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附加滤过对腹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10例行腹部X射线摄影的患者病例资料。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用获得相同mAs时的对应厚度(18 cm)的有机玻璃作为模拟腹部的衰减体。将CDRAD 2.0模体和17块10 mm厚的PMMA板(总厚度18 cm)置于检查床上,附加滤过分别选择无附加滤过、2 mmAl、0.1 mmCu+1 mmAl、0.1 mmCu+2 mmAl,电离室等级分别选择-2、-1、0、1、2时进行曝光,采集图像并使用CDRAD 2.0模体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影像质量因子(IQFinv)。根据不同附加滤过将影像质量因子分组,测量每次曝光时模体表面的入射空气比释动能,使用PCXMC软件估算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附加滤过、2 mmAl、0.1 mmCu+1 mmAl、0.1 mmCu+2 mmAl的皮肤入射剂量分别为(0.546 1±0.200 8)、(0.376 2±0.133 8)、(0.285 3±0.100 1)和(0.289 9±0.099 2) mGy,有效剂量估算值分别为(79.63±29.24)×10-3、(71.05±25.56)×10-3、(63.58±22.18)×10-3和(67.64±23.11)×10-3mSv,性腺器官剂量分别为(0.058 1±0.020 8)、(0.050 0±0.018 0)、(0.044 8± 0.015 6)和(0.047 7±0.016 3) mGy,IQFinv值分别为4.70±0.61、4.80±0.84、4.60±0.55和4.60±0.60。在不同附加滤过下,有效剂量与皮肤入射剂量呈线性相关,表面入射剂量增加则有效剂量增加,0.1 mmCu+1 mmAl附加滤过时剂量最低,组间IQFin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射线摄影最适宜的附加滤过为0.1 mmCu+1 mmAl,此时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辐射剂量得到合理降低,达到了摄影参数最优化的目的。

  • 标签: 腹部摄影 图像质量 有效剂量 附加滤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从增强CT合成平扫CT图像,临床主观和客观评估合成平扫CT图像(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的相似性,探讨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同时行常规平扫和增强CT扫描的患者34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增强CT图像合成DL-SNCT图像,以平扫CT图像为金标准,主观评价DL-SNCT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解剖结构清晰度、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均采用4分制);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DL-SNCT与金标准平扫CT图像不同血供特点的解剖部位(主动脉、肾脏、肝实质、臀大肌)以及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囊肿)的CT值。结果主观评价上,DL-SNCT图像在伪影、噪声、图像结构完整性、图像变形方面评分都达到4分,与平扫CT图像评分相一致(P>0.05);在解剖结构清晰度方面评分略低于平扫CT图像[(3.59±0.70)分vs. 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P <0.05)。对于不同解剖部位而言,DL-SNCT图像主动脉、肾脏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2.89、-9.58,P <0.05),而肝实质、臀大肌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强化模式肝脏病变而言,DL-SNCT图像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的CT值显著高于平扫CT图像(t=-10.84、-3.42、-3.98,P <0.05),而肝囊肿CT值与平扫CT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NCT在图像质量上以及一些强化方式比较单一的解剖部位的CT值已接近金标准平扫CT,但对于强化程度变化大的解剖部位,以及有着不同强化模式的肝脏病变,DL-SNCT在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标签: 深度学习 增强CT 合成平扫CT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放疗系统(SGRT)是一套采用光学跟踪捕获患者的体表信息,记录和纠正患者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以提高放疗精度的零辐射图像引导系统。为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必须对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放疗系统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因此,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本指南。指南内容涉及:SGRT的定义和基本原理;SGRT的配准算法;SGRT的测量方法和类别;SGRT的质控要求;SGRT的放疗规范。

  • 标签: 放射疗法 质量控制 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放疗系统
  • 简介:摘要病理切片数字化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是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的重要前提。当前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已成为人工智能病理研发的热点,但国内对宫颈液基细胞学数字病理图像的采集及质量评估,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为促进标准化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数字病理资源库和数据集的建立及相关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的研发,编写组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对宫颈液基细胞学全视野数字图像采集前的玻片评估、采集参数、数字图像的可信度评估及阅片报告等形成此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较混合迭代重建(Hybrid IR)在改善胸部低剂量CT(LDCT)图像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胸部LDCT体检或因肺内结节定期复查的77例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不同算法重建,获得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标准和强级别DLR图像。