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在德国,假设承诺是最近十年才出现在联邦法院判例中的新事物。它指的是:在医事手术上,如果医生向病人作了如实的说明,病人也会作出承诺,那医生的说明瑕疵不会使得其医事手术失去正当性。相对于事实的承诺和推定承诺,假设承诺没有弱化当事人的自决权。由于病人同意手术的决策以及相应的手术侵犯,并非确切地由说明瑕疵所导致,所以它们两者之间不存在义务违反性的关联,进而缺乏可归属性。即使医生采取了合乎义务的替代性举止,结果发生的概率也同样会达到相当确定的程度。此外,依照“有疑问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亦可得出有利于医生的结论。在德国民事判例上,当事医生毋需为其说明瑕疵承担责任,基于统一法秩序的原理,医生也不应承担刑事责任(除非构成未遂)。

  • 标签: 假设承诺 说明瑕疵 义务违反性的关联归属
  • 简介: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的人性假设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四种偏离传统经济学“理性人”模型的行为模式:一是有限理性,指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二是有限意志力,指人们有限的自制力;三是有限自利,指人们关心公平和他人的幸福;四是情境问题,指个人偏好会受情境影响.这一理论框架是规范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行为法经济学 有限理性 有限意志力 有限自利 情境问题
  • 简介:本文主要从法哲学角度探讨了作为商业贸易准则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针对"信用",本文指出民法中的信用原则解决的是强制性地分担决策风险的问题,"遵守承诺"与道德并无必然联系,并从功利主义的"经验准则"的角度解释了信用作为长期经济交往准则的有用性,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批判了Ross的直觉主义,借助Austin"演艺表达"的概念,认为"承诺"能够被交往着的双方理解,原因在于"交往前提"已经建立。针对"诚实",本文认为商业交往中的诚实与道德并无必然联系,在合同信息披露上,康德理论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隐性欺骗的问题,借助维特根斯坦的"理解"理论,"诚实"的真谛在于合同精确地做成,而不是道德上的诚实。

  • 标签: 诚实信用 信守承诺 演艺表达 信息披露 诚实 普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