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门诊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病原菌的分布,分离的优势菌株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型及携带率。方法收集2017—2019年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钱清分院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样本,并对其进行培养、分离,采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测定大肠埃希菌产ESBL情况,PCR检测ESBL基因型及其携率。结果1 529例患者送检中段尿病原菌阳性392例,阳性率为25.6%。分离到病原菌424株,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70.3%、22.4%和7.3%。大肠埃希菌最常见有226株,其中44.7%(101株)产ELBL,产ESBL菌株CTX-M型和TEM型基因携带率分别为87.1%和70.3%。除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其余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本地区门诊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其产ESBL率高、CTX-M和TEM为主要携带基因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敏感。

  • 标签: 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应及非特应体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特征及免疫学特征。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MPP患儿102例,根据患儿是否为特应体质分为特应组(n=42)和非特应组(n=60)。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并分析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嗜酸性粒细胞对数转化(LogTEC)、中性粒细胞计数(N)、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总免疫球蛋白E(IgE)。根据患儿是否合并肺外并发症分为肺外并发症组(n=22)和非肺外并发症组(n=80),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L-17、总IgE水平及特应体质占比等临床资料。结果特应组重症、既往哮喘史、糖皮质激素治疗、吸氧治疗占比显著高于非特应组,咳嗽时间、喘息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特应组,血清LDH、总IgE显著高于非特应组,但是血清IL-17显著低于非特应组(P值均<0.05)。肺外并发症组血清总IgE显著高于非肺外并发症组,血清IL-17显著低于非肺外并发症组,且特应体质占比显著高于非肺外并发症组(P值均<0.05)。结论特应体质可能会加重MPP患儿病情,致使肺外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这可能与自身活性IgE释放和IL-17下降等有关。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体征和症状 白细胞介素17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典型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季节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1~8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就诊的抑郁患者203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症状量表(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self-report,IDS-SR30)、季节性行为模式调查表(seasonal pattern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PAQ)对临床特征及季节特征进行调查,通过抑郁症状量表得分划分为非典型抑郁(atypical depression,AD)和其他类型抑郁(non-atypical depression,non-AD)。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抑郁患者中非典型抑郁占比为36.0%(95%CI=29.3%~42.6%)。非典型抑郁组抑郁症状量表得分为(41.59±10.59)分,其他类型抑郁组抑郁症状量表得分为(36.08±13.1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2,P<0.05)。非典型抑郁组总体季节得分为6(3,9)分,有季节特征占比为17.8%,其他类型抑郁组总体季节得分为5(3,8)分,有季节特征为14.6%,两组总体季节得分及季节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9,χ2=0.359,均P>0.05)。女性(β=1.08,OR=2.95,95%CI=1.32~6.59,P<0.05)、自我贬低(β=0.82,OR=2.27,95%CI=1.12~4.59,P<0.05)、精神运动迟滞(β=0.93,OR=2.54,95%CI=1.33~4.85,P<0.05)的抑郁患者更易被诊断为非典型抑郁,而情绪随时间变化(β=-0.94,OR=0.39,95%CI=0.19~0.81,P<0.05)更容易被诊断为其他类型抑郁。结论在抑郁患者中,女性、自我贬低、精神活动迟滞以及不明显的情绪变化可以帮助识别和区分非典型抑郁。

  • 标签: 非典型抑郁 抑郁症状 季节性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灌洗液优势菌群的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6例(观察组)和排除IBS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患者46例(对照组)。于结肠镜检查时钳取降结肠黏膜组织2块,再收集所取黏膜组织处结肠灌洗液4 ml,提取总DNA,并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10种优势菌进行检测(包括拟杆菌门、普氏杆菌、双歧杆菌属、梭菌属、肠致病大肠埃希菌、害肺戴阿里斯特杆菌、厚壁菌门、普拉梭菌、沙门菌和乳杆菌属;结果取对数值)。