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要求在适用逮捕措施时应贯彻宽严济的刑事政策.但是,无论是从立法上来看,还是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的逮捕条件离宽严济的精神都相去甚远.为此,需改革我国的逮捕适用条件,以体现宽严济的理念.

  • 标签: 宽严相济 证据要件 刑罚要件 必要性要件
  • 简介:宽严济在当前仅仅是司法政策,不是基本刑事政策.宽严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对“严打”的反思,是回归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贯彻该政策.

  • 标签: 宽严相济 司法政策 诉讼阶段
  • 简介:宽严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的新发展,同时也是对实行20多年的“严打”政策的反思和纠正。宽严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都“以人为本”,因而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行宽严济刑事政策,因为它能满足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节约社会资源和刑事司法资源的需要;宽严济刑事政策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因为它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协调社会利益。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宽严济刑事政策。

  • 标签: 宽严相济 和谐社会 严打 刑事政策
  • 简介:近期国际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是实行轻轻重重的两极化刑事政策。我国宽严济的刑事政策是在“严”占主角、“宽”为配角的重刑结构下,作为对“严打”方针的反思而提出的,当前是一项刑事司法政策。其内涵虽与两极化刑事政策有差异,但对犯罪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精神与两极化刑事政策相符合。在“严”的重刑结构下,要发挥”宽”这个配角的作用,只能以司法努力,尽可能多地拓展“宽”的空间和份额。应以“量刑”(裁判)这个司法中心环节为基点,向“量刑”(裁判)的前、后两个阶段和领域进行扩展。

  • 标签: 两极化刑事政策 重刑结构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简介:宽严济刑事政策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代主题背景下提出的指导性刑事政策,该政策的正确定位对刑法理论与实务操作意义重大。从宽严济刑事政策的提出主体、历史继承、具体语境、应有内涵等方面都说明宽严济刑事政策是基本的刑事政策,而非具体的刑事司法(审判)政策。"基本刑事政策"的定位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反思与结构性调整、刑事一体化方向的整体性变革、行刑方式的创新、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都将发挥有益功效。无论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宽严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都将获得积极性功能,只有照此运行,才能真正契合该刑事政策提出的本意。

  • 标签: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定位 功能
  • 简介:文化的世界是抽象的人类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中国传统的刑法文化存在着复杂多样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多重性格,既存在着“慎刑”主义与“重刑”主义的对立,也存在着泛刑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文化争鸣,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分别是这两种法制现象的理论源泉。正是这种兼容的多元文化传统为后世的刑法实践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也为我们对犯罪的预防对策和控制模式提供了研究上的启发和帮助。我国现行“宽严济”的刑事政策并不完全是学习西方——“拿来主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刑法文化 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 犯罪控制
  • 简介:“宽严济”赋予了司法人员更广阔的执法空间。这种执法空间是在原有一定自由裁量基础上的扩张,也在某种程度扩大了执法的张力。因此,强调“宽严济”应防止司法权力的擅断和滥用,需要重申和防止司法权力运行的异化。而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重在监督和制约,这其中,案件检查监控是防止刑事司法政策在实践中被运用异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完善案件检查监控的范围、时机和工作程序以及成果运用。有助于从内部保证司法权力运用的规范和合理。

  • 标签: 宽严相济 案件检查监控 执法效果
  • 简介:宽严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现阶段适用的基本刑事司法政策,是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是一种科学、理性回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正视社会矛盾、正视社会稳定与犯罪增长关系后的理性反应,最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监管场所作为国家专政机器的一部分,也应当积极探索并全面贯彻落实。

  • 标签: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监管场所 贯彻 措施
  • 简介:全国政法院校经济法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暨98年会于10月12日至17日在杭州召开,会议就十年来经济法学理论发展的回顾,经济法学的调整对象,市场经济的法律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在此基础上评选了优秀论文和教材、著作。我院法律系谭玲副教授参加了会议,夏蔚、谭玲副教授合写的论文《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及其诉讼》获优秀论文等奖,我院法律系张杰林教授主编的教材《实用经济法》获优秀教材三等奖。大会还进行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张杰林教授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谭玲副教授当选为副秘书长。

