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位正在读高中二年级少女,在听了我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每周星期四晚上《今夜不寂寞——心理咨询热线节目》之后,给我写了一封心情复杂求助信。她在信中说:。我是一个生长在农村女孩子.小时候由于我们那里风气不是很好,而父母对我管教也很少,于是我和村里其他几个女孩子,在玩耍、游戏之时,渐渐地喜欢上了偷盗这项既刺激又冒险活动。

  • 标签: 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 偷窃行为 中国
  • 简介:行为抑制指儿童不愿意接近陌生刺激,并带有害羞、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气质类型,具有中等程度稳定性和特定生理基础,对儿童日后情绪和行为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与非行为抑制个体相比,在特定刺激条件下,行为抑制个体杏仁核、纹状体和右前额区域激活水平可能较高,心率和可的松水平也倾向于较高。目前,研究者已结合行为和生理学方法来探讨行为抑制生理机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行为抑制 神经基础 生理指标 气质
  • 简介:从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中,挑选被试各80人,进行抑制控制测量。结果发现:(1)抑制控制力发展随着年级增长而发展。(2)各年级学生两项抑制控制测试成绩与语文、数学成绩有较高正或负相关。结论:抑制控制力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即抑制控制是有效学习监控系统。

  • 标签: 执行功能 抑制控制 年级
  • 简介:采用组块提示法,以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共104名为被试,考察语词记忆指向性遗忘效应机制及其发展.结果表明:(1)各年龄段被试都明显存在着指向性遗忘效应;(2)指向性遗忘效应是提取抑制和选择性编码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结果,且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成人之间作用情况可能存在差异;(3)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认知抑制能力差异显著,随年龄增长,认知抑制能力不断增长.

  • 标签: 指向性遗忘 认知抑制 认知发展 年龄趋势 选择性编码 心理研究
  • 简介:采用线索-靶范式,通过两项实验探讨阈下金钱线索对注意返回抑制调节作用。实验一通过在线索中引入阈下金钱概念(1元/1分/模糊硬币),要求被试对靶子快速做出探测反应。实验二在此基础上引入外币(1卢布硬币),探析物理特征以及熟悉性差异带来影响。结果显示,只有1元硬币线索显著地减弱了返回抑制效应,物理特征或熟悉性差异并非阈下金钱线索产生调节作用充分条件,金钱意义可能是金钱对返回抑制产生影响关键因素。

  • 标签: 金钱 注意效应 返回抑制 阈下线索
  • 简介: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重复量对反应抑制后效应影响。在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让被试完成停止信号任务。结果发现,从总体来看,刺激重复量因素上主效应显著,重复类型因素上主效应不显著;信号抑制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信号反应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显著。本研究表明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反应抑制后效应是认知控制执行加工而非自动化记忆提取。

  • 标签: 刺激重复量 反应抑制后效应 认知控制理论 自动化理论
  • 简介:采用2×2被试内设计,考察了在靶子呈现位置不确定、SOA为800ms条件下基于颜色重复劣势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位置不确定情况下存在基于颜色重复劣势效应,说明颜色与空间位置、客体一样在注意搜索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还对基于颜色重复劣势效应机制提出了新假设.

  • 标签: 基于颜色的重复劣势效应 返回抑制 重复盲
  • 简介:选取一组先天聋被试和与之匹配听力正常被试,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中央线索化对听觉障碍被试在辨别任务中基于位置返回抑制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中央线索化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和听觉障碍被试都出现了返回抑制,但是听觉障碍被试消失得比听力正常被试早。无中央线索化辨别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被试组仅在SOA=650ms时,听觉障碍被试没有发现返回抑制现象。结果表明听觉障碍被试辨别任务返回抑制更易受中央线索化条件影响,听障被试空间注意调节机制更具策略性和有效性。

  • 标签: 中央线索化 听觉障碍 辨别任务 返回抑制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和经典线索—靶子实验范式,考查了外框数目(4和8)、线索数目(1和3)、不同线索类型(on-off线索(即线索出现后消失)、onset线索(即线索持续呈现))对返回抑制影响,发现靶子潜在位置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小;线索数目越少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大;onset线索反应时长于on-off线索,onset线索产生返回抑制量大于on-off线索。这表明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和记忆痕迹会影响返回抑制

  • 标签: 返回抑制 外框数目 线索数目 线索类型
  • 简介:采用面孔图片启动不同情绪,在青年人和老年人两组被试中考察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以及不同情绪和年龄之间交互作用对口语产生年老化影响。要求青年组和老年组被试在不同情绪启动条件下对图片进行命名。结果显示,与积极和中性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显著地延长了青年人和老年人口语产生潜伏期;与青年人相比,消极情绪对老年人影响更大。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消极情绪对口语产生抑制作用更强,这提示老年人应该在生活中尽量保持愉悦心情。

  • 标签: 口语产生 消极情绪 年老化.
  • 简介:采用3×2×3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三种线索一靶子呈现时间间隔条件下,中央线索化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返回抑制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周方框旋转同时或旋转停止后中央线索化时,出现了“基于客体返回抑制”效应,但在外周方框旋转之前中央线索化时,“基于客体返回抑制”效应却消失了。这说明中央线索化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返回抑制”有着重要影响,也为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返回抑制空间位置抑制动态更新说提供了新证据。

