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作者在对基层股、所、队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之后,概括了公安基层政治工作六个薄弱环节,从现行公安政治工作体制、任用干部制度和政治与业务关系上,深入分析了基层公安政治工作薄弱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 标签: 提高认识 严格标准 明确责任 加强基层所 队思想建设
  • 简介:和解协议属于典型实体法与诉讼法交叉领域:一方面,和解协议本质上属于特殊民事合同;另一方面,和解作为一种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必然要求确定其在诉讼法上效力尤其是与诉讼关系。就初始纠纷而言,和解协议与诉讼裁判之间相互排斥,从而实现了广义"一事不再理"原则,但和解协议又非终局纠纷解决方式,因此可能发生和解协议之诉。此外,出于效率等因素考虑,诉讼法上又常常会对和解协议效力作出一些特殊规定。这就要求必须从诉讼法角度,对民事和解纠纷解决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 标签: 和解 纠纷解决 调解
  • 简介:刑事和解是处于刑事纠纷解决民间领域与国家领域之间中间地带,其作用发挥既依赖于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合作,也依赖于国家与当事人之间合作。作为刑事纠纷解决“第三领域”,刑事和解充分体现了公力与私力之间互动关系,有利于弥补民间私了案件与国家垄断司法二者之不足。只有合理配置刑事和解各种权力,才能做到既尊重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减少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寻租机会,又确保国家对该程序实施有效控制,消除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对当事人干扰。

  • 标签: 刑事和解 第三领域 权力配置
  • 简介:在不存在国家早期社会,纠纷解决采取私力救济方式。国家出现以后,国家独揽了刑事纠纷解决权,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定,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国家独揽刑事纠纷解决权,急于树立国家权威,对于被害人权益不予重视,对犯罪人改造效果不理想,使得许多刑事纠纷都通过私了予以解决。刑事和解出现,有利于较好地保护被害人利益,也有利于犯罪人更好地复归社会,正好可以弥补前述存在问题。

  • 标签: 刑事和解 纠纷解决 国家权威
  • 简介:我国现行执行和解制度特点是混乱、矛盾以及不合理。执行和解承载是私权自治价值理念,呈现是诉讼外和解表现形式,透视出则是民事契约实质。只有在确认了前述基础法理之后,执行和解制度重构才可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 标签: 私权自治 诉讼外和解 既判力 民事契约
  • 简介:刑事和解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群众基础”。在大规模移植借鉴西方法过程中,无论国家法是否认可,它都在乡土中国存在着。纵观法律制度成长史,刑事和解精神价值突破了刑民严格界分,并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诉讼模式。同时,作为革命法制中实践,刑事和解构成人民司法直接渊源之一。

  • 标签: 刑事和解 历史 革命法制 回归
  • 简介:民事执行和解几个问题叶向东1.执行和解概念执行和解传统概念,是指在案件执行过程中,未经任何组织或个人做工作,当事人双方主动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结束方式。①在执行过程中,有些当事人能够互相谅解,自行和解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也有不少当...

  • 标签: 执行和解 被执行人 和解协议 当事人 债务人 原生效法律文书
  • 简介:在目前国内有关刑事和解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均存在着过度抬高被害人地位问题,似乎只要被害人谅解犯罪嫌疑人,案件就可以无条件地适用刑事和解。而从本质上讲,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之间和解协议能否得到司法机关认可并导致量刑上从宽处理,既取决于被害人有无刑事实体处分权,也受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等因素制约。因此,被害人谅解并不是刑事和解核心要素,应当重视犯罪客体在刑事和解价值,它决定着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有无与刑事和解适用范围。

  • 标签: 刑事和解 被害人 犯罪客体 刑事实体处分权
  • 简介:行政诉讼庭前和解,是在行政诉讼中通过和解使原告和被告之间纠纷在进入庭审之前就已经被化解一个制度设计,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尽管该制度某种意义上有规避法律之嫌,也曾引起学界诸多质疑,但从行政诉讼将纠纷解决作为最高价值、从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平等性、从行政诉讼成本控制、从当事人享有处分权等角度分析,仍然有其正当理由和理论支撑。为了规范该制度运行,必须在时间节点、提起人、决定权、主持人和裁判方式等环节予以特殊框定。

  • 标签: 行政诉讼 庭前和解 纠纷类型 程序设计
  • 简介:近年来,因邻里琐事、同事纷争、劳务纠纷等处理不妥而导致轻伤害刑事案件数量逐年上升。针对此类案件,媒体报道了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南京市雨花台区检察院等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尝试一种解决机制——刑事和解制度,引起了法学界广泛关注。

  • 标签: 刑事和解制度 公诉权 不起诉制度
  • 简介:民事申诉和解制度在实践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民事申诉和解在本质上属于民法意义上契约,和解协议效力可以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民事申诉和解与法院既判力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解协议具有民事契约请求力是否违背"禁止重复起诉"原理;二是如何协调民事申诉和解之诉与法院既判之诉之间冲突。全方位构建民事申诉和解制度,就要明确应遵循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操作程序。

