adler血流分级0级2例,1级5例,2级8例,3级11例。结论乳房外Paget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佩吉特病,乳腺外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员与正常人下肢动脉的高频超声特征差异,以及运动时间对下肢动脉超声特征的影响,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职于当地体育局及就读于体育学院的职业长、短跑及自行车运动员为实验组,共96人,从事体育训练时间5个月~11年不等,另选取同时间段同年龄段的无运动习惯的健康青年人108人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分别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的超声影像学检查,观察并测量血管内径(ID)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内径及IMT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实验组A、B、C组的内径及IMT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的内径及IMT比较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上述动脉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内径及IMT比较,可见两组间的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3、4.488、2.245、5.834、-3.692、3.210,P均<0.05),实验组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IMT小于对照组。对实验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内径及IMT比较发现,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在不同运动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37、9.902、8.293、25.814、9.444、6.572,P均<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内径在A组与B组、腓动脉IMT在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动脉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肢运动训练可使动脉管径增大,减小动脉IMT,且在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以及强度情况下,随着运动时间延长,动脉管径逐渐增大,动脉IMT逐渐减小,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标签: 超声检查 运动员 下肢动脉 内径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凝联合冷冻治疗结核干酪样坏死的应用基础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胸科医院通过支气管镜诊治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101例。根据冷冻及高频电凝治疗前,钳夹病变气道坏死物难易程度;HE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坏死物结构及纤维化程度,分为质软组(34例,经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和质韧组(67例)。其中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病例为质韧对照组(35例,经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病例为质韧实验组(32例,经支气管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冷冻治疗)。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质软、质韧2种坏死物的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对比3组介入疗效。结果Masson染色定量分析示质韧组的胶原纤维表达高于质软组[(0.155±0.058)μm2比(0.077±0.054)μm2],免疫组织化学示质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质软组(P值均<0.05)。质韧实验组冷冻治疗次数低于质韧对照组[5.0(4.0,5.8)次/例比6.0(4.0,10.0)次/例,Z=2.76,P=0.006]。质韧实验组的气道坏死物消失时间短于质韧对照组[8.0(6.0,10.0)周比10.0(6.0,13.0)周,Z=2.49,P=0.013]。结论结核质韧坏死物的炎症及纤维化明显,可能加重气道狭窄。采用高频电凝联合冷冻治疗可加快结核质韧坏死物清除,减少冷冻次数,安全有效。

  • 标签: 结核,肺 支气管疾病 支气管镜检查 溃疡 坏死 瘢痕狭窄 高频电凝
  • 简介:如何解决民航甚高频无线电干扰等问题,保证飞机与地面通信质量,确保航班安全飞行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阐述了民航甚高频无线电的干扰形式,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借鉴。

  • 标签: 民航 无线电干扰 干扰形式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与噪声作业女工高血压的关系,了解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作为噪声作业女工发生高血压风险内效应指标的应用意义。方法于2018年1至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广州市的20 882名在岗噪声作业女工纳入研究,收集其纯音测听值、血压、年龄及工龄等信息。运用趋势χ2检验评估接触噪声工龄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对血压的影响,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接触噪声工龄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相关的高血压风险。结果噪声作业女工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正常听力检出率为80.73%(16 858/20 882),高频轻度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6.21%(3 384/20 882),高频重度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06%(640/20 882)。正常听力组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04%(1 018/16 858),高频轻度听力损失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0.28%(348/3 384),高频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1.25%(72/640)。随着接触噪声工龄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呈升高趋势(P<0.05)。与接触噪声工龄<1年组比较,7~9年和≥9年组女工发生高血压风险均下降(OR=0.79、0.75,P<0.05);与正常听力组比较,高频轻度听力损失组发生高血压风险增加(OR=1.31,P<0.05)。结论噪声作业女工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增加可能导致血压水平和高血压风险增加,应重点关注高频轻度听力损失女工。

  • 标签: 听阈 噪声,职业性 听力损失 高血压 工龄 比值比 趋势分析
  • 简介:摘要高频电技术在消化内镜领域应用广泛,新的适应证不断扩展,临床应用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为加强消化内镜医师对高频电技术原理及操作安全事项的理解,推动技术安全应用和良性拓展,特邀请国内消化、内镜、外科、护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国内专家经验,共同讨论起草了消化内镜高频电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标签: 内窥镜 高频电技术 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