采用Spearman法对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的优势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灌洗液优势菌群组成以及菌群变化基本一致,其中观察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菌群数及结肠灌洗液中普拉梭菌菌群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3.68 ± 0.54比4.34 ± 0.27、4.26 ± 0.28比5.33 ± 0.42、4.46 ± 0.68比4.99 ± 0.61;结肠灌洗液:3.26 ± 0.61比4.09 ± 0.51、3.10 ± 1.42比4.86 ± 1.03、5.24 ± 0.54比5.95 ± 0.51、2.24 ± 1.83比3.24 ± 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其他菌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肠黏膜组织与结肠灌洗液中双歧杆菌属、厚壁菌门、普拉梭菌和乳杆菌属呈正相关(r = 0.427、0.689、0.577和0.369,P = 0.041、0.013、0.024和0.035),肠致病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呈负相关(r = - 0.352和- 0.649,P = 0.026和0.013);而其他菌群无相关(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优势菌群构成基本一致,而且优势菌群均呈失调状态,其中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普拉梭菌的菌群数明显降低。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结肠灌洗液 肠道菌群
  • 作者: 苏鹏 张晓芳 刘红刚 纪小龙 王铁生 张仁亚 敖启林 许跃 刘志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 2500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 10073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48,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病理科,无锡 214063,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27202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病理科,武汉 43003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45005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 250012(现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 200233)
  • 简介:摘要目的拟评价病理医生对于"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甲状腺滤泡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 NIFTP)"判读的一致。方法选取我国不同地区9位病理医生对30例NIFTP的数字切片进行判读。评分内容包括三点:细胞核大小和形状,核膜不规则度,核染色质特点。以上各项指标,有,评分为1;无,评分为0;将结果相加,得出的总分0~3。总评分2~3,判读为NIFTP。结果我国病理医生判读总体具有微弱的一致(Kappa值为0.081 4),其中对核膜不规则度的判定一致最佳(Kappa值为0.193 6),对细胞核大小和形状的判定一致最差(Kappa值为0.102 2)。7名高年资病理医生判读总体一致优于9位医生,但总体结果仍为微弱(Kappa值为0.134 1)。对核膜不规则度(Kappa值为0.267 4)和核染色质特征(Kappa值为0.257 3)判读的一致弱,但仍高于对细胞核大小和形状的判读一致(Kappa值为0.073 0)。本研究判读一致总体略低于亚洲研究,高年资病理医生对于核膜不规则度的判读一致优于亚洲研究。结论对于NIFTP细胞核特点观察者间的差异可能是由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个人对判读标准的理解、地理差异甚至一些不确定的原因造成。我国病理医生在判读NIFTP细胞核特征方面一致低,应进一步推广并细化NIFTP细胞核判定标准。对于形态学提示NIFTP的病例,应推荐采用免疫组化或者分子生物学方法排除高危基因突变。

  • 标签: 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观察者间差异 细胞核评分系统 数字切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慢性家族良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pemphigus,Hailey-Hailey disease,HHD)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个HHD家系中9名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和家系遗传学特征分析。结果多数患者在青春期发病,皮疹表现为水疱和糜烂,部分患者伴瘙痒;皮疹分布于腹股沟、腋下、颈部和肛周等皱褶部位。3个HHD家系系谱分析显示HHD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结论HHD符合常染色体遗传模式,在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型有一定差异。

  • 标签: 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家系 临床 遗传学
  • 简介:摘要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辅助诊断工具,已被证实能有效提高各种皮肤病的临床诊断准确,并被国内外的皮肤科医师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多数皮肤病而言,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而皮肤镜下所呈现的特征大多有其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一步辅助临床医师鉴别皮损良恶性、指导活检取材等。本共识阐述了黑素细胞肿瘤的常见皮肤镜特征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旨在提升国内皮肤科医师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皮肤镜检查 病理过程
  • 作者: 屠楠 林思琪 姜源 黄美霞 程蓓蕾 金国萍 陈志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绍兴 312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节细胞神经瘤(GN)、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混合型(GNBi)、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结节型(GNBn)、神经母细胞瘤(NB)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超声诊断四种神经母细胞肿瘤的准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79例神经母细胞肿瘤(23例GN,44例GNBi,86例GNBn,126例NB)患儿资料,总结超声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中位年龄:GN组6.9岁,GNBi组3.9岁,GNBn组3.0岁,NB组2.0岁。