在3种图像的肺实质、主动脉、肩胛下肌及腋下脂肪内选取感兴趣区并测量其CT值和标准差,用于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影像医师按照Likert 5分量表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且记录肺磨玻璃结节(GGN)的数量,并对其显示情况进行评分。2名医师评分不一致时由第3名医师评分决定。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对3种图像的主观和客观评分进行分析,若总体存在差异,则用Bonferroni校正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3种图像在肺实质、主动脉、肩胛下肌及腋下脂肪处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图像噪声、SNR和图像的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标准和强级别DLR图像的CNR分别为0.71(0.49,0.88)、1.06(0.78,1.32)和1.14(0.84,1.48)。标准级别和强级别DLR图像均较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的主观和客观噪声低及SNR和CNR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主要解剖结构(肺裂、肺血管、气管和支气管、淋巴结、胸膜和心包)和GGN的显示上,标准级别和强级别DLR图像评分明显优于Hybrid IR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Hybrid IR相比,DLR可以明显降低LDCT图像的噪声,且对GGN的显示良好,有助于在较低辐射剂量水平时保证图像质量,从而改善采用CT行肺癌筛查及肺结节随访的安全性。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重建 磨玻璃结节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R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前列腺图像质量,以选择最优化的前列腺MR弥散成像扫描方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10月前列腺MRI检查的60例患者,均行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根据Likert评分分别对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图像的清晰度、图像失真和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另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技术人员分别手动勾画60例患者的前列腺轮廓,并计算出该区域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比较分析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主观评分和客观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图像清晰度、失真和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ZOOMit DWI序列的清晰度最好,失真最小,伪影最少。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SNR (b=50)、SNR (b=1400)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序列的CNR (b=50)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OOMit DWI序列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作为前列腺MRI弥散成像的首选序列。

  • 标签: 前列腺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序列 失真 信噪比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图像自动分割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对乳腺钼靶X线图像进行准确分类识别。方法以数字钼靶X线图像数据库(DDSM)中的BI-RADS4类的簇状分布多形性钙化钼靶图像为研究对象,自动切分图像的感兴趣区域(ROI)。对小波变换、Gabor滤波和灰度共生矩阵法所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融合,并基于灵敏度分析对融合后的特征参数进行筛选。使用基于集成学习的方法,对多项式核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和逻辑(logistic)回归分类器进行投票集成,构成用于乳腺钼靶X线图像自动分类的分类器。投票集成方法为软投票。结果提出的集成分类器可高效地识别与分类乳腺钼靶X线图像,其分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9.1%、99.6%和99.3%。结论所提出的乳腺钼靶X线图像处理与分类识别方法能为医生的临床判断提供辅助检测的依据,并为细分BI-RADS4类图像提供技术基础。

  • 标签: 乳腺钼靶X线图像 图像自动分割 多特征融合 灵敏度分析 分类识别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深度学习(DL)PET图像重建方法,提升不同采集时间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0月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45例恶性肿瘤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52.0±13.6)岁]PET图像。选择原始列表模式PET数据的短时30 s/床位PET图像作为输入,采用Unet网络,以全剂量标准采集时间(3 min)PET图像为模型判别标准,建立DL图像重建模型,以预测全剂量PET图像。分别对DL、30 s、90 s和120 s 4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及定量分析。采用5分法主观评估4组的图像质量。分别测量各组图像肝本底及肿瘤病灶定量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及一阶纹理特征(偏度、峰度、均匀度和熵)。采用Kappa检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4组图像质量评分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99,P<0.001),DL组评分≥3分共6例,30 s、90 s和120 s组评分≥3分别有4、7和8例(χ2=125.47,P<0.001)。DL组肝SD明显低于30 s组(0.26±0.07与0.43±0.11;F=3.58,t=-7.91,P<0.05),SNR高于30 s组(11.04±4.36与5.41±1.41;F=10.22,t=5.40,P<0.05);DL组肝SD及SNR与90 s组一致(0.39±0.16, 8.46±3.34;t值:-0.87和2.17,均P>0.05)。在18个高摄取肿瘤病灶中,DL组病灶SNR及CNR均高于30 s组(60.21±29.26与38.38±16.54,22.26±15.85与15.41±9.51;F值:13.09和7.05,t值:5.20和4.04,均P<0.001)。4组肝一阶纹理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4.30~9.65,均P<0.05),但DL组与120 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25~0.15,均P>0.05)。结论DL重建模型能较好地改善短帧PET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组学研究的需求。

