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初的“吴胡之争”再次点燃关于“中国外交转型方向”的争论。导致争论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界与政界对“转型方向”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更是在中国外交的转型中所遇到挑战与困境。然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近几年兴起的“本土化”理论虽然有助于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问题.但都过分注重“体系层次”的因素,从而忽略“单元层次”的原因。因此.本文试图以“体系一单元”的双层结构解析中国外交转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尝试提出“选择性强硬”外交战略可能是突破转型困境的有效方式。

  • 标签: 中国外交 转型困境 结构性压力 海权争议 选择性强硬
  • 简介:越南曾经属于中国的版图,从秦朝到唐朝均在中国的统治之下,越南史书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其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殖民地时期,法国殖民者对其进行了近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其从法律文化到制度均走向西化。1945年,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南民主共和国建立,越南的法制又走向了全面向苏联看齐的道路。以上三个重要的历史经历决定了当代越南法制的基本模式,也决定了当代越南民事审判体制包括民事判决执行的模式,它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当代越南的民事判决执行立法起步较晚,直到1989年8月31日,越南才有了民事判决执行的第一部立法《民事判决执行法令》,之后在1993年、2004年又先后颁布过2部《民事判决执行法令》,民事判决执行制度逐步完善。2008年11月28日,越南颁布了当代第一部《民事判决执行法》A,该法施行至今,并在2014年11月25日进行了重要修改。本文将对当代越南的民事判决执行法令制度进行简要梳理并重点对其现行《民事判决执行法》的内容进行分析、概述。

  • 标签: 越南 民事判决 执行
  • 简介:独立之初,白俄罗斯政府强力推行使用白俄罗斯语,收效甚微,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矛盾,引起民众不满。1995年经全民公投把白俄罗斯语和俄语共同定为国语。近年,白政府对两国语之间关系进行调整,扩大白俄罗斯语使用范围,但并未动摇双国语制。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白俄两国之间的历史情谊,为两国良好外交关系和各方面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发展。

  • 标签: 白俄罗斯 国语 俄语
  • 简介:俄罗斯是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文化自然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1996年俄联邦政府颁布了《民族文化自治法》,进一步明确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提振了各民族保持、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信心。俄社会普遍认为,民族文化自治是民族自决的一种形式,是构成公民身份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各民族的政治认同,促进了多元文化区域内的文化认同,最终达成现代俄罗斯政治进程中的民族认同。

  • 标签: 俄罗斯人 民族 文化
  • 简介:中国,泰戈尔的接受与研究有着百年历史,早在1913年10月,钱智修就将泰戈尔介绍到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与60年代初分别掀起两次泰戈尔译介与研究的高潮。改革开放以后泰戈尔研究复苏,并逐渐全面深入发展,研究成果颇丰。本文选取1979到2009年这三十年间的译介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20世纪80年代,参与泰戈尔研究的学者以东方文学研究者为主,研究内容涉及泰戈尔的生平、思想、与中国的关系、作品等方面。90年代以后,中国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与方法更为宽泛,内容也更为深入,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气象。与此同时,中国的泰戈尔译介与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反思,以期对未来的泰戈尔研究有所借鉴。

  • 标签: 泰戈尔 中国 印度
  • 简介:北极航线开通后,中国将成为受益方。中国到达欧洲、北美等世界经济重心地区的航路将增加新的选择,而且距离更加接近。另外,与原有世界海洋交通干线相比,“北极航道”不存在诸如索马里海盗之类的安全威胁。尽管如此,对于中国而言,北极航线依然面临诸多安全威胁。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筹划如何有效维护中国北极航线的安全问题。

  • 标签: 中国 北极航线 安全
  • 简介: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中国与东盟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经过26年共同努力,双方关系面临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回顾过去,双方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各种成果丰硕斐然,缔造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巨大成就,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东盟关系已经进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合作与发展机制正在生成诸多优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双方未来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充满生机和机遇。

  • 标签: 中国-东盟 合作与发展 机制 成果 前景
  • 简介:随着全球化、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格局发生了深刻演变。"中国方案"应运而生,以期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新完善国际秩序,促进东西方文明融合,并向世界传递中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过去5年,中国为构建全球治理理论体系、补充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相关治理规则、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有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今后则面临着引领世界走出低增长困境、破除传统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惯性、促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竞争趋于融合等挑战。归根结底,深入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攸关国际秩序的基础,也关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理应为之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全球治理 国际秩序 中国方案 中国外交 十九大
  • 简介:8月10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举办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念与国际战略布局”专题研讨会,邀请京内外智库、高校学者围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思想新理念、中国国际战略总体布局和未来一阶段中国外交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与会者发言内容整理并刊登。

  • 标签: 中国对外战略 中国国际战略 外交理念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外交 专题研讨会
  • 简介:2017年末,关于日本军事、安全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让日本的战略动向再次受到外界关注。首先是2013年制定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拟于2018年底推出新版,该战略原以10年为期。据信日本政府拟考虑加入“印太战略”、构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等内容。与此相关,日本将在2018年初启动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全面讨论,大纲将以新安全战略为指导,其中如何反映新安保法实施之后的美日军事合作,以及如何回应美国增购美制武器的要求成为焦点。这些动向,是在10月大选后政局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安倍政府着手推进安全战略调整的具体举措。

