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普京当选为俄新总统,由此揭开了俄历史的新篇章,俄可望出现由乱到治的新时期。普京的战略任务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消灭贫困、加强国家权力、整顿社会秩序、用“俄罗斯新思想”凝聚国民、加强政治体制建设以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

  • 标签: 普京 国家权力 政治体制 社会秩序 总统 强国
  • 简介:《十九大报告》具有三大突出特色:一是再次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二是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三是强调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基本方针路线。中国外交开辟新局面需要把握好四个平衡:一是和平崛起与大国战略之间的平衡;二是全球治理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平衡;三是合作安全与国家安全利益之间的平衡;四是内向与外向之间的平衡。中国外交应当高度重视四大问题:一是坚持中国外交的基本面;二是先手破解部分国家携手对付中国;三是"一带一路"重在落实;四是关注日益增强的贸易摩擦。

  • 标签: 《十九大报告》 中国外交 新时代
  • 简介: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天然一员,亚太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及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舞台。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之际,关注中国面临的亚太环境变化,妥善应对挑战和风险,有助于继续扩大中国影响力,维护亚太和平稳定。

  • 标签: 亚太地区 中国特色 和平发展 引领作用 大国外交 环境变化
  • 简介:摘要在国务卿约翰·克里看来,没有哪两个国家像美国和越南这样“积极致力于联合改变历史和未来”.1995年关系正常化以来,美国和越南的关系在从政治、经济合作到军事、文化纽带扩展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 标签: 正常化 美越关系 跨越式发展 经济合作 文化纽带 国务卿
  • 简介: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针对外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理论界的探讨成果,作者以非洲为背景,以中非关系近些年的进展为案例,提出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原则的大体构想。作者强调,不干涉原则必须坚持,同时要大力创新、适合时代变化与中国需求。全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分析了中国对非外交实践的某些突破,总结归纳了这些良好先例对于不干涉原则的坚守与创新。下篇则探讨了中国对非洲和平自主能力的援助、对非洲区域组织的支持、对非洲援助的效率及监管、从政府主导的“小援外”向社会全面参与的“大援外”转变、中国外交新思路与内政新动向的对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等方面,提出了探索争鸣的若干新思路。

  • 标签: 中非关系 联合国 创造性介入 集体安全机制 “侵略”定义 强制和平
  • 简介:<正>外国资本一直是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印度利用的外资,狭义上讲,仅指外国投资。广义上讲,还有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贷款、赠款和其他款项,统称外国援助,以及印度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商业性借款。迄今为止,在外国援助和商业性借款之间,政府的方针明确,主要倾向于前者,特別是要力争条件优惠的多边“软贷款”。对外国投资,政府始终保持有选择的欢迎的态度,即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用具体政策调节外国投资的数量、方式和流向。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印度的外资政策,实际上就是指

  • 标签: 印度政府 外国投资者 外国资本 利用外资 外资政策 直接投资
  • 简介:近年来,随着国际官方开发援助和直接投资额的相对减少以及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经济贸易发展较快、需求资金较为殷切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借贷活动和外债结构的趋向“民间化”(Privatisation)的趋势愈来愈为明显。其中就利用外国资金的方式而言,它们通过发行国际债券以筹集长期资金的活动也已日渐增多。我国为“要尽可能地多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国资金进行建设”,也已开始采取发行国际债券作为筹集外国资金的一条重要渠

  • 标签: 亚洲债券 国际债券 欧洲债券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 借贷活动 外债结构
  • 简介: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作用是多维度的,本文从多个视角透析FDI对印度资本形成、技术溢出、产业演进以及贸易结构的作用,从而揭示FDI对印度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并提出对中国利用FDI的启示,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印度经济发展动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标签: FDI 印度 经济效应 启示
  • 简介:印尼前任总统苏哈托时期(1966—1998年)所提倡的双重职能(dwifungsi)军政一体化教条随着印尼民主化进程而结束,军人参政失去了合法性来源。改革派政治领袖如前任总统瓦希德执政时期(1999—2001年)和梅加瓦蒂时期(2001—2004年)积极建立以文人统治为主的政府。军人参政在印尼民主化时代似乎不会再出现。然而,在苏哈托专政时期享有崇高政治地位的印尼军人未能完全接受民主化时代的文人统治模式。许多具有军人背景的政治人物开始以不同身份和方式试图重返政治舞台,充分利用民主化时代的机制来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政治纲领,寻求民众对他们的支持。本文探讨印尼军人在后苏哈托时代,如何利用民主选举方式寻求合法性,以及将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印尼 军人政治 双重职能 合法性
  • 简介:<正>一、孔雀帝国的农业经济基础公元前六至三世纪,恒河平原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增加了,人口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又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政事论》许多地方劝告国君,重视开垦新地和移民,强调振兴农业、畜牧业以及工商业对国王统一事业的重要性。拓荒和向新开垦地区移民的活动在孔雀王朝之前就已开始,到孔雀王朝时代,这种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国王所建村庄,或建于原居住地,或建于新区,或从其他国家移民,或鼓励从自己国家移民。”(2—1)可见,垦植和移民