  • 标签: 深度学习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通道特制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甲状腺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9名健康志愿者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行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FS (fat-suturation)、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STIR和DWI-FOCUS。然后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为由两名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Likert Scale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价,并对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客观评价为测量不同序列图像甲状腺组织的信号强度、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左右叶甲状腺组织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主观评分标准,两名评分者评分结果为:T1WI、T2WI和T2WI-FS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DWI-STIR和DWI-FOCUS序列均达到3分以上,二者对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92、0.94、0.96、0.93和0.89。基于客观评价,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号强度分别为1246.39、1345.03、860.88、236.91和569.06,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57、0.937、0.924、0.871和0.848。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噪比分别为17.56、33.18、42.82、27.99和19.53,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45、0.957、0.885、0.825和0.773。各序列甲状腺组织对比噪声比分别为0.20、5.36、3.07、16.01和9.91,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577、0.704、0.740、0.710和0.589。结论使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图像主观评分高,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对比噪声比高,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甲状腺 磁共振成像 图像质量评价 表面线圈 信噪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低辐射剂量下对乏血供肝转移瘤CT图像质量及检出效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乏血供肝转移病变需行全腹部增强CT的56例患者,增强后第1静脉期均行常规辐射剂量(400 mA)CT扫描,根据第2静脉期管电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280 mA,19例)、B(200 mA,19例)、C(120 mA,18例)组。各组第1静脉期和第2静脉期图像均进行权重为60%的ASiR-V(ASiR-V60%)和高强度的DLIR(DLIR-H)重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噪声、肝脏的信噪比(SNR肝脏)和门静脉的信噪比(SNR门静脉)、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病灶),主观评价指标包括总体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能力评分、诊断信心度评分,并记录各组有效辐射剂量(ED)和病灶检出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SiR-V60%和DLIR-H图像间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价指标。结果第2静脉期A、B、C组ED分别为(5.56±0.35)、(3.88±0.23)、(2.42±0.23)mSv。A、B、C组第2静脉期的ED分别比第1静脉期的ED降低30%、50%、70%。随着辐射剂量的降低,噪声逐渐增加,CNR病灶、SNR肝脏、SNR门静脉逐渐降低。在相同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H的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均优于ASiR-V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组的主观评分随辐射剂量的降低而降低,在相同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H的总体图像质量、病灶显示能力和诊断信心评分均高于ASiR-V60%(P均<0.001)。A组的ASiR-V60%和DLIR-H均将全部病灶检出,检出率为100%(84/84),B组检出率均为92.0%(75/81),C组检出率均为88.0%(79/89)。结论与ASiR-V60%相比,DLIR-H在低辐射剂量下均可提高总体图像质量及乏血供肝转移病灶的显示能力,增加诊断信心。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 图像质量
