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文献复习发现人体胆囊至少具有十种生理功能,包括储存功能、舒缩功能、浓缩功能、吸收功能、分泌功能、调节功能、菌库功能、抗菌功能、免疫功能和保护功能。胆囊生理功能是人正常生理生存所必须,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留胆囊,应该是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

  • 标签: 胆囊 功能 胆囊结石 人类 生理学
  • 作者: 马骏陈建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3-13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3期
  • 机构:摘要:唾液酸是一类含有9个碳原子并具有吡喃糖结构的酸性氨基糖的总称,通常位于糖蛋白糖脂等复合物的末端,在细胞识别,促进大脑发育,抗炎和抗病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本文就唾液酸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揭示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的生理功能异常。文献报道最多的生理功能异常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免疫失调/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环境毒素暴露。该文综述了孤独症患者存在的四个方面生理异常的主要表现,旨在阐述各方面生理功能异常与孤独症的关系,为孤独症发病机制研究、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线索。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免疫失调/炎症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障碍 环境毒素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正常小鼠胰腺导管类器官培养体系,初步探讨胰腺导管类器官的形态学及生理功能。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胰腺组织,应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并收集胰腺导管,用基质胶包埋后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胰腺导管类器官的形态结构;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类器官的标志物表达及定位;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类器官离子通道和抗菌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成功建立了可以稳定传代10代的小鼠胰腺导管类器官,类器官呈球样生长,形成管腔样结构,内部的空腔与胰腺导管组织的管腔相对应。胰腺导管类器官稳定表达祖细胞标志物SOX9及导管上皮细胞标志物KRT19,均定位于上皮细胞,不表达淀粉酶;稳定表达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离子通道Clcn1、Kcnma1、CFTR、Slc12a5、Slc26a3、Slc26a6及Scnn1a,低表达Ano1,不表达Clcn3、Kcna1、Kcna2、Kcnd3、Kcnh1、Atp12a、Slc4a4、Slc9a1、Slc12a2及Slc26a11,其中CFTR在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高表达抗菌肽Reg3a、CRAMP及糖蛋白2,低表达Defb1、Defb2及Defb3,不表达Defa1及Defa4,其中Reg3a及CRAMP均在上皮细胞内表达,且分泌至类器官的管腔内。结论成功建立可以稳定传代的小鼠胰腺导管类器官,它能维持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诸多特征,可以作为研究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生理学的体外模型。

  • 标签: 胰腺导管类器官 胰腺炎 离子通道 抗菌肽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理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9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报告的生理功能标准化得分为(54.24±16.56)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职业类型、饮酒史、心功能分级、合并症个数、心力衰竭确诊时间和自我管理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39.6%。结论基于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理功能水平较低,临床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给予个性化的干预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水平,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报告结局 生理功能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 作者: 吴庆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430000
  • 简介:目的:探究舒适护理模式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2021.07~2022.12期间,本院收治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样本,动态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常规护理),实验组/30(舒适护理模式);统计对比:(1)手术指标;(2)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舒适护理模式开展后,相较之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研究数据改善趋势显著(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而言,护理效果明确,优化预后结局,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 标签: 舒适护理模式;股骨颈骨折;生理功能;恢复时间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由环境、遗传因素诱导的代谢性疾病,该病危害性较大,会影响患者肝、肾、神经、血管等多个器官功能。非编码RNA包括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ncRNA作为信号分子包含具有调控功能的核酸序列,在特定时间和组织可调节生物生长发育,感知响应多种刺激,并可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在糖尿病中lncRNA作为一种新型治疗途径的靶点,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何更好地用于临床值得深入探讨。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生理功能 2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
  • 作者: 刘艳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山东广通宝医药有限公司,山东 青州 262500
  • 简介:维生素K1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可参与人体凝血、骨骼形成、维持血管健康等生理功能,但在人体内合成很少,需从饮食中获得。研究表明,维生素K1的摄入量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肝脏异常等多种疾病。在农产品中,检测维生素K1的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荧光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等,且这些方法均具有灵敏度高、精确度高、选择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对农产品中维生素K1含量的准确测定。本文主要从维生素K1的生理功能、人体对维生素K1的需求量、以及在农产品中的检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维生素K1;生理功能;农产品;检测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声光触环境因素对低体质量早产儿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提出NICU环境改进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低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设定工作日8:00—9:00为日常时段,10:00—11:00为安静时段,分别对NICU内光照、声音、触摸等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化检测,记录新生儿基础生命体征、活动度、应激激素等变化,分析环境因素对患儿的影响。结果日常时段与安静时段触摸次数分别为(5.02 ± 0.54)、(4.56 ± 0.55)次/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两日同一时段,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活动度为每10分钟(8.26 ± 3.10)次,低于日常时段的每10分钟(17.52 ± 5.7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967, P<0.01);早产儿安静时段睡眠时间(23.24 ± 8.38)min/h,显著高于日常时段(4.80 ± 5.39)min/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679,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61.53 ± 13.47)、(15.91 ± 3.94)、(49.22 ± 15.15)μg/L,低于日常时段(74.52 ± 20.98)、(23.40 ± 11.66)、(80.32 ± 32.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95、3.848、5.502,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心率及收缩压为(130.44 ± 8.06)次/min、(64.05 ± 10.40)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日常时段(145.21 ± 10.52)次/min、(72.85 ± 13.3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40、2.166,P<0.01或0.05)。同一日不同时间段,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活动度为每10分钟(9.87 ± 3.31)次,低于日常时段的每10分钟(19.82 ± 5.5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761,P<0.01);早产儿安静时段睡眠时间(25.75 ± 9.07)min/h,显著高于日常时段的(4.70 ± 3.89)min/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457,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59.42 ± 11.95)、(15.78 ± 1.45)、(50.90 ± 14.73)μg/L,低于日常时段的(71.50 ± 20.56)、(25.62 ± 11.95)、(79.87 ± 29.9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12、5.169、3.585,P<0.01);早产儿在安静时段的心率及收缩压为(136.02 ± 11.22)次/min、(65.35 ± 9.56)mmHg,显著低于日常时段的(144.10 ± 9.18)次/min、(73.47 ± 12.9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533、2.008,P<0.01或0.05)。结论NICU患儿总体处于高噪声、强光照及多触摸环境,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改善NICU环境或能进一步促进患儿的恢复与生长发育。

