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从理论角度来看,“修昔德陷阱”是现实主义尤其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观点,即国际权力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国际冲突和战争。从政治战略的视角回到“修昔德陷阱”的历史起点,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学者提出的“修昔德陷阱”,对雅典和斯巴达以及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类比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误区:实力决定论、战争获益论和双边关系论。这三个误区分别涉及“修昔德陷阱”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范畴因素。中国应规避“实力决定论”的理论陷阱,把握战略主动;坚持以改革开放战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崛起;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性管控中美双边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

  • 标签: 修昔底德陷阱 实力 政治战略 改革 第三方因素
  • 简介:利论',顾名思义,是处理利这个主题的论典。它和'法论'(dharma?āstra)一样,本来是一类文献的通称。眼前这本《利论》的作者憍利耶(Kauilya,约公元前4~前3世纪)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自己之前或同时的一些其他的利论或利论学派。而且,像'治术'(刑惩术,daanīti)、'国王术'(rāja?āstra,rājanīti,rājanīti?āstra)、'国王法

  • 标签: 利耶利论 利论刺 底利耶
  • 简介:针对是否要依据一定标准限制岛屿主张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这一问题,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谈判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意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仅在第121条第3做出模糊性规定,该款不仅未明确定义岩礁,而且回避了对岩礁与岛屿进行精确划分。《公约》第121条第3的解释是众多国际法学者关心的问题,然而国际法学者的解释并不一致。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在实体问题裁决中对《公约》第121条第3进行解释,并据此判定包括太平岛在内的南沙群岛所有岛礁在法律上均为无法产生专属经济区或者大陆架的“岩礁”。仲裁庭对《公约》第121条第3进行的解释以及对南海岛礁法律地位的判定。均存在明显缺陷。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 岛屿制度 岩礁 南海 仲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