  • 作者: 孟庆超 高扬 赵娜 宋雷 胡红杰 蒋涛 陈文强 张峰 李琳 徐立 李笃民 范丽娟 慕朝伟 崔锦刚 安云强 徐波 吕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45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济南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天津 300457,中国医学科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对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基于CT-FFR CHINA临床试验,多中心前瞻性纳入疑诊冠心病患者,并行CCTA、CT-FFR检查和经导管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以导管FFR为参考标准,使用χ2检验和DeLong检验比较不同主观图像质量分组(无伪影组、有伪影组)、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400、401~500、>500 HU)、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16.9、>16.9)、体质指数(BMI)(<25、≥25 kg/m2)和心率组(<75、≥75次/min)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FFR与CT-FFR≤0.8认为心肌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患者,共366支血管。CCTA图像所有靶血管均成功进行CT-FFR分析,无伪影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0.45%、86.75%、93.10%、90.00%、90.76%、0.928,有伪影组为83.23%、87.21%、79.01%、81.52%、85.33%、0.869,准确度和特异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3、8.55,P值分别为0.040、0.00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主动脉根部SNR以及不同BMI及心率组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CTA图像伪影对CT-FFR诊断心肌缺血有影响,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强化程度、SNR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如BMI、心率对CT-FFR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T1加权星堆积梯度回波容积内插体部检查(StarVIBE)序列对PET/MR图像质量的提升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18F-FDG PET/MR检查且PET阳性的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11~86(58±12)岁]。患者均完成StarVIBE序列采集,以梯度回波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IBE)序列为对照,由2位医师采用五分法对2种序列图像进行独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病变显示、病变边界的显示、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与PET图像的融合水平、图像伪影和总体图像质量6个方面。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种序列图像质量,采用Kappa检验探讨2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StarVIBE序列图像的病变显示[4.0(3.8,4.5)与3.5(3.0,4.0)分]、病变边界的显示[4.0(4.0,4.0)与3.0(3.0,3.5)分]、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5.0(4.0,5.0)与4.0(3.5,4.5)分]、与PET图像的融合水平[5.0(5.0,5.0)与4.5(4.0,5.0)分]、图像伪影[4.5(4.0,5.0)与4.5(4.0,5.0)分]和总体图像质量[5.0(4.0,5.0)与4.0(4.0,4.0)分]均优于VIBE序列(z值:3.77~6.54,均P<0.001)。在颈部和胸部病变周围的血管显示方面,StarVIBE序列优于VIBE序列[颈部:5.0(4.5,5.0)与3.0(2.7,3.5)分;z=4.49,P<0.001;胸部:4.5(4.3,4.7)与4.0(3.6,4.3)分;z=3.10,P=0.002];在颈部和胸部图像质量方面,StarVIBE序列亦优于VIBE序列[颈部:5.0(4.5,5.0)与4.0(3.7,4.5)分;z=4.36,P<0.001;胸部:5.0(5.0,5.0)与4.0(4.0,4.5)分;z=3.02,P=0.003];在腹部,StarVIBE序列血管方面的评分高于VIBE序列[4.5(3.5,5.0)与4.0(3.5,4.5)分;z=2.07,P=0.038],两者图像质量基本无差别[4.0(3.7,4.5)与4.0(3.5,4.5)分;z=0.27,P=0.785];盆腔StarVIBE序列图像质量优于VIBE序列[5.0(4.5,5.0)与4.0(4.0,4.5)分;z=2.12,P=0.034]。2位医师间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程度中等(Kappa=0.554)。结论全身PET/MR显像中StarVIBE序列较VIBE序列可明显提升颈胸部及盆腔病变图像质量

  • 标签: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同辐射剂量时偏离等中心点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160层CT扫描仪对体模在等中心点和偏离3、6、9、12和15 cm处进行扫描。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400 mAs,层厚、层间距1 mm,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重建。测量图像的噪声功率谱(NPS)、任务传递函数(TTF)和可检测性指数(d′),使用NPS峰值(NPSpeak)量化噪声大小,50%的TTF处的频率(TTF50%)量化空间分辨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NPS、TTF和d′值。结果随着偏离距离的增大,噪声量不断增加,NPS平均空间频率、空间分辨率和d′值逐渐降低。等中心点及偏离3、6、9、12、15 cm处的NPSpeak分别为(94.31±1.48)、(104.25±1.46)、(131.44±1.96)、(171.86±1.91)、(224.05±1.37)、(286.51±2.09)HU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 241.91,P<0.001)。2 mm低对比度病变d′值分别为3.51±0.06、3.31±0.04、3.01±0.04、2.59±0.06、2.21±0.03、1.88±0.03。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更明显,各种类型病变的d′值降低程度类似。偏离等中心点9 cm时噪声增大约82%,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约12%,d′值降低约26%(P均<0.05)。偏离等中心点15 cm时噪声增大约204%,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降低约27%,d′值降低约45%。结论随着偏离CT等中心点距离的增加,CT图像质量随之下降。