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反复潜水以往是指一次潜水结束后12 h内所进行的潜水,而其新的定义是指潜水员体内仍留有前一次潜水的余氮时进行的再次潜水。反复潜水的水面间隔时间并非单一的12 h,而应根据前次潜水减压方案的反复潜水分组符号而定。因此,正确确定反复潜水的水面间隔时间上限尤为重要。美国海军认为前次潜水结束后领先组织内氮张力完全脱饱和时即为水面间隔时间上限,而本研究认为还需注意半饱和时间更长的理论组织内的氮张力是否完全脱饱和,各类理论组织内的氮张力值≤0.805 ATA时才能保证反复潜水的减压安全,此时才为水面间隔时间上限。为方便实际使用,本研究还增加了水面间隔时间0~9 min档次的余氮时间

  • 标签: 反复潜水 水面间隔时间 余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入住ICU带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措施,A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1 h/次,B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3h/次,C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6 h/次。比较三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量及培养结果、VAP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VAP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含量、气道黏膜隐血的发生率、气道黏膜肉眼可见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C组患者发生吸引管堵塞的次数明显高于A、B两组患者(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为3 h/次。

  • 标签: 机械通气 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间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取卵术后最佳解冻移植时间。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第一次行取卵术且术后因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行全胚冷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取卵术与解冻移植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间隔1个月;B组:间隔2个月;C组:间隔≥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为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项指标组间差异。结果B组活产率为70.27%(26/37),高于A组[58.62%(17/29)]和C组[52.27%(23/44)],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A组流产率[0%(0/18)]显著低于C组[25.81%(8/31),P=0.017];三组间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取卵术后解冻移植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无影响。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解冻移植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的有两次分娩史的经产妇(二孩产妇)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对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2 357例二孩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数据,并进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依据不同分娩方式组合下两次分娩间隔时间与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曲线拟合,求得分娩间隔时间-肌力的函数方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最大曲线下面积和相对误差率验证函数方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357例产妇,以两次分娩方式分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共589例;阴道分娩-剖宫产组,共480例;剖宫产-剖宫产组,共1 273例;剖宫产-阴道分娩组,共15例。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为二次曲线,取Ⅰ类肌纤维肌力>35 μV、Ⅱ类肌纤维肌力>40 μV时适合的分娩间隔时间: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为6~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为5~10年,剖宫产-剖宫产组为1~11年;其中二次曲线达到峰值的年份为: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7~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7~8年,剖宫产-剖宫产组6年。各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曲线的最大曲线下面积均>0.6(P均<0.05),相对误差率平均为4.909%。结论二孩产妇盆底功能随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先升高再下降,呈二次曲线形态,出于保护盆底功能的角度考虑,二孩产妇的分娩间隔时间取6~8年为宜。

  • 标签: 生育间隔 盆底疾病 危险因素 接生,产科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术后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间隔时间对患者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并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6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70.11±5.01)岁,范围为60~79岁。根据前列腺穿刺后至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间隔时间分为<7 d组(n=32)和6~8周组(n=3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术后尿失禁率,以及术后6个月的尿失禁率、术后勃起功能异常率、术后骨转移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非条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评价结局与暴露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85.00(174.50,193.50)]、[183.00(175.00,187.5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 8,U=512.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5.50(177.75,205.25)]、[189.00(180.75,206.0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 9,U=512.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00(11.75,16.00)]、[13.50(12.00,15.0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 7,U=522.5);<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8.75%、1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9 5,χ2=0.194);<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尿失禁率分别为6.25%、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随访6个月后,<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尿失禁率分别为6.25%、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 7);<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勃起功能异常率分别为9.38%、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骨转移率分别为6.25%、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结论前列腺穿刺后短期(穿刺后7 d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不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后果,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外科手术 前列腺穿刺 间隔时间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和子代出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后实施IVF-ET的274例患者,按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手术与IVF-ET间隔1个月(n=114);B组:手术与IVF-ET间隔2个月(n=92);C组:手术与IVF-ET间隔3个月或以上(n=68)。主要观察指标为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子代出生情况(包括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出生缺陷)。因移植胚胎种类可能影响上述观察指标,所以本研究对卵裂期胚胎和囊胚进行分别比较。结果三组患者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或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子代出生情况方面,移植卵裂期胚胎后单胎分娩新生儿中B组出生体质量[(3.61±0.31)kg]显著高于C组[(3.25±0.60)kg,P=0.014];移植囊胚后双胎分娩新生儿中C组出生孕周[(36.22±1.44)周]显著大于B组[(34.14±3.11)周, P=0.012]。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后间隔1个月、2个月或≥3个月行胚胎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但可能对子代出生孕周和出生体质量有一定影响。