  • 标签: 《防卫计划大纲》 安全保障战略 安全战略调整 中国 IT 日本军事
  • 简介: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将"海洋强国"明确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就海洋与国家发展间的关系做出总体规划。在这前后,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道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如何落实的话题,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本质上,这也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与方法论问题。就此,本文在梳理与评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意识基础与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进而就中国"海洋强国"的哲学内涵进行概括。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洋意识普遍觉醒和承继传统海洋认知的结果,这决定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和合"观念基础及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行为逻辑。因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在观念上以和平与合作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开放为准则,而在海上竞争层面则强调对话与规则。

  • 标签: “海洋强国”战略 海洋观 海洋安全 海上合作伙伴关系
  • 简介:近年来,美越关系不断升温,尤其是在防务与安全合作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美越双方从战略上日益重视防务安全合作,军事高层互访频繁,实质性军事交流合作如联合军演、开放越南军港、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持续开展,核能领域的合作得到加强,美国全面解除对越武器出口禁令,美越防务安全合作日趋机制化等。美越从昔日的军事对抗走向今日的军事合作,源于亚太地缘政治与安全形势变化背景下两国对安全利益的认知以及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其主要动机及意图是通过相互借力削弱或制衡中国,并在南海问题上实现各自的目标诉求。美越安全防务合作对中国周边安全以及中国外交造成了挑战,它影响了中美关系与中越关系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虽然美越军事合作暂时难以走向军事同盟,但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积极推动中越关系的发展,加强中国与东盟关系,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强中俄战略合作,加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周边安全战略,提升应对周边安全危机的能力。

  • 标签: 美越防务安全合作 中美关系 中越关系 亚太地缘政治
  • 简介:2016年12月7—8日,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海中心”)与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南海研究2016年度论坛”在宁举行。开幕式由南海中心执行主任朱锋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李建平,

  • 标签: 中国南海 论坛 综述 南京大学 创新中心 评价中心
  • 简介: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特别是2010年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之后。双方贸易额呈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双方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也出现贸易不平衡、非关税壁垒突出、贸易摩擦等问题。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东盟宣布建成经济共同体并发表《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双方经济战略规划高度契合。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双方积极谈判香港-东盟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因素助力下,中国与东盟继续深化贸易合作前景广阔。面对东盟内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全球经济形势不稳等因素.中国-东盟贸易合作须开拓思路,不断寻求新增长点。

  • 标签: 中国 东盟 贸易 经贸合作
  • 简介:菲律宾的国民经济严重依赖苏禄海海上航道,近年来阿布沙耶夫等武装组织在菲律宾南部海域的海盗行为给菲律宾造成巨大损失。菲律宾政府短期内多次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中国前往菲律宾南部海域巡逻和打击海盗。菲律宾政府提出在菲南部海域开展中菲海上联合巡逻的建议具有建设性。但是,中菲联合打击海盗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需要对前景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在中国海上安全走出去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下,菲律宾邀请中国打击海盗对中国海上安全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菲律宾 中国 苏禄海 海盗 海上安全
  • 简介:学术界关于南海争端与中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大多基于对象国政策、南海地区权力格局以及中国政策的动态分析,缺乏对于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和政策的系统梳理。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包括搁置、大局和寻求共识等多维度的内容,同时对于争端本质倾向于和平的看法。它经历了从基于战略理性的单边默契到文化认同的单边默契的演进,体现了螺旋式变化的特点。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固化受到特定政策效果的正反馈、道德正义性以及政治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力量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外生环境的震动与刺激和领导集体的战略决心增强的情况下,它会发生积极的调整与变化。剖析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内涵、特性及其演变,能为理解中国外交的微观基础以及处理好中国的相关争端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战略思维 单边默契 搁置 大局 共识 南海争端
  • 简介: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盟便开始介人南海问题,并逐步将南海问题转化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南海问题双边争端演化为中国-东盟安全问题的过程.东盟以南海问题“利益攸关者”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中国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救火式”应对措施,美日等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大力介入,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动因.“去安全化”是解决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困境的主要方法,重新定位、稳定转化、置换议题、话语引导,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去安全化”的有效路径.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南海问题 安全化 去安全化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海权的深刻内涵。中国海权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的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的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的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的“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的主流思维。

  • 标签: 海权 霸权 中国海权 威慑力
  • 简介:当今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新空间、发展的新驱动和安全的新领域以及大国拓展国家利益、输出意识形态和建立战略优势的新载体,因此也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大国网络竞争体现了新时代的新特点,中国作为重要的竞争方,既介于竞争之中,又深受竞争影响.大国网络竞争涉及多领域、多层面和多维度,主要围绕网络话语权和网络治理权展开,话语权是外在表现,核心是治理权以及由此延伸的主导权.大国网络竞争对中国网络安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技术、战术层面上升到政治、战略层面,对中国网络安全以及整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急剧上升.对中国来说,在网络空间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好机遇、应对好挑战是筹划网络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网络安全战略选择聚焦于破解以下四个问题,即树立什么样的网络安全理念、选择什么样的网络安全应对手段、提升什么样的网络安全能力、如何进行网络安全治理.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这四个重要问题,等于找到了有效维护中国网络安全的正确路径.

  • 标签: 大国网络竞争 网络安全 战略选择 网络治理权
  • 简介:海洋战略是指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方略。中国的海洋战略不仅包含强调制海权的海权战略,而且包含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的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中国海洋战略主要有三大战略目标: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海洋战略的三大战略诉求是:完成国家统一和解决岛礁争端、开发海洋资源、掌控海上战略通道;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综合举措主要包括:优先发展海洋科技、坚持陆海统筹和布局全球海洋战略。其中,布局全球海洋战略主要体现为'近海维权、深海开发、远洋护卫',和'利益分布全球化,力量布局地区化'。

  • 标签: 中国海洋战略 概念内涵 战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