偏移距离大于9 cm时图像质量受到严重损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等中心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髋关节超声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抽查2017年7至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行髋关节超声检查婴儿150例300髋,进行图像质控评分,以图像评分≥90分为甲类图像标准,针对甲类图像率不达标的情况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小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髋关节图像质量进行改进,对2018年1月至6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行髋关节超声检查婴儿250例500髋进行图像评分,对PDCA循环前、后的甲类图像占比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PDCA循环实施前髋关节甲类图像占比82%(246/300),实施后髋关节甲类图像占比96%(480/500),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79,P<0.01),检查者对标准切面的掌握情况明显提高;PDCA循环前、后图像的扣分项目构成比变化反映了检查者规范存图意识的增强。结论PDCA循环法的运用有效提高了髋关节超声图像质量,值得在质控过程中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法 超声图像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320排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本院行320排冠状动脉CTA检查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0.12±5.97)岁;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1.32±6.01)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给予包含心理护理、心率控制、呼吸训练及检查中、检查结束后护理等内容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CTA检查图像质量、CTA检查成功率。结果试验组CTA检查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A检查成功率为93.33%(42/45),高于对照组的64.45%(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冠状动脉患者CTA检查中实施护理干预,可改善影像学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促进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值得应用。

  • 标签: 320排冠状动脉CTA检查 护理干预 图像质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管电压在鼻窦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体头颅标本,在逐层扫描方式下,分别选择5种不同的管电压(70、80、100、120、140 kV),对鼻窦区域进行扫描。噪声指数(NI)厂家默认为9,自动管电流调制,Smart mA设置为对应管电压下的最大范围。探测器宽度为120 mm。进行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层厚均为0.625 mm。按照临床实践的基线重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层厚2 mm。在横断面的中心层面上,选择相应的兴趣区测量CT值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同时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图像品质因子(FOM)。两名放射诊断医师和1名主管技师采用双盲法对实验所得图像进行主观评价,5分制标准计分。结果实验所得影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在骨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100和80 kV的CNR分别为66.98、64.75,高于管电压为70、120、140 kV的CNR值(51.61、61.56、57.76)。CTDIvol最大值为34.11 mGy(140 kV),最小值为17.45 mGy(70 kV)。管电压100 kV时的FOM值为152.26。在软组织算法重建下,管电压为80 kV的CNR为195.62,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39.46、154.49、148.06、155.58)。管电压80 kV时的FOM值为1273.56,显著高于管电压为70、100、120、140 kV组(1114.56、809.98、735.63、709.62)。结论CT头颅标本鼻窦逐层扫描中,临床怀疑骨质病变时,优先选择骨算法100 kV;临床怀疑软组织病变时,优先选择软组织算法80 kV时,所得的图像质量最佳且受检者辐射剂量较低。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摄影 鼻窦 管电压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行鼻窦CT扫描时对图像质量和眼晶状体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GERevolutionevoCT对头部拟人模体进行扫描,不开启ODM为对照组,开启ODM为观察组。通过调整管电压(140、120、100 kV)、噪声指数(N17、N18)、螺距(准直宽度20 cm时0.531、0.969;准直宽度40 mm时0.516、0.984)、等扫描参数,分别采集24个序列图像。记录鼻窦组织前(A)、左(L)、后(P)、右(R)4个方向管电流(mA)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感兴趣区(ROI)的CT值均值(AV)、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影像品质因子(FOM)。采用双盲法对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进行3分制主观评分。结果不同扫描条件组合下观察组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鼻窦组织A方向的管电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观察组L、P、R方向管电流和CTDIvol、DLP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D、SNR、CNR、FO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ODM技术行鼻窦部CT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有效地降低眼晶状体的辐射剂量,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 标签: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 鼻窦 眼晶状体 辐射防护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对比剂在CT小肠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60例临床需要行CT小肠成像的患者。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400 mg/ml浓度对比剂90 ml,B组采用350 mg/ml浓度对比剂90 ml, C组采用400 mg/ml浓度对比剂79 ml。