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海军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的现代海军发展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特定的理论或实践逻辑推进。本文从海权驱动、竞争发展、体系建设、理论先导、国际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海军的发展规律。认为,规律本身是客观的,而对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却是主观的.它决定了不同国家现代海军的发展方向和运用方式.对国家兴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认识驾驭规律的目的,是不断推进、校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海军发展运用,理性设计并追求国家利益和海军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 标签: 现代化 海军 发展规律
  • 简介:西非国家加纳自1992宪法颁布实施以来,已先后进行了七次和平大选。大选有效地促进了该国民主进程的发展。研究加纳大选与其民主进程的发展关系,将有助于其他非洲国家借鉴加纳民主发展经验,打破民主进程发展瓶颈。本文总结了制约非洲国家民主进程的主要因素,回顾了加纳民主发展进程,并运用政治学中民主理论及原则,分析了加纳和平大选对其民主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开展对加纳民主进程的研究,还将有助于加纳及时化解来自外部及本国发展的挑战,促进民主进程的持续发展。

  • 标签: 加纳 非洲 大选 民主化
  • 简介: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盟便开始介人南海问题,并逐步将南海问题转化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南海问题双边争端演化为中国-东盟安全问题的过程.东盟以南海问题“利益攸关者”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中国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救火式”应对措施,美日等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大力介入,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的主要动因.“去安全”是解决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困境的主要方法,重新定位、稳定转化、置换议题、话语引导,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去安全”的有效路径.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南海问题 安全化 去安全化
  • 简介:独立建国以来,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发展经历3个主要阶段.与此相联系,可以把该国的政治整合实践进程概括为3个时期:建国初期苏加诺通过凝聚意识形态共识、推进民主制度转换等方式进行国家政治整合的早期基础性实践,而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提升为苏哈托军人政权的建立写下伏笔;随后,官僚威权体制得以确立,苏哈托通过“双重职能”提升军队地位、限制政党政治发展、领导经济建设等方式进行威权政治整合实践,该实践带有鲜明的聚合性、自主性和脆弱性;及至后苏哈托时代,印尼进入民主政治转型时期,其政治整合实践路径也随之转换为民主政治整合.在该国政治民主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其政治民主进程中的深层问题也得以暴露.目前印尼在政治整合方面还有非常繁重的任务要去完成,政治整合效绩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政治整合 威权政治
  • 简介:国际政治中的角色身份与利益认知是在社会性交往互动中被不断建构的产物。在以“主权零死亡时代”为核心特征的洛克体系文化成熟阶段,单纯的权力转移已不再构成体系内大国间安全困境的原因。不论是崛起国,还是守成国,其在权力转移进程中对体系主导观念的认知决定了其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又决定了战略手段的选择,并最终在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建构出不同的社会性关系与互动模式。权力转移进程中,大国间敌意身份的互主性建构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能否为避免敌意螺旋的生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权力转移进程中出现的“想象的安全困境”成因分析发现: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并不存在现实的生存竞争,但却可能由于经济领域同质竞争而产生族群排他性负面意象的敌意投射,并在对声望和荣誉的追求基础上形成虚幻的不相容与想象的敌意螺旋。从崛起国战略谋划的角度出发,选择“联系性崛起战略”往往更容易开启同霸权国之间非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而选择“变位性崛起战略”则更容易开启同霸权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

  • 标签: 建构主义 中美关系 权力转移 崛起战略 安全困境
  • 简介: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具普遍性的存在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与生态问题有关,文化也不例外。当全球进入"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时代的时候,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构成了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认知系统的新生态特征。文化生态安全是这一现代性的表征。文化生态构成的多重二元结构是文化生态安全构成的结构方式。内部性与外部性文化关系冲突是引发文化生态危机和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的原因。塑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是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文化生态保障。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的存在形态与结构样式,是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机制,文化多样性安全是文化生态安全实现的前提。中国要实现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从单一时空领域里的文化安全走向系统整体范畴的文化安全,在生态文明系统整体安全观的基础上,建构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的新认知系统。

