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由南美地区大国巴西推动的南美地区主义是继欧盟之后最为成功的一体运动。它既是当前全球地区主义新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南美地区政治格局的走向。南美地区主义的深入发展,加强了巴西在南美的地区大国地位,成为巴西开展全球博弈的地区制度平台。然而,巴西在推动南美地区主义的进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南美国家集体行动的困境、美国因素的制约以及巴西自身因素的局限等。

  • 标签: 南美 地区主义 巴西 地区大国
  • 简介:马来西亚的华、印社会,虽然形成历史相似,但二者毕竟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因而彼此的社会结构、族群认同、社会影响力及与马来人的关系方面判然有别。在结构上印人社会远较华人社会复杂;在影响力方面,由于华、印社会经济实力悬殊,华人影响力远非印度人所能比拟;在与马来人的关系上,二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皆与马来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但马华矛盾主要表现在华人为伸张平等政治权益的诉求及维护母语教育的地位而与马来人纷争不断,印人则在维护本民族的宗教文化传统方面与马来人针锋相对。

  • 标签: 马来西亚 华人 印度人 比较
  • 简介:现代天主教社会学说之创立与发展是天主教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表现,教会积极的“人世”姿态与实践反映了教会回应现代社会发展及其挑战的世俗化特征与趋势。当代菲律宾天主教会的社会行动,既是现代天主教社会理论推动的结果,更是菲律宾教会面对20世纪初期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挑战的自觉回应,它反映了现代菲律宾教会关注民族国家社会现实的本土与世俗主义趋势,同时也体现了宗教在现代社会参与解决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探索社会发展途径的实践与范式。

  • 标签: 天主教社会学说 菲律宾教会 社会行动
  • 简介:2011年越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国内的诸多困难和挑战。越南党、国会和政府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及时颁布实施重要指示、决议,特别是2011年2月24日政府颁布第11/NQ—CP号决议,同时指导各级、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决议。

  • 标签: 经济社会形势 越南 预测 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 决议
  • 简介: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经历了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中国机遇论”的转变。这种社会认知的转变直接影响俄罗斯对华外交政策的制订,未来俄罗斯对华政策的主线将是平衡策略下的互利合作,友谊与合作将始终是双方关系发展的主流。

  • 标签: 冷战后时期 俄罗斯“中国观” 中俄关系
  • 简介:前言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大街随处可见挂着汉语招牌的店铺。例如,东北洗脚房、广东美发屋等,而网吧入口处也有“发邮件”、“打字”、“打国际长途”等用汉语书写的服务内容。柬埔寨政府规定,外语招牌务必在其上方标上高棉语,其字体也要比其他文字大两倍,

  • 标签: 柬埔寨 华人华侨 华人社会 金边 聚居区 调查
  • 简介:1997年缅甸加入东盟之后,东盟对缅甸采取了“建设性接触”政策,主要采取劝说、鼓励以及有限施压的方式。推动缅甸问题的解决。受东盟自身制度性、结构性制约,“建设性接触”政策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缅甸新政府上台后启动的民主改革表明,东盟及其一些国家长期对缅甸实行的接触、引导和鼓励对缅甸政策变化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 标签: 东盟、缅甸、“建设性接触”
  • 简介:2012年5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联席研讨会”在京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周边国家历史研究》,来自中国社科院和各地方社科院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同志参加研讨会并致辞。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 专家学者 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 中国周边国家
  • 简介:本文在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三重目的的基础上,对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作了简要评估:即自贸区建设虽然加强了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美国重返东亚的背景下,自贸区建设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正在下降。因此,本文认为,后自贸区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经营需要超越“经济利益捆绑”的综合战略。

  • 标签: 中国东盟 自贸区 双边关系 战略评估
  • 简介:缅甸民主转型并不是为了西方国家解除制裁而做的表面文章,而是七点民主路线图中立宪、选举、施政三部曲的第三部。这一转型具有鲜明的缅甸特色,在国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转型模式。转型不仅促进了国内的政治和解,也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但也恰恰由于转型的缅甸特色。这种自主转型依然面临复杂的挑战。

  • 标签: 缅甸、民主化转型
  • 简介:近年来,在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欧盟内部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再次崛起”,成为欧盟内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欧盟力量重心加快向北方国家倾斜,南方国家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下降;欧元区相对于非欧元区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趋于上升。欧盟力量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成员国之间关系以及欧盟超国家机构与成员国之间关系的重塑,将不可避免地给欧洲一体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 标签: 欧盟 债务危机 力量格局 欧洲一体化
  • 简介:冷战结束为东南亚地区一体发展和东盟扩大创造了条件。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近年在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深化,这两国出于宗教情感而持反以亲阿的态度,并将其变为东盟意志,无视东盟大多数成员为非伊斯兰国家且与以色列合作良好的事实。这既体现了冷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现实在东南亚的投影,又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宗教转向”和东盟国家在伊斯兰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以色列实际上已成为东盟伊斯兰与非伊斯兰成员国之间的宗教“柏林墙”。欧盟模式应是东盟可资借鉴的方向,东盟制度建设乃至维系存在的基础在于:一是加强东盟制度民主建设,二是东盟机构的“去宗教化”。马来西亚和文莱可以通过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国际宗教组织发出其宗教诉求,但东盟绝非在宗教上的合适平台。

  • 标签: 东盟 以色列 伊斯兰化 东南亚一体化 宗教“柏林墙”
  • 简介: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上下缅甸交汇之处,人口、物资、信息的频繁流动与多元的族群文化共同构成了曼德勒复杂多样的城市风景。随着缅甸的社会发展与城市进程,曼德勒的人口构成、社会阶层与城市空间也随之发生转变。华人移民的迁入与增长,引起了曼德勒城市华人化的论争。事实上,曼德勒城市景观的变化,并非华人单一促就,而是现代、城市等内外动因共同作用下的社会后果,因此,需综合曼德勒华人移民、经济行为与族群互动,以及三者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曼德勒的城市,以避免族群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成见。

  • 标签: 曼德勒 城市化 华人化 景观 族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