所有患者均行CT小肠成像检查。观察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主要腹部血管(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正常空肠、回肠及炎症性肠病(IBD)病灶处肠壁的CT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图像质量和空回肠直动脉评分。3组患者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3组间各部位平扫的CT值、SNR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动脉期A组、C组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的CT值、SNR及CNR高于B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静脉期A组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空肠、回肠及IBD肠壁的CT值、SNR及CNR高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 0.7)、(3.4±0.6)、(3.4±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75,P=0.054)。3组患者的空回肠直动脉评分分别为(3.5±0.5)、(3.1±0.5)、(3.4±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4,P=0.031)。结论在相同注射流率和扫描参数下,400 mg/ml浓度的对比剂具有更好的血管及空腔脏器增强效果。

  • 标签: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小肠造影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图像优化技术对低剂量胸部CT平扫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至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采用NeuViz Prime CT行胸部CT平扫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为低剂量组,B组为常规剂量组,分别采用100及120 kV管电压;两组均采用自动管电流技术,参考毫安秒分别为70及140 mAs。根据重建方法的不同,将低剂量组分为A1、A2两个亚组,A1组为低剂量迭代组,采用迭代算法(ClearView 50%)重建图像;A2组为低剂量AI组,采用AI图像优化算法进一步优化A1组图像;B组采用迭代算法(ClearView 50%)重建图像。通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的值,比较A、B两组辐射剂量的差异。比较A1、A2及B组感兴趣区的噪声值(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以Likert 5级评分法对3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A、B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1.48±0.49) mSv vs. (5.30±1.40) mSv],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72.1%。在图像质量方面,与B组相比,A1组SD较高且SNR及CNR较低(ZSD=-4.24,ZSNR=-2.54,tCNR=-2.27,P<0.05)。经AI优化后,A2组的SD显著低于B组(ZSD=-28.24,P<0.001),且SNR及CNR显著高于B组(tSNR=-26.04,tCNR=-36.88,P<0.001);两组图像噪声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在肺内组织结构显示方面优于A2组(χ2=4.96、7.04,P<0.05)。结论在辐射剂量降低约72.1%的情况下,经AI优化的低剂量胸部CT图像可达到常规剂量图像质量水平。

  • 标签: 人工智能 胸部计算机体层成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深度学习算法(DLR)在胰腺低剂量CT扫描中改善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8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腹部胰腺增强检查的68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34例,正常剂量组扫描管电压为120 kV,低剂量组管电压为100 kV。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扫描。低剂量组4期图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混合模型迭代算法(AIDR)和DLR 3种方法重建图像,正常剂量组4期图像均采用AIDR重建图像,分别记为LD-FBP、LD-AIDR、LD-DLR、RD-AIDR。测量胰腺的CT值、噪声值(SD),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不同重建方法图像间各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对每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正常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胰腺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不同重建方法图像间胰腺CT值、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质期和延迟期图像LD-FBP、LD-AIDR、LD-DLR图像CT值均高于RD-AIDR图像(P均<0.05);4期图像间SD、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期LD-FBP、LD-DLR与RD-AIDR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D-AIDR的CNR优于LD-FBP,LD-DLR优于RD-AIDR。DLR算法对胰腺4期图像的SD、SNR、CNR均有改善,其中对SNR的改善增强图像更为显著,对CNR的改善平扫期和延迟期更为显著。胰腺4期不同算法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D-DLR与RD-AID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扫、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Z值分别为1.00、2.24、0.45、1.34,P值分别为0.317、0.025、0.655、0.180)。结论DLR技术可以在降低胰腺CT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在胰腺低剂量增强CT检查中可降低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号SNR和CNR。

  • 标签: 胰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算法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