  • 标签: 民事申诉 和解 民事契约 既判力
  • 简介: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刑事问题解决方式,目前不但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认同,也受到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但是,刑事和解制度本身法律地位尚未被立法确认,没有统一立法和司法解释予以规定,加之刑事和解所依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比较笼统,散见于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中,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刑事和解制度实践中存在许多误区。

  • 标签: 刑事和解 赔偿 自愿和解
  • 简介:<正>和解制度在各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均有明定。它对于促使当事人双方通过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除1986年12月2日通过并公布企业破产法(试行)已对破产诉讼中和解问题作了较为详尽规定以外,民事诉讼法(试行)(以下简称民诉法)仅在第46条、第51条以及第181条中涉及和解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可少诉讼制度来说,不免过于笼统、抽象而难以适应诉讼实践客观需要。另外,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现状来看,对于和解问题也缺乏系统研究,学者著述中极少专门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和解问题加以探讨,并为立法机关日后修订民诉法、完善和解制度提出具体立法建议。

  • 标签: 对方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学 和解协议 人民法院 民诉法 和解制度
  • 简介:公诉案件的当事人和解程序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而从游击队转化为正规军。这种刑事和解既具有惩罚与恢复双重功能,又包含私了和公断互动程序。刑事和解制度适用条件、适用范围、适用程序以及适用效果都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制度创新,私了社会文化、仇富仇官社会心态、“宽严相济”政策、“先民后刑”处理机制等都在新法之中有所体现,而既没有具体和解程序,又没有明确处理后果,更没有监督控制程序“当事人和解”程序最终可能成为一个需要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酌定不起诉制度、简易程序、社区矫正制度、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以及自诉案件和解等程序来填补“空壳”。

  • 标签: 公诉案件 刑事和解 “宽严相济”
  • 简介:王某欠某经济贸易开发公司一笔货款。法院依法判决,判决生效后,在执行中王某与贸易公司自愿达成一份和解协议,法院对此作了备案。该份协议如下:一、被执行人王某于1999年5月28日还人民币壹万伍仟元,上述款项陈某担保。二、被执行人王某于2000年1月30日前再还人民币贰万元。三、余款人民币贰万肆仟伍佰伍拾玖元

  • 标签: 执行和解 和解协议 担保条款 法律效力 案例
  • 简介:<正>在民事、经济申诉案件审理中,存在一批长期缠诉的当事人。案件发生法律效力后,他们往往从区县法院一直申诉到中级法院,并有继续申诉下去趋势。细察案情,说他们无理缠诉是不够妥当,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一些理由,但这些理由又不足以使案件提起再审、改判。对这些申诉案件当事人做一般息诉工作又很难奏效。我们认为,这同法院处理申诉案件法律手段有限、调节方法单一有关。法院审理申诉案件,只有提起再审、驳回申诉、申诉人撤诉等几种方法,对申诉案件中暴露出来这样那样问题,如果不是需要提起再审改判的话,一般都不重新处理,只是内部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于是,这类当事人四方申诉,到处告状,很难使他们服判息诉,有的还成为不安定因素。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告诉申诉审判庭针对申诉案件审理中出现这类问题,不断改革审判活动方式,近几年摸索实行了一套申诉阶段执行和解方法,对这类持有一些理由长期缠诉的当事人服判息诉起到了明显作用。

  • 标签: 执行和解 申诉案件 当事人自愿 申诉人 和解协议 法律效力
  • 简介:刑事和解注重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平衡、被害人和犯罪人权益平衡,是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理念在刑事司法领域体现。它所折射出来现代性民主和法制内涵具有普适性价值,但也存在着天生制度隐忧。理性对待刑事和解制度,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刑事和解制度应是和谐社会题中之义。

  • 标签: 刑事和解 价值 可行性 制度构建
  • 简介:"后现代"是对肇始于启蒙时代,以总体性思维和理性主义为标志"现代"反思和反动。刑事和解则是多元视角中一种平等对话机制,和后现代有着天然联系。后现代以公共政策为中介,对刑事和解进行自我限以求在国家刑法主导,刑罚在场情况下实现和解目标。中国刑法应当认真面对后现代思潮,使刑法呈现出人文学科应有的风貌,并积极促进刑法理论变革以回应社会实践之需要。

  • 标签: 现代 后现代 刑事和解 公共政策
  • 简介: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全新司法模式,有利于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减少诉讼环节,节约诉讼成本,充分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有效途径。但在目前,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缺乏立法、制度支持,面临公平公正考量。文章提出要转变司法观念,完善立法,建立配套制度,推动刑事和解

  • 标签: 刑事和解 立法 配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