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话语权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执政要素之一。作为亚太政治焦点的南海问题既是领海和资源的实利之争,也已成为关系国际道义、国家形象的话语权之争。本文梳理了南海问题及相关新闻话语研究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语言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些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足;缺少关于东盟非争端国的南海政策及话语研究;对于中国南海维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较少;对"南海机遇论"关注不够;对互联网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在南海问题上的传播研究关注不够。创新南海问题新闻话语和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有新闻话语分析和舆论风险管理研究等。以新闻话语为理论工具来分析东盟媒体有关南海问题的新闻舆论,有助于中国应对在南海领土争端上所面临的话语权问题;在学术价值方面可检验和验证新闻话语理论,并丰富南海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 标签: 新闻话语 南海问题 研究现状 研究不足
  • 简介:安全化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理论,尽管它提出话语在安全化中具有核心作用,但是对于话语在安全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却缺乏详尽系统的阐述和解释。鉴于哥本哈根学派在这个方面论述的缺失,一个基于"话语操控"的安全化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安全化过程中话语的作用机制做出较为系统和具体的阐述。此理论分析框架把安全化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或"话语实践"具体操作化为话语突显、话语框定和话语定位三个变量,即安全化行为主体通过这三个变量的话语操控手段或过程来实现对某一问题安全化程度高低的控制。首先,为了使某个问题具有较高的安全化程度,安全化行为主体通过话语突显使问题得到较高的公众关注度,从而有助于问题被纳入安全议事日程之中。其次,获得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度之后,安全化行为主体就需要通过话语框定对问题的性质、严重性和解决方案等予以界定和阐明,以进一步塑造公众对问题的认知图式并能动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最后,通过话语定位对相关方进行定位以确定各自职责并确立其行为,不同的定位会产生不同的权利和职责,进而使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差异。

  • 标签: 话语操控 安全化 哥本哈根学派 话语突显 话语框定 话语定位
  • 简介:"航行自由"本是国际海洋法的一项基本准则,然而近年来"航行自由"却成为美国精心包装下用以渲染南海地区"中国威胁"并借机在周边海域实施军事寻衅的政治话语,沦为美国借以防范中国海上力量崛起、实现海洋霸权护持的舆论工具。美国对南海"航行自由"的恶意炒作,不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南海地区安全造成损害,由此凸显的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也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症结。在美国幕后台前都推动南海局势升温的过程中,中国在现实困境的倒逼下逐步形成了对"航行自由"话语较系统的认知理解,对从西方传来的"航行自由"话语经历了由谨慎怀疑到逐渐接纳的态度转变,在话语使用上也从被动反应开始向主动应对的姿态变化,体现出中国政府在话语表达上走向自信与成熟。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表面上是话语的比拼,其背后是海权和利益的角逐,中国应保持和加强与美国在各个层次上的战略对话以管控双方分歧,就"航行自由"话语拓展共识和寻求合作。中国或可考虑通过对"航行自由"话语内涵的再建构推动南海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构建并体现大国胸怀。

  • 标签: 南海 航行自由 中国外交 话语分析
  • 简介:影响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个性、情势以及“美国优先”3变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对人们预测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造成较大难度。然而,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有其隐含的身份、内容、含义和逻辑。通过对话语的分析,可以对特朗普政府南海行为的必然趋势进行把握。分析表明,特朗普政府涉南海话语把中国的身份塑造成具有威胁性的“他者”,并传达出美国关注“秩序、航行自由、军事化、和平”等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权力、知识、事实”的逻辑连接起来,体现出“秩序权力化、知识滥用化、事实歪曲化”的特征。实际上,美国南海政策以维护其在南海地区秩序中的权力地位为目标,并通过滥用国际法以及航行自由权等知识,歪曲对军事化、和平事实的描述以建构中国的负面形象。由此推之,特朗普政府在南海地区的挑衅行为将呈长期化趋势,并将强化与同盟国和伙伴国的关系来干预南海,同时继续加强法理攻势和舆论宣传。