  • 标签: 输卵管疾病 输卵管造口术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月经是女性性周期的标志,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遵从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总结月经周期中气血阴阳消长变化特点辨证施治,在治疗上有较大优势。目前多认为月经周期与中医时间医学中的月节律相关,而与日节律,即昼夜节律或睡眠觉醒活动关系的研究甚少。临床观察到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女性常并见月经失调,考虑女性月经周期与睡眠觉醒活动相关,故提出了"昼夜轴"的概念,同时运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浅析睡眠障碍与月经后期的关系,以期为月经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中医时间医学 月经后期 睡眠障碍 昼夜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对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独立及联合效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某医科大学选取1 526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夜宵、久坐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等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自评健康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可疑混杂变量后评价睡眠类型、睡眠时间与自评健康的关联性。结果医学生睡眠类型为晚睡晚起型者最多(664人,43.5%),其次为中间型(442人,29.0%)、早睡早起型(420人,27.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报告人数占42.8%(653人)。不同睡眠类型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报告率不等:与早睡早起型相比,中间型、晚睡晚起型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比例更高,调整OR值(95%CI)分别为1.69(1.23~2.31)、2.43(1.81~3.26),趋势检验P<0.001。与每晚睡眠时间≥8 h者相比,睡眠时间为7、≤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95%CI)分别为1.40(1.07~1.84)、2.38(1.69~3.37),趋势检验P<0.001。睡眠类型与睡眠时间存在联合效应,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早睡早起型且每晚睡眠时间≥8 h的医学生相比,晚睡晚起型且睡眠时间≤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最大,OR值(95%CI)为6.53(3.53~12.09)。结论晚睡晚起型及睡眠不足均与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增加有关联,且两者具有联合效应。建议医学生应尽量早睡早起,并保持充足睡眠,促进健康。

  • 标签: 睡眠类型 睡眠时间 自评健康 医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乌鲁木齐某社区不同睡眠时间居民的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方法利用2017年5月在乌鲁木齐某社区进行慢性代谢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所获2 049名居民的数据,选取资料完整、年龄19~80岁的居民共1 822人,测血压、腹围、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完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集静脉空腹及2 h血浆血糖,同时测尿酸、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1)睡眠时间≤6.0、6.1~8.0和>8.0 h/d的调查对象分别有363人(19.9%)、1 349人(74.0%)和110人(6.0%)。不同睡眠时间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状况及锻炼状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睡眠时长人群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尿酸、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6.0 h/d组上述指标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余2组。(2)不同睡眠时长人群的舒张压、收缩压、体重指数、腹围、总胆固醇、L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睡眠时长组组间上述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睡眠时间≤6.0 h/d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另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空腹血糖、HbA1C、尿酸、三酰甘油、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否校正年龄、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睡眠时间≤6.0 h/d与腹型肥胖相关,其余糖脂代谢指标未见明显相关性,睡眠时间≤6.0 h/d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未校正:OR=1.65(95%CI1.18~2.32),校正后:OR=1.48(95%CI1.04~2.08); P<0.05]。结论睡眠时间≤6.0 h/d与腹型肥胖相关,睡眠时间≤6.0 h/d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睡眠时间 糖代谢 脂代谢 乌鲁木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30~79岁成年居民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关联。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抽样在广州市抽取12 747名30~79岁成年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体格检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睡眠质量、睡眠时间、高血压患病情况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别绘制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的剂量-反应曲线。结果12 747名调查对象年龄为(52.68±12.17)岁,高血压患病率为36.6%(4 664/12 747),PSQI得分为(4.70±2.88)分,睡眠时间为(7.00±1.32)h。PSQI得分与高血压患病呈线性关联;与PSQI得分0~2分组相比,PSQI得分3~5、5~8、≥9分的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较高, OR(95%CI)值分别为1.14(1.02~1.27)、1.17(1.03~1.34)和1.41(1.21~1.64)。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呈“U”型关联,与6~8 h睡眠时间相比,睡眠时间<6、>8 h的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较高,OR(95%CI)值分别为1.27(1.12~1.43)和1.20(1.05~1.38)。结论成年人睡眠差、睡眠时间不足或过长均会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