  • 标签: 婴儿,早产 重症监护病房 应激性激素
  • 简介:摘要类淋巴系统是一个功能性脑脊液循环系统,主要发挥脑实质内代谢废物的清除功能,是脑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基础研究领域,麻醉是活体动物进行类淋巴系统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前提,然而麻醉药物能否影响类淋巴系统功能还存在争议。文章对应用于类淋巴系统研究中的麻醉药物进行综述,分析干扰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各项生理因素,讨论不同麻醉方案对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影响,为后续进行类淋巴系统研究的麻醉药物选择及结果解读提供参考。

  • 标签: 类淋巴系统 麻醉药物 生理
  • 简介:摘要视觉电生理检查是重要的视功能评估方法,具有客观、无创、定量等优点。然而在眼科临床和医疗鉴定实际应用中,如何规范的使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焦点,主要包括其检查流程和解读方法。视觉电生理检查项目较多,各项目的临床意义不同,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多,因此规范的电生理检查操作流程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检查结果产生后,如何结合临床解读电生理结果也需要规范,既需要遵循电生理临床指南的逻辑思维,又需要具体病例中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注意以上问题后,希望能更规范、合理地使用视觉电生理检查,更加准确地进行客观视功能评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医疗鉴定,避免误判和漏判。(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11-814)

  • 标签: 视知觉 电生理学 参考标准 视敏度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一直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中一种短寿命的、同质的细胞类型,具有有限的促/抗炎作用。然而最近1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性粒细胞的了解正在经历着某种复兴。对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促进了研究者对中性粒细胞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的再认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多组学联合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将对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认识得更为透彻。本文对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评述。

  • 标签: 细胞死亡 趋化作用 异质性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SARS-Cov-2引起肺泡上皮细胞损害,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并继发内皮细胞损害导致毛细血管渗漏增加从而加重肺水肿。患者表现为缺氧,呼吸窘迫,严重者出现肺动脉高压,急性肺心病,右心室扩大并压迫左心室,左心室射血能力随之下降,最终导致休克。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氧合,但不恰当的机械通气会导致肺损伤,也可能加重急性肺心病。所以,有效的呼吸支持需要在基于心肺功能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经保护性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效果不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应尽早接受ECMO支持从而减轻心肺及其他重要器官损害。我们推荐了一个详细的基于心肺功能保护的呼吸支持流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机械通气 肺保护
  • 简介: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轻瘫是2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然而,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因素,导致治疗方案有限且制定困难。因此,在治疗前评估和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本文就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除了FD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和内脏高敏感,最近有报道称FD症状中亦有十二指肠功能的一些损害,如轻度炎症和黏膜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讨论了治疗这2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新兴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FD和胃轻瘫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包括作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的看法。本文对FD和胃轻瘫的可能的新疗法,尤其是与中医药相关的新疗法也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轻瘫 胃肠动力 神经调制 替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恢复控尿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5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3 d采用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年龄(63.20±6.14)岁。术式均为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膀胱尿道无张力吻合后,行膀胱颈前壁与耻骨前列腺韧带缝合。术后第3天进行可视化电生理诊断与治疗。治疗后对5例患者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及24 h尿垫使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92±1.35)h,出血(42.00±10.95)ml,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4.20±1.10)d,1例术后出现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2周拔除尿管,5例患者均大力咳嗽时出现少许漏尿,1例患者拔尿管当天使用了1片尿垫,24 h尿垫使用量≤1片,4例未使用尿垫,评估为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治疗周期(7.40±1.52)d,治疗后ICI-Q-SF评分(2.80±1.64)分,I-QOL评分(94.00±3.08)分。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电生理技术早期干预恢复控尿功能安全有效,有望在未来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治疗中成为标准的辅助疗法。

  • 标签: 电生理适宜技术 可视化个体化治疗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早期尿控
  • 简介:摘要视觉系统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包括一系列非侵入性无创检测,为临床提供视觉系统不同位置和细胞类型相关功能的客观指标。本指南由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制定,介绍了视觉电生理诊断标准流程,包括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图形ERG、多焦ERG、眼电图和脑皮层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概述了视觉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实例说明常见疾病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及其相应表现。(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92-50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区,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区。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区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中,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区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区,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癫痫 运动皮质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诱发电位, 运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生理盐水与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PICU 2018年1~5月使用PICC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封管,观察组采用2.5 U/ml的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堵管情况、静脉炎、穿刺点渗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拔针后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穿刺点渗血率、静脉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5 U/ml的肝素生理盐水封管能够降低PICC的堵管率,延长留置针时间,且不会增加患儿的出血风险,效果较好。

  • 标签: 生理盐水 肝素生理盐水 新生儿 中心静脉导管 留置
  • 简介:摘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诊断神经肌肉病的重要手段,至今仍不能被其他检测技术所替代;而且在疾病的预后判断、疗效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肌电图室在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术中肌电检测的诊断标准,目前在国内一直作为该检测技术的规范标准。

  • 标签: 电生理学 诊断 肌电图技术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