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位值:GN组6.3 μg/L,GNBi组9.6 μg/L,GNBn组22.6 μg/L,NB组40.7 μg/L。GN组无远处转移,9%GNBi、26%GNBn、36%NB存在远处转移;GN组、GNBi组无邻近组织器官侵犯,9%GNBn、15%NB侵犯邻近组织器官;91%GN、70%GNBi、58%GNBn病灶包膜完整,NB组病灶44%包膜不完整、28%无包膜;96%GN、57%GNBi呈类圆或椭圆形,57%GNBn、60%NB形态不规则;96%GN内呈均匀低回声,75%GNBi内呈"云雾状"不均匀回声,59%GNBn、75%NB病灶内见高回声结节或呈多结节融合状;65%GN内见小斑点、片状钙化,27%GNBi、29%GNBn、25%NB内见粗大钙化;100%GN、91%GNBi、91%GNBn内呈少-中量血流,33%NB内丰富血流;4%GN、41%GNBi、51%GNBn、49%NB包绕血管;13%GN、5%GNBi、6%GNBn、8%NB侵入椎管;GN无淋巴结转移,48%GNBi、59%GNBn、56%NB存在淋巴结转移。结论GN与GNBi、GNBn、NB超声表现差异较大,后三者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但部分难以鉴别。

  • 标签: 超声检查 节细胞神经瘤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结节型 神经母细胞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型孤立纤维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7例黏液型SFT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男性3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32~67岁。发病部位:胸膜3例,盆腔、阴道、腮腺和鼻腔各1例。瘤体直径2.7~13.5 cm。镜下,黏液变性区占肿瘤的55%~90%(平均约72%),瘤细胞星芒状、短梭形或卵圆形,呈疏松的束状、交织带状和微囊/网状分布于富于血管的广泛黏液变的基质之中。常见鹿角形分支状血管,瘤细胞之间常见薄的胶原纤维沉积。所有病例中均可见黏液背景中散在的经典型SFT结构。2例可见局灶的巨细胞血管纤维瘤样结构,1例可见局灶的脂肪化生。2例可见提示侵袭生物学行为的组织学特征,其中1例显示黏液型SFT伴高级别肉瘤过渡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7/7)均弥漫表达STAT6和CD34。对2例肿瘤行PCR检测提示均存在NAB2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和STAT6基因的第2号外显子融合。根据Demicco提出的SFT危险度分级模式,4例为低度危险,1例中度危险,2例高度危险。4例获得随访信息,1例肿瘤在术后4年内复发3次,另3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黏液型SFT是一种罕见的SFT组织学亚型,生物学行为可从惰性到侵袭。黏液型SFT应包括在具有显著黏液变性的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谱系之中,仔细的组织学观察寻找典型的SFT组织学特征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必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可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黏液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水泥尘肺壹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于2021年10月,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至2020年初次诊断为职业水泥尘肺壹期患者的资料,回顾分析患者的开始接尘年龄、接尘工龄、诊断年龄、潜伏期、X线胸片表现、肺功能等资料。等级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肺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患者80例,女性27例。开始接尘年龄(26.2±7.7)岁,诊断年龄(59.4±7.9)岁,工龄(17.9±8.0)年,潜伏期(33.1±10.3)年。女性患者开始接尘年龄及接尘工龄小于男性,潜伏期大于男性(P<0.05)。X线胸片以p/p形小阴影为主(54.2%)。82例患者(76.6%)小阴影分布为2个肺区。女性患者小阴影分布肺区数(2.04±0.19)少于男性(2.4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功能正常57例,轻度异常41例,中度异常9例。X线小阴影分布肺区数是水泥尘肺患者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OR=2.491,95%CI=1.197~5.183,P=0.015)。结论职业水泥尘肺患者接尘工龄、潜伏期长,进展缓慢,影像学改变及肺功能损害程度较轻,肺功能异常与肺区受累的范围相关。

  • 标签: 尘肺 水泥尘肺 临床特征 X线胸片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病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0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9 086例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对结节病葡萄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诊断、治疗、随访情况和眼科及其他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分析。使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患者首次和末次就诊时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纳入结节病葡萄膜炎患者51例(97只眼),男性15例(29.4%),女性36例(70.6%),男女比例为1/2.4;其中46例(88只眼)患者为拟眼结节病,5例(9只眼)患者为确诊眼结节病。患者发病年龄为48(40,55)岁;90.2%患者(46例)双眼受累;88.2%患者(45例)为慢性经过,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者仅占11.8%(6例)。前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类型(49只眼,50.5%)。检眼镜检查仅发现2只眼(2.1%)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显示64只眼(66.0%)荧光素弥散血管渗漏。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5(13.7,29.3)个月,31例患者(59只眼)的随访时间≥3个月。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占44.1%(26只眼)。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45只眼(76.3%)的炎性反应得到控制。在随访时间≥3个月的31例(59只眼)患者中,末次随访25只眼(42.3%)的BCVA≥0.8,15只眼(25.4%)的BCVA<0.3,59只患眼的BCVA均较首次就诊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P=0.006)。结论结节病葡萄膜炎主要表现为双眼受累的慢性前葡萄膜炎,多数患者合并有亚临床视网膜血管炎。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大部分患者的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视力。