  • 标签: 睡眠 高血压 横断面研究 患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社区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关系。方法本研究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检验、臂踝脉搏波速度检查。最后将资料完整者3 912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baPWV的关系。结果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糖尿病患病率、睡眠情况、体质量指数、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踝臂指数等混杂因素后,发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相关。与睡眠时长为6~8 h组相比,睡眠时长≥8 h组PWV异常率的患病风险升高(OR=1.155, 95%CI 0.995~1.367, P=0.037)。与入睡时间~23:00组相比,00:00以后组PWV异常率患病风险升高(OR=1.482, 95%CI 1.008~2.179, P=0.045)。结论睡眠时长过长(≥8 h)和入睡时间过晚(00:00以后)可能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升高相关。

  • 标签: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社区人群 脉搏波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上海市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17年上海市社区≥35岁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绘制PSQI得分和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剂量-反应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对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并对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中老年人PSQI分数为(4.09±0.10)分,睡眠质量差的比例为12.55%(95%CI:10.77~14.58),睡眠时间为(7.19±0.03)h。PSQI得分与糖尿病患病呈线性关系,睡眠时间与糖尿病患病呈近似"U"形关系。多因素调整后,睡眠质量差(PSQI得分>7分)和睡眠时间过短(睡眠时间<6 h)能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1.17(95%CI:1.06~1.30)和1.20(95%CI:1.01~1.41)。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仅睡眠时间<6 h且睡眠质量差和睡眠时间≥8 h且睡眠质量差者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30(95%CI:1.12~1.52)和1.79(95%CI:1.04~3.07)。结论睡眠质量差和睡眠时间过短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而睡眠过长只有在伴随睡眠质量差的情况下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