  • 标签: 孔雀王朝 村落社会 乡村社会 灌溉设施 移民 土地
  • 简介:印度自从独立以后,一直坚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经济,期间政策虽有变化,但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经济长远发展出发,实行严格的产业导向,并以先导产业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奠定良好基础.但其政策过于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利用FDI的规模以及其他功能作用的发挥.

  • 标签: 印度 外国直接投资 经济政策 投资政策 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
  • 简介:一、印尼利用外资的现状和特点1966年苏哈托执政以后,印尼政府始终把利用外资作为一项国策。根据印尼官方公布的材料计算,自1967年至1979年6月,印尼政府批准的外国投资总额达136.04亿美元(不包括银行业和以印尼国内资本名义进行投资的外资),外国许诺给印尼政府的贷款

  • 标签: 利用外资 印尼政府 外资投资 外国投资 独资经营 苏哈托
  • 简介:东非地区自2006年以来,勘探出多个油气资源区,目前已形成沿印度洋海岸带、东非裂谷带等多个油气资源分布带。东非油气资源储量可与西非媲美,但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东非地区面临着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挑战。在政治上,地区不稳定因素干扰了油气资源的顺利开发,外国势力的介入则使地区形势复杂化。在经济上,“资源诅咒”的威胁及相关的国家能源战略、法律法规欠缺问题,是东非国家需要特别关注和加紧应对的挑战。

  • 标签: 油气资源储量 东非国家 资源开发利用 现状 国家能源战略 “资源诅咒”
  • 简介:<正>韶关,全省最富有的旅游资源宝胜地。这儿是广东的工业基地。这儿还是广东及东南亚通往中国的中原、北方及整个亚欧大陆大市场的最佳结合点。这儿也是走向亚太市场的最便捷的南大门;这儿更是岭南的大交通、大资源、大基础——具有磁心地位的待开发的大市场。如果说惠州市以独特的海湾港口资源要创造九十年代“神话”的话,那么,稍觉久违的韶关将以雄厚的基础工业,全省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畅达的交通邮电,迎接韶关时代的来临,与惠州同领九十年代的风骚。

  • 标签: 资源优势 工业基地 港口资源 东南亚 亚欧大陆 惠州市
  • 简介: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不但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新的外交革命.为适应信息时代新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政府正追求和发展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其它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国际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它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益的活动,是信息时代各国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

  • 标签: 公共外交 信息时代 国家战略 工具
  • 简介:事不过三。在经过三轮富有成效的对话之后,G20终于在各方共同推动下实现了机制化。尽管机制化的具体运行有待细化、前景仍具某种不确定性,但其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异常深远,对中国外交的现实启示也值得总结。

  • 标签: 中国外交 机制化 G20 国际关系 经济关系
  • 简介:2015年,建国之父李光耀病逝,新加坡正式进入了“后李光耀时代”。随着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的再次组阁成功,人们开始思考面对新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形势,以及日益关注的民生问题,新加坡未来政策的走向将会如何?本文以新加坡政治历程中首次出现三位统筹部长的管辖范围以及被统筹部门的最新施政目录为观察视角,尝试解读其安全、经济和民生政策的走向。从国家安全政策来看,李显龙仍会延续之前的做法,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和国内安保措施。李显龙政府更多的变化将会出现在经济政策上。本届政府将会大力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转型,加速向创值型和投资型经济发展。在民生问题上,新一届政府也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发展“智慧国家”计划,加快医疗、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 标签: 新加坡 “后李光耀时代” 李显龙 政策
  • 简介:后小泉时代自民党三位首相一反小泉急进强硬的对华外交,确立并巩固了'友好互惠、谋求互信'的对华外交基本框架,其要旨在于追求日本的大国地位和'政治正常化',其动因在于小泉对华态势的失败和中日关系战略走向的基本变化,并表现出根本目标与可以变动也必须变动的手段之间的较灵活的协调,从而为日本外交提供了一个务实可行的政策方向。中日关系尽管仍有种种困难,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按照这一框架运行和发展。就日本而言,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都有必要遵循之,以求适应变动了的东亚大局和世界政治经济;就中国而言,需要尤其从对外战略大局与对日政策之间的基本主从关系出发,在中日关系方面加大战略和政策努力。

  • 标签: 日本 后小泉时代 自民党 对华外交 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