  • 标签: 葡萄膜炎 结节病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卵巢上皮癌(卵巢癌)的主要病理亚型包括低级别浆液癌、高级别浆液癌、透明细胞癌、黏液癌、子宫内膜样癌及恶性Brenner瘤。低级别浆液癌的特征分子改变为BRAF和KRAS基因突变,而高级别浆液癌为TP53和BRCA基因突变。近年来,随着对卵巢浆液肿瘤的起源,尤其是对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癌这两个病理亚型在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相关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清晰了这两类肿瘤的特征与区别,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精准率,而且也有助于临床适时调整及不断丰富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对靶向治疗的选择范围及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匿眼球破裂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眼眼外伤患者39例(39只眼)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就诊时疑似眼球破裂伤行手术探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在手术探查中34例确诊眼球破裂伤,其中有23例(67.65%)术前CT提示眼球破裂。隐匿眼球破裂在CT图像上主要表现为眼球形态改变(85.29%,29/34)和玻璃体内高密度影(70.59%,24/34),与眼球未破裂者CT图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4.85;P=0.007,0.047)。眼球破裂的常见体征是结膜下出血(100.00%,34/34),前房积血(88.24%,30/34)及低眼压(73.53%,25/34)。前房积血和低眼压发生率与眼球未破裂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5.62; P=0.032,0.035)。结论隐匿眼球破裂患者行CT检查可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眼损伤 眼外科手术 破裂,眼球,隐匿性 体层成像,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血栓肺栓塞(PTE)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能力。方法回顾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例PTE患儿(男4例、女4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情况。结果8例PTE患儿年龄9小时龄~14岁10月龄。发热4例、咳嗽加剧4例、气促3例、胸痛2例、腹痛和背痛1例、咯血2例、发绀1例、下肢水肿2例。肺部局部呼吸音降低2例、痰鸣音3例、胸膜摩擦音1例。超声发现胸腔积液5例。6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0.66~9.96 mg/L),5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10.78~78.00 mg/L)。胸部增强CT提示肺动脉或静脉充盈缺损,其中肺动脉栓塞7例、肺静脉栓塞1例。原发病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4例、肾炎2例和先天性心脏病术后2例。7例患儿接受抗凝治疗后痊愈,1例因家长拒绝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对于有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紊乱、长期激素治疗、心血管有创操作等高危因素的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呼吸急促、胸痛和腹背痛伴胸腔积液等,要注意PTE可能,尽早行胸部增强CT检查以确诊。抗凝可以作为儿童PTE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体征和症状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治疗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上皮肿瘤的超声鉴别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按照国际卵巢协作组的超声术语规范,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427例卵巢上皮肿瘤声像图表现,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鉴别意义的超声征象,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交界、良性、恶性超声鉴别重要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囊征是交界肿瘤与良性、恶性肿瘤鉴别的特征指标(OR值分别为10.97、19.22)。同时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鉴别的重要指标以不规则、厚分隔、实为主、富血供、腹水为主,其中不规则意义最大。恶性肿瘤与交界肿瘤鉴别的重要指标还包括不规则、大乳头、厚分隔、实为主、富血供。不规则在鉴别交界肿瘤与良性肿瘤也具有相当的作用。本研究建立模型总的符合率72.4%,其中预测交界模型的符合率为57.2%,良性为78.6%,恶性为80.7%。结论微囊征是交界肿瘤的特异性超声表现。卵巢肿瘤是否规则、是否以实为主、血供是否丰富及有无腹水在鉴别卵巢上皮肿瘤中意义较大。本研究建立的卵巢肿瘤良性、恶性和交界预测模型有较高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交界性肿瘤 微囊征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痹痴呆(GPI)患者认知障碍的特征。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麻痹痴呆患者50例及同期相匹配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AN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各组患者认知障碍情况,比较不同痴呆程度GPI患者量表评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GPI患者MMSE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GPI组患者MMSE总分(22.50 ± 5.26)低于ANS组(28.60 ± 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852、P < 0.001)。