  • 标签: 特朗普政府 南海政策 官方话语
  • 简介:对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而言,互联网安全已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重要议题,但该领域国际共识和国际规则严重缺失,这与持续加剧的互联网安全威胁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中国,互联网治理日益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政策焦点,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构互联网国际规则的话语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但目前中国对该领域话语策略的学术与政策研究仍严重缺失。当前,对互联网国际规则之制度理念的应然性研究仍显不足,关于中国在该领域对外传播话语策略的探讨更是近乎空白。互联网国际规则的缺失本质上源于互联网信息自由带来的收益与政府信息管控对此种收益的限制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日益严峻的互联网安全形势正逐渐打破互联网信息自由与政府信息管控之间原有的平衡,加之全球化趋势将世界各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该领域国际规则的建构开始具备现实的可能性。鉴于传播话语在规则建构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公共安全为切入点赢得国际共识、提升中国在互联网全球治理中的话语能力和制度性话语权就成为中国政策制定机构和宣传机构在通过对外传播推进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时应采取的话语策略。

  • 标签: 互联网规则建构 对外传播 话语策略 公共安全 全球治理
  • 简介:针对南海争端,以中菲南海仲裁案的裁决为例,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话语能量进行分析,指出其对中国南海主张的判定都是一系列的翻译性解读.以及对方所仰赖的绝对共时话语语态的逻辑错误。而中国在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宗旨和价值的前提下。所坚持的南海断续线有对特定时空环境适应的合理根据.这是在相对共时中寻求差异性的体现。仲裁庭所做出的结果不仅在逻辑上站不住脚,更在平等自由的价值观上显得软弱无力。

  • 标签: 共时 话语能量 一元论 差异 南海仲裁案
  • 简介: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 标签: 国际关系研究 话语权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学术自觉
  • 简介:本文聚焦2016年7月13日至28日美国全国性和地方媒体对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114篇,通过分析样本在呈现南海仲裁结果的过程中的媒介框架的运用,考察了其是如何在报道南海仲裁案中差异化地建构美、中两国的"我—他"国家身份。研究表明,美国通过将"自我"再现为"国际规则的维护者"、正义的"我者",扶正了本国在亚太区域的作为"霸权国"身份的合法性;同时通过负面化地将中国建构为"规则的破坏者"、危险/不确定的"他者",定义了中国作为区域秩序"挑战国"的身份。其中,美国媒体在建构"自我"与"他者"的两类国家身份建构方面有以下特点:一是凸显美国"霸权国"国家身份对现行秩序结构的建设性功能;二是建构中国这一新兴力量在观念意图上与国际现行主导性规范的对立性;三是强调东南亚盟友的弱国身份,强调"自我"作为区域平衡力量的重要性。在市场利益之外,美国媒体对于国际事件进行框架化报道也是国家行为体基于对于某种国际或国内构成性规范的认同,通过国际传播新闻框架来建构和强化规范共识的过程。

  • 标签: 美国媒体 国家身份 南海仲裁 新闻框架
  • 简介:美国电影在全球极具竞争力,在赚取美元、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带动了美国文化的出口。美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也在不断地刷新着记录。美国电影出口的主体以好莱坞六大巨头为主,出口重点区域主要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美国出口的电影产品类型众多,但主要以动作、科幻、悬疑、冒险片为主,这些类型的影片代表着美国影片的大制作、高成本,并且需要大量的特技制作。同时,随着3D技术的发展,3D影片正在成为海外市场的新宠。

  • 标签: 美国电影 出口结构 出口主体 出口区域 产品类型
  • 简介: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无论是美国、俄罗斯、挪威、新加坡等主权国家。还是原先不属于国际政治游戏场中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媒体等,都在谋求左右国际舆论导向的话语权,并积极谋求将自己的特定话语巩固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政治日益变成了“话语权政治”。其中,非政府组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与性质,作为政府的补充,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国际政治 话语权 计划生育协会 公共服务 中国
  • 简介:货币危机以后,亚洲经济陷入了极度的萧条,至1999年才出现了复苏的兆头。但是,如果更具体地看近来的恢复情况,便可知道并没有达到个人消费及设备投资等民用主导的经济恢复。为了巩固目前的经济恢复成果,也有必要尽早谋求民用需求的恢复。