  • 标签: 第三届理事会 经济法学 法律对策 侵权责任 调整对象 优秀论文
  • 简介:“亲亲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一项司法主张,在历代法律中都得以确认。“大义灭亲”制度作为对正义的追求而一直被一部分人所推崇。这两种制度其实是情与义在法律领域中的冲突。在当代立法上,应该吸收古代“亲亲隐”制度的精华,借鉴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建立“亲属免证权”制度;同时,“大义灭亲”在道德层面上可以提倡,法律不应该予以强制或鼓励,因为其属于个人自由选择的范畴。否则,不仅不利于维护亲情,不符合人性,而且不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最后还会影响法治的权威。

  • 标签: 亲亲相隐 大义灭亲 人性 伦理
  • 简介:<正>一由司法部主办、法律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刊物《法制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栏目多样的期刊,设有“法学论坛”、“经验交流”,“调查研究”、“公证律师”、“劳改劳教”、“人民调解”,“司法实践”、“案例分析”、“法律基本知识讲座”、“港台之窗”、“动态信息见闻”、“法律顾问”等专栏,并发表有关法制建设的文艺作品。

  • 标签: 法制建设 内容丰富 案例分析 人民调解 调查研究 法律顾问
  • 简介:宽严济刑事政策应当诉讼化,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中贯彻宽严济刑事政策,实际上就是落实公法中的比例原则。宽严济刑事政策要求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运作模式从“追诉型”向“保障型”转变。确立单一的强制措施适用目的、多元化的强制措施结构、证明标准和理性化的强制措施手段和对象是贯彻宽严济刑事政策的关键。

  • 标签: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刑事强制措施 模式转变
  • 简介:2008年以来,我省司法工作按照“改革创新、勇创一”工作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成立了“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法律服务团”和律师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担任法律顾问,建立了“百家律所、千名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开展了“扩公证、防矛盾、讲廉洁、促和谐”和干公证事、做公正人等活动,出台了《陕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等,使我省司法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 标签: 改革创新 陕西省 司法厅 重点建设项目 司法工作 法律服务
  • 简介:保证期间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一直是学界争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保证期间除诉期间,同时,本文认为有效的保证期间应有确定的始期与终期,应是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一段时期及不能长于诉讼时效。

  • 标签: 保证期间 诉讼时效 诉讼法
  • 简介:<正>一个人到了九十余岁的高龄还在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学习、坚持为国家为人民工作,这样的老人能不使人由衷敬佩、赞叹不已吗?王之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当我们打算访问这位法学界老前辈时,的确有些踌躇不前,心想老人年事已高,而且原来就高度近视的双眼,加上长年劳累,视神经萎缩,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听觉也不

  • 标签: 法学界 老人 视神经萎缩 高度近视 法律 共产党
  • 简介:重刑刑事政策弊多利少,应予摒弃;而单极轻刑化的刑事政策仅仅关注刑罚的教育、改善功能,忽视刑罚所应有的报应、社会保护之机能,亦不可取。“宽严济”的刑事政策应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的理性抉择。基于“宽严济”刑事政策之“宽”的要求,我国关于非监禁刑种的立法有必要作相应的改进。

  • 标签: 重刑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 非监禁刑种
  • 简介:中国刑事政策源远流长,因时因地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刑事政策,而各个刑事政策的执行方式也大相径庭,而其直接后果则是刑事政策执行的失败与成功。学界历来不缺对刑事政策本身的研究,但对刑事政策的执行方式却鲜有论述,本文分析了现存刑事政策执行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刑事政策执行在理论上存在的三种可能方式,并认为综合式执行方式是中国目前刑事政策执行方式的首选。

  • 标签: 刑事政策 执行方式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简介:现有监护属性学说多立足于语义分析学,故片面性彰显无遗。准确定位监护属性,应以相对稳定之法律关系为依托,透过具体制度构成予以全面考察,厘清类型差异视野下监护所具有之不同特质。整体层面考究,于内部法律关系,监护系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应履行之义务;干外部法律关系,监护则系监护人对抗被监护人以外其他一切第三人之绝对权。我国《民法通则》第18条之立法设计堪称允当,与监护基于内外法律关系划分之元属性定位亦相契合。

  • 标签: 监护 属性 权利 义务 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