两组患者MMSE各分项得分比较显示,GPI组患者定向力(6.78 ± 2.50)、注意力与计算力(3.16 ± 1.82)、回忆力(1.48 ± 1.05)和语言能力(7.28 ± 1.49)等均显著低于ANS组(9.68 ± 0.55、4.30 ± 1.07、2.70 ± 0.54、8.00 ±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8.006、P = 0.000,t = 3.811、P < 0.001,t = 7.271,P < 0.001,t = 3.428、P = 0.001)。中重度GPI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回忆力及语言能力等各分项得分低于轻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91、P = 0.433,t = 0.350、P = 0.728,t = 0.250,P = 0.804,t = 1.452、P = 0.15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影响MMSE评分,GPI患者年龄越大,MMSE评分越低(β =-0.365、P < 0.001)。结论麻痹痴呆患者存在全面认知功能下降,年龄因素对认知障碍具有影响。

  • 标签: 麻痹性痴呆 无症状型神经梅毒 认知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搜集2013—2020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IH确诊病例52例,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及PIK3CA、GNAQ基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2例IH女患儿37例,男患儿15例,发病部位有四肢、躯体和头颈部。病变外观均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形态学上,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生长,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密集成片,呈卵圆形或上皮样形态,血管腔不明显,可见细胞凋亡;消退期血管内皮细胞较稀疏,呈纤细梭形或扁平状,血管腔可见,多量脂肪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CD15及其他内皮相关标志物;PIK3CA、GNAQ基因均未见突变。结论IH是发生于婴幼儿较常见的血管源良性肿瘤,形态学以分叶状结构生长,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微血管腔形成为主,增殖期需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先天性血管瘤等鉴别,消退期需与脉管畸形等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4例反应结节状纤维假瘤(RNFP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男2例、女2例,中位年龄51.5岁,其中2例有腹部手术史。影像学上表现为胃肠道或肠系膜内边界清楚的肿块,3例单发、1例有2个病灶,3个病灶增强扫描为环状强化,多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渐进强化。MRI检查T1WI及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DWI序列呈稍高信号,ADC值显示其扩散不受限,不伴有邻近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恶性征象。病理上均见梭形细胞呈结节状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黏液变,部分区域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SMA(+)。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动态对比增强征象在侵袭垂体腺瘤中的应用,研究其影像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47例侵袭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IPA)的T1WI、T2WI、ADC、动态对比增强MR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病理学资料等;并与16例非侵袭垂体腺瘤(non-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NIPA)进行比较,观察两者在MR征象、ADC值和T1WI、T2WI图像上的肿瘤/白质信号强度比值和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强化峰值时间、平均强化速率方面的差异。所有病例术后复查MR增强扫描以及相关激素表达水平,用来评估预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IPA影像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的位置、形状、大小、Knosp分级、ADC值在IPA与NIPA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344、21.818、28.596,t值分别为5.869、11.720,P值均<0.05)。T1WI、T2WI和增强不均质信号大部分发生于IPA组(P<0.05),IPA呈快速强化和快速消退的双期强化特征,鞍内瘤体与海绵窦侵袭瘤体强化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T1信号强度、扩散受限、双期强化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2WI瘤体/白质信号两者的比值和ADC值与IPA瘤体质地呈明显相关。IPA中全切除9例(19%),次全切除25例(53%),部分切除13例(28%)。术后治愈9例(19%),症状改善29例(62%),缓解6例(13%),未愈3例(6%)。术后进行药物治疗7例,放射辅助治疗15例。术后随访7~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复发8例(17%)。IPA肿瘤质地不同,其手术全切/次全切除率、术后症状改善率、术后需要辅助治疗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nosp分级、肿瘤大小、T2WI瘤体/白质比值与IPA复发有关(P值均<0.05)。结论通过MR、弥散加权成像征象分析肿瘤在蝶鞍区的分布、形状、大小、ADC值及信号差异,有助于诊断IPA。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特征可以早期判断IPA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通过影像征象评估肿瘤的质地,从而更好地评估IPA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 标签: 垂体瘤 侵袭性 磁共振成像 特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