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和理论界,将罪与非罪界定般标准犯罪构成从目前平面型、闭合式结构转化为层层推进构造做法是可取,但在具体架构上将违法评价和有责评价各自作为独立层又过于激进,不太容易被接受。恰当做法是对犯罪构成四方面要件有机结合这通说观点予以肯定,同时对其进行解读。判断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肯定其是符合四个方面要件前提下,再进入四要件结合是否具有“有机判断阶层。期待可能和社会相当就是“有机”判断具体标准,不具有期待可能和具有社会相当就否定了四方面要件结合“有机”,进而否定了犯罪;如果具有期待可能且不具有社会相当,当然可以肯定“有机存在,进而肯定犯罪成立。那么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是四个要件结合行为,但是经过“有机阶层”判断,因为其是社会相当行为,不具有“有机”,因而它不符合犯罪构成,进而阻却犯罪。

  • 标签: 犯罪构成 有机性 期待可能性 社会的相当性 排除犯罪性事由
  • 简介:司法公平正义维护不仅需要落实不枉不纵刑事政策,更需要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坚决纠正已经发生冤假错案,制定并落实防范冤假错案体制机制。考察已经发生冤假错案可以发现,冤假错案发生不仅有刑讯逼供非法取证原因,更有证据审查模式不健全弊病。实践证明,以口供为中心主观证据审查模式无法有效审查核实案件事实,而以客观证据为主客观证据审查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并纠正冤假错案,因此应转变证据审查模式,加强客观证据收集,落实完善客观证据审查模式。

  • 标签: 口供 客观性证据 转型
  • 简介:修订《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若干情形,对于司法人员正确把握逮捕必要性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围于司法规范内容有限性与案件事实无限性之间张力,办案人员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形成了自身“司法经验”。通过对某基层检察院100个审查逮捕意见书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司法经验”存在五个较为突出问题。为此,建立社会危险评估机制,将社会危险各种规范予以量化,按照规则,评估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大小,实现评估因素、评估程序标准化和客观化,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社会危险性 司法经验 理论基础 评估机制
  • 简介:我国贿赂犯罪刑事法网呈现出模糊、不协调、厉而不严特点,立法应当基于我国反腐败现实、刑事政策、国际公约义务、刑法规范协调发展四个维度,从贿赂犯罪罪名体系及个罪构成要件上完善刑事法网。

  • 标签: 贿赂犯罪 刑事法网 罪名体系 构成要件
  • 简介:虽然民法与刑法分属不同法律部门,但是现实生活中人行为往往会将民法与刑法牵连起来形成民刑交叉案件。刑法、民法作为法律体系内不同部门法,因其不同考察角度,不同规制方式,乃至不同价值位阶追求,导致少部分案件中出现表象矛盾。民法上表见代理是项重要法律制度设计,但是在具体案件中表见代理成立与否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所涉犯罪行为性质判断。为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刑法和民法基本理论,对案件作出符合法律规范判断。

  • 标签: 民刑交叉 表见代理 外观主义
  • 简介:长期以来,在刑法解释过程中,各解释方法均是平行而论且择采用,但是以何解释方法之结论为司法之准据让人费解,此问题难免导致刑事司法任意。究其原因,刑法学界迄今并未构建起教义学意义上刑法解释方法体系,该方法论体系之建构无疑会有助于限制刑法解释结论任意。以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以及目的论解释为主干,并以目的论解释为核心开展前述体系构建是种初步尝试。首先,目的论解释方法是为实现刑法之目的,因此该解释方法应位于各解释方法之首,但是何为刑法目的还有进步检讨必要。其次,对目的论解释实有予以限定之必要,这有赖于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运用。最后,刑法解释方法体系建构是项复杂系统工程,绝非夕可以达成。

  • 标签: 刑法解释方法 体系建构 目的论解释 刑法目的 限定
  • 简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了本罪术语界定、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问题,但对实务中争议较大“支付能力”认定问题却未涉及。本文围绕支付能力认定中权利保障均衡实现难题进行经济分析,进而主张应在现有条件进行以利润为导向企业法入支付能力精细化认定,并探讨支付能力认定证明责任,提出藉以建立劳动报酬保险制度来实现支付能力认定观点。

  • 标签: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支付能力 利润 劳动报酬保险制度
  • 简介:“皮革喷雾剂案”是德国刑法上处理不法集体决策问题重要转折点。传统理论在区分被告入行为基础上分别予以归责方法,在联邦最高法院那里转变为双层次“结合公司考察方式”,因为与个人决策不同,不法集体决策归因和归责与组织体内部分工密切联系在起。“皮革喷雾剂案”在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重要问题,探讨该案对我国追究食品、药品安全等犯罪中不法集体决策刑事责任也有重要实践意义。

  • 标签: 不法集体决策 因果关系 客观归责 皮革喷雾剂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