  • 标签: 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 糖尿病,2型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肥胖试验参与者的基线因素与体重相关结果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对象为6~12岁儿童(n=62),他们参加了为期2年的多学科家庭计划,并在基线检查后36个月进行了干预后随访。结果测量是体质指数标准差分值(BMI SDS)的变化,BMI SDS减少≥0.25和腰围(WC)变化值。线性与逻辑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睡眠时间、屏幕时间和体力活动。结果共有26例儿童(42%)的BMI SDS降低≥0.25。家庭收入越高、睡眠时间越长,BMI SDS变化越大(分别为-0.05/100.000挪威克朗,P=0.02和-0.24/小时,P=0.02)。年龄越大,WC的变化值越大(-2.1 cm/年,P=0.01),但BMI SDS降低≥0.25的概率越低(OR=0.70/年,P=0.04)。每日屏幕时间延长与WC增加更大(P=0.05)有临界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线时的年龄、家庭收入和睡眠时间与干预后1年的体重相关结果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镜初筛阴性人群再次进行结直肠镜筛查的时间间隔。方法选择美国前列腺、肺、结直肠及卵巢筛查数据库中基线期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初筛阴性)、完成两次结肠镜筛查的14 606名研究对象,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种族、吸烟)、生活习惯、癌症家族史及结直肠筛查结果等信息。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阳性病例(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息肉)检出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内部标准人口计算各筛查间隔组阳性病例的标化例数、阳性率和构成比。结果研究对象基线期的年龄为(61.9±5.2)岁,男性占54.4%(7 948名);有癌症家族史占46.2%(6 745名);筛查间隔为(1 639.1±320.9)d,筛查阳性者共1 716例。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和息肉的阳性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P趋势<0.001)。经内部标准化人口(14 606名)标化后,采用3、5年筛查间隔方案分别检出17.99、11.57例结直肠癌和177.37、240.35例进展期腺瘤。结论基于美国结肠镜检查初筛阴性人群,3年筛查间隔方案能筛出相对较多的结直肠癌病例,但其卫生经济学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筛查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对睡眠时间与成年人MS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评估,以期为M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2019年10月以前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1.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8篇文献,包含研究对象共计656 319例,其中MS患者共150 638例。睡眠时间与MS存在"U"形关联,短睡眠时间者患MS风险是正常睡眠者的1.11倍(95%CI:1.07~1.16),长睡眠时间者患MS风险是正常睡眠者的1.10倍(95%CI:1.03~1.18)。亚组分析显示,横断面研究中,相对于正常睡眠时间组,短睡眠时间使男性、<60岁人群、亚洲人及白种人患MS风险分别增加6%、14%、9%和24%,长睡眠时间使女性和<60岁人群患MS风险分别增加13%和19%。队列研究中观察到亚洲人短睡眠时间与MS呈正相关(RR=1.10,95%CI:1.07~1.13),白种人长睡眠时间与MS呈正相关(RR=1.56,95%CI:1.08~2.26)。结论MS与长睡眠时间和短睡眠时间之间均存在关联。睡眠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习惯,因此通过干预睡眠以降低MS患病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 标签: 睡眠时间 代谢综合征 Meta分析 观察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风险的相关性,探讨睡眠影响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指导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方法本研究共筛选出5 449名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检验、定量超声检测法测量骨密度,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骨质疏松风险的关系。结果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不同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睡眠时长和入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调整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运动后,睡眠时长≥9 h组与7~8 h组相比,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9,95%CI 1.17~1.65,P<0.05);进一步联合睡眠时长及入睡时间分析不同睡眠习惯对骨质疏松风险的影响,与睡眠时长为7~8 h且入睡时间在22:00~23:00的人群相比,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为22:00~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8,95%CI 1.01~1.87,P<0.05),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更高(OR=1.43,95%CI 1.01~2.01,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9 h)且入睡时间较晚(≥22:00)是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且入睡时间越晚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骨密度 骨质疏松风险 绝经后女性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其睡眠中发生的慢性间歇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常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T90%是PSG数据中的常见指标,指整夜睡眠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pO2)相比,能更准确、更直观地反映OSAHS患者整个睡眠期低氧的情况。多项研究表明T90%与OSAHS相关合并症密切相关。本文就T90%与OSAHS常见相关合并症的关系加以综述,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评估OSAH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OSAHS合并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合并症的风险、减少合并症的危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认知正常老年人睡眠时间和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118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受试者,根据睡眠时长分为短睡眠时间组(n=46,睡眠时间<7 h)和长睡眠时间组(n=72,睡眠时间≥7 h)。采集T1 MRI数据并使用Freesurfer 6.0软件分割脑区。分别分析睡眠时间和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的相关性。结果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睡眠时间≥7 h组,睡眠时间和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睡眠时间<7 h组,睡眠时间和左侧丘脑(r=0.445,P=0.030)、尾状核(r=0.371,P=0.048)以及右侧海马(r=0.334,P=0.076)、杏仁核(r=0.445,P=0.030)、丘脑(r=0.371,P=0.048)、尾状核(r=0.414,P=0.036)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睡眠<7 h认知正常老年人中,睡眠时间和多数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呈正相关。老年人睡眠时间可能与脑区神经退行性改变的发生有关。

  • 标签: 老年人 睡眠时间 磁共振成像 认知功能 脑区分割
  • 简介:摘要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睡眠时间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收集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的1 75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按夜间睡眠时长将患者分为短(≤6 h)、中等(>6 h且≤8 h)和长夜间睡眠时间组(>8 h)。baPWV≥1 600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短、中等和长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9.7%,30.8%和38.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中等夜间睡眠时间组相比,长夜间睡眠时间组和短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的OR值分别为1.317(P<0.05)和1.169(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与中等夜间睡眠时间组相比,女性和男性患者长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的OR值分别为1.735(P<0.05)和1.131(P>0.05)。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长夜间睡眠时间与baPWV升高有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睡眠时间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糖尿病,2型
  • 简介:摘要75岁女性因“咳嗽、气短”行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网格影,小叶间隔明显增厚,双侧胸腔积液。住院后发现患者贫血、血癌胚抗原明显升高和低氧血症,进一步行胃镜证实为胃印戒细胞癌。综合临床、影像和病理,考虑肺内病变为胃癌伴肺淋巴管癌病。小叶间隔增厚是一个有特征性的HRCT征象,肺淋巴管癌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掌握其特征,有助于缩小弥漫性肺病的鉴别诊断范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