  • 标签: 文化生态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 文化多样性安全 文化生态构成多重二元结构
  • 简介:民主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让民主成为“小镇里唯一的游戏”。在“政治司法”的过程中,法院成为解决政治争议的主要场所。但是,对司法审查机关的错误定位可能导致其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司法政治”色彩会愈加浓厚。泰国民主转型从“政治司法”到“司法政治”的退化,说明司法权并非存在于政治真空中。司法权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性。健康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为司法权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法院对规则和秩序的守护又可以避免竞争的无序状态。发展司法权应当重视其所具有的政治属性,科学的谋划和积极稳妥的推进均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 标签: 宪法法院 政治司法化 司法政治化 泰国
  • 简介: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和军人素质紧密相关。在当前信息战争条件下,只有高素质的军人才能高效驾驭现代、高科技的武器,捍卫国家利益。而从事军事活动的人口是国家总人口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必将对军事人力造成影响。

  • 标签: 日本军事 人力 老龄化 国家利益 军人素质 信息化战争
  • 简介:安全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理论,尽管它提出话语在安全中具有核心作用,但是对于话语在安全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却缺乏详尽系统的阐述和解释。鉴于哥本哈根学派在这个方面论述的缺失,一个基于"话语操控"的安全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安全过程中话语的作用机制做出较为系统和具体的阐述。此理论分析框架把安全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或"话语实践"具体操作化为话语突显、话语框定和话语定位三个变量,即安全行为主体通过这三个变量的话语操控手段或过程来实现对某一问题安全程度高低的控制。首先,为了使某个问题具有较高的安全程度,安全行为主体通过话语突显使问题得到较高的公众关注度,从而有助于问题被纳入安全议事日程之中。其次,获得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度之后,安全行为主体就需要通过话语框定对问题的性质、严重性和解决方案等予以界定和阐明,以进一步塑造公众对问题的认知图式并能动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最后,通过话语定位对相关方进行定位以确定各自职责并确立其行为,不同的定位会产生不同的权利和职责,进而使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差异。

  • 标签: 话语操控 安全化 哥本哈根学派 话语突显 话语框定 话语定位
  • 简介:"冰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亚欧、亚美的洲际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框架,更是北极暖背景下催生的重大战略构想,其鲜明的地缘空间特征,必然依托于战略支点的鼎持。"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既是洲际经济互补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国战略资源投放的重新布局。格陵兰作为大西洋与北冰洋的战略要冲,是唯一连接亚欧、欧美环北冰洋航道的枢纽地区,同时具有极强的经济发展潜力,是"冰上丝绸之路"名副其实的战略支点,已经引起各国决策者的高度关注。然而,当前格陵兰的独立倾向,将是北极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最大变数。格陵兰政府选择的"渐进式独立"道路,不仅是由于自身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妥协成果,也是一种从丹麦公民到格陵兰公民的心理调适过程。

  • 标签: 冰上丝绸之路 格陵兰 北极治理 独立北极航道
  • 简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下行趋势渐显。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体系结构压力、对外战略、国内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诸多解释。然而,现实中中美关系日趋下行的原因却更为复杂。近年来频频发酵的钓鱼岛危机、南海争端以及朝核危机等第三方因素逐渐凸显,对中美关系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为弥补既有解释的不足,作者将尝试从第三方视角构建一个替代性的逆社会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认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可以通过冲突、污名与互信退化三个微观机制诱发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案例研究表明:日本挑起的钓鱼岛争端不仅诱发了中美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冲突,而且加剧了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竞争。菲律宾则借黄岩岛危机,在国际上大肆丑化中国形象,其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使得中美两国相互认知日趋负面。朝鲜近年来频繁进行核试验,更是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制裁朝鲜、部署“萨德”系统等问题上的战略互疑。对于第三方的逆社会效应,中美双方均应高度警惕、精心管控。

  • 标签: 第三方因素 逆社会化 中美关系 钓鱼岛危机 中菲南海争端 朝核危机
  • 简介:2017年6月16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滨海边疆区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拉林教授应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宇、首席专家刘爽的邀请,来到该院为青年学者们作了题为“21世纪初俄罗斯一体战略优选:大欧亚或亚太地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刘爽研究员主持,犹太研究中心主任刘涧南担任翻译。

  • 标签: 俄罗斯科学院 学术报告会 一体化战略 亚太地区 21世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