  • 标签: 动态范式 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 空间位置抑制动态更新
  • 简介:本研究在四个实验中通过应用句子启动范式来考察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匹配抑制与匹配易化。实验1中,被试先阅读一个含有垂直空间信息句子,然后立即对随后出现一个词进行道德词或者不道德词分类判断。实验2和实验3分别要求被试关注句子中空间信息终止位置或起始位置。实验4设置了延迟反应,要求被试在句子消失4秒后再进行词汇分类判断。结果显示,前三个实验都出现了明显道德概念空间隐喻非绑定性匹配抑制,即"下-道德"或者"上-不道德",而在实验4中出现了隐喻非绑定性匹配易化,即"下-不道德"。这一结果证实空间信息句子加工确实能够激活道德隐喻。但是由于句子加工时间较长,如果空间信息与道德概念占用相同资源,就会导致道德空间隐喻匹配抑制。如果有足够时间加工句子中空间信息,就能够启动随后道德概念加工,出现匹配易化。可见,资源竞争与激活是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出现匹配抑制和匹配易化关键。

  • 标签: 道德隐喻 句子启动范式 匹配抑制 匹配易化
  • 简介:采用Simon效应研究范式.以阿拉伯数字为实验材料.三个实验分别要求被试判断呈现数字空间位置、颜色和大小.系统考察Simon效应、空间一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加工特点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结果发现:(1)三个实验中,不管采用何种判断标准.被试总是对左侧数字按左键反应更快,对右侧数字按右键反应更快。数字加工中出现Simon效应:而对不同大小数字按左键和按右键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数字加工中均未出现SNARC效应。(2)Simon效应和SNARC效应不同质,两者加工机制也互不相同,而且Simon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3)Simon效应与SNARC效应相比,Simon效应相对更稳固,SNARC效应则相对更灵活,易受知觉信息变化影响。

  • 标签: SIMON效应 SNARC效应 空间表征 抑制.
  • 简介:在两个实验中使用比例控制范式,研究了基于空间位置注意定势及时间不确定性对检测任务中IOR出现时程影响.实验1以75名本科生为被试,将SOA水平作为组间变量从而消除了时间不确定性.结果发现,当被试形成"更依赖于提示位置"注意定势时,IOR出现时程延长.实验2以22名本科生为被试,将SOA作为组内变量,从而将时间不确定性引入实验任务.结果表明,存在时间不确定性时,IOR出现时程恢复到正常水平.两个实验结果表明,IOR时程受到内源和外源性注意之间交互作用影响,而注意定势和时间不确定性是决定IOR何时出现及持续时间两个十分关键因素.

  • 标签: 返回抑制 注意定势 时间不确性
  • 简介:以10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关系,以及认知风格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呈现正相关,对于个体在开放性情境下问题提出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以起到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于封闭性问题情境下预测作用则并不显著。(2)认知风格在认知抑制能力与开放性情境下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认知抑制能力高个体具有更强场独立倾向.进而在开放性情境下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活动中表现更好。

  • 标签: 认知抑制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 认知风格 中介作用
  • 简介:近年来人们十分热衷对镜像神经元系统研究,最新研究趋势是探究μ节律与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功能关联,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μ波抑制是代表高级神经活动标记重要指标。文章首先介绍了μ波抑制机理,强调了μ波抑制功能概念飞跃,综述了μ波抑制在三个方面(动作、语言认知、以及高级社会功能)作为镜像神经元活动证据,最后总结与展望μ波抑制对心理与行为困难矫正应用。

  • 标签: μ波抑制 镜像神经元 行为与心理 高级的社会功能 训练与矫治
  • 简介:利用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研究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影响,并分析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攻击特质差异。结果表明:(1)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抑制效应显著;(2)游戏类型和性别对内隐攻击性认知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性视频游戏更容易对女生内隐攻击性认知产生抑制效应;(3)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主效应显著,并且游戏类型和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性视频游戏更容易对低攻击特质学生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亲社会性视频游戏能够有效抑制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水平。

  • 标签: 亲社会性视频游戏 内隐攻击性认知 抑制效应 实验研究
  • 简介:本研究采用陌生实验室录像观察考察了中国2-7岁儿童行为抑制发展,并且采用教师评价量表报告了儿童7岁时学校适应,采用父母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测查儿童7岁时问题行为,从而考察了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时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预测作用。儿童2岁时,共有208名儿童参加了这项追踪研究,4岁时,由于被试拒绝参加、搬家或失约,共有176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录像观察。7岁时,共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实验和学校教师评价,并且父母对7岁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报告。同时参加2、4、7岁研究儿童为66人,其中男孩为28人,女孩38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表朋:儿童2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学校适应 问题行为 儿童
  • 简介:ADHD和阅读障碍儿童在言语工作记忆上缺陷得到了大量研究证实,但是二者机制并不相同,前摄抑制对工作记忆容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影响也是中央执行功能。研究将最近探测任务和n-back任务相结合,直接比较被试在最近负探测和非最近负探测条件下记忆成绩差异,以考察前摄抑制对两种障碍言语工作记忆影响,被试是60名障碍儿童(阅读障碍和ADHD)和17名正常儿童,年龄均在7至12岁之间。结果发现,受前摄抑制影响,正常被试和障碍被试成绩均明显下降,具体而言,ADHD和ADHD伴随阅读障碍组成绩大幅下滑(26.44%,28.44%),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和阅读障碍儿童(14.62%,15.84%),后两者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前摄抑制是影响工作记忆容量重要因素,并且ADHD儿童更加容易受到前摄抑制影响,这是导致其工作记忆成绩缺损重要原因,而阅读障碍儿童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前摄抑制,ADHD和阅读障碍组在言语工作记忆缺损机制上存在差异。

  • 标签: ADHD 阅读障碍 前摄抑制 1-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