  • 标签: 亚洲各国 经济发展 货币危机 结构改革 不良债权问题 金融政策
  • 简介:序言菲律宾经济目前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折。为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国家从1994年1月开始逐步降低关税。这样,东盟区域内的关税在十五年、早则十年之内便可降低至5%以下,东盟将成为自由贸易区。六十年代,菲律宾在东盟国家中率先实行了工业化,但到了九十年代,昔日的雄姿已

  • 标签: 菲律宾经济 制造业 马科斯政权 东盟自由贸易区 利益结构 八十年代
  • 简介:新加坡和印尼的关系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波动,在紧张对立和亲密合作之间转变。两国的传统关系开始于1963年至1966年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敌对时期,由于1963年至1965年新加坡短暂地归属于马来西亚,这一时期新加坡也成为印尼的攻击对象。1966年,苏加诺总统被苏哈托的“新秩序”政府赶下台,随着印尼政权的更替,两国外交关系有所改善。

  • 标签: 新加坡 印尼 结构 利益 政策 马来西亚
  • 简介:巴基斯坦独立后地缘安全结构随其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苏联(俄罗斯与中亚)以及美国等关键要素之关系的演变组合而发展演化。从独立到21世纪初风风雨雨,时紧时松,其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安定的相对有利格局。

  • 标签: 巴基斯坦 地缘政治 国家安全
  • 简介:印度经济结构是一个包括生产力范畴的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关系范畴的经济关系结构和上层建筑范畴的经济制度结构的三维结构关系组合体。而印度经济关系结构处于其经济结构组合体的中间层,它是一个由印度产权关系、收益关系和交易关系构成的三维结构模式体系。为此,本文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产权关系中的财产所有制结构、收益关系中的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以及交换关系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判研,以揭示印度经济关系结构的内在的、本质的特性,为深刻理解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奠定认知条件。

  • 标签: 财产所有制结构 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
  • 简介:<正>工业部门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个国家而言,工业部门结构的状况,反映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方向;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是工业高速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就整个地区而言,工业部门结构的状况,反映该地区各工业部门之间可能的经济技术联系;合理的地区工业部门结构是发展各国之间工业合作、促进各国工业协调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对南亚国家和整个地区的工业部门结构作一探讨,有利于了解南亚同家工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有利于认识南亚地区工业合作的潜力和前景。

  • 标签: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制造业 工业部门结构 斯里兰卡 产品加工
  • 简介:就经济状况而言,印尼1971—1985年期间由两个不同阶段组成。第一阶段1971—1980年以快速的经济增长为特征,而1980—1985年则是一个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时期。在第一阶段,农业产量特别是水稻生产按国际标准说增长快速,教育获得很大优先权。与总发展开支年增长率19%相比较,实际教育发展经费每年约增长24%。在第二阶段,实际发展开支增长率降至9%,这主要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降,影响政府对各经济部门的投资。

  • 标签: 就业结构 经济增长 世界石油价格 劳动力比重 农业部门 国内生产总值
  • 简介:近来欧元汇率大幅回升,人们十分关注影响欧元汇率稳定的因素。本文认为欧元的稳定性存在汇率稳定和结构稳定两个方面,其中结构稳定尤为重要,决定着欧元能否长期存在。且影响汇率的稳定。本文构建动态评价体系,评估了欧元问世以来的结构稳定状况,并得出2003年之前欧元结构稳定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 标签: 欧元 结构稳定性 评估
  • 简介:论未来世界格局的网状结构邓昌雄冷战结束后,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转型时期。所谓世界格局的转型实质上就是世界权力结构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本文试从分析世界格局的结构状态这一视角,就未来世界格局的网状结...

  • 标签: 世界格局 网状结构 国家利益 权力结构体系 国际社会 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