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正>环境法与环境道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并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环境法和环境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法与环境道德,是法律与道德范畴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科学新兴的和边缘的学科。它们除具有法律与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

  • 标签: 环境道德 环境法 环境问题 环境法规 人类生存环境 可借鉴性
  • 简介: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中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所有权和占有权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在他那里,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自由没有所有权,但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有所有权,可以任意转让。诺齐克把劳动能力、个人财产,甚至生命、自由,都当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马克思的观点同洛克和诺齐克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劳动能力不是可以任意转让的私有财产。洛克和诺齐克的理论都无法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的社会,我们必须要回到马克思。

  • 标签: 权利 财产 洛克 诺齐克 马克思
  • 简介: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 标签: 环境伦理 道德人格 生态人格
  • 简介: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这使得我国将生态环境治理提上了优先的议事日程。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道德、法治与科技三管齐下,为此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构建合理而完整的责任观,其内容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共同而有区别之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各履其职,各负其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广大公众人人有责。由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科研机构与科技工作者扮演特殊角色,发挥特殊作用,所以理应承担特殊责任: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二是要提高科学技术创新的生态意识,三是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水平。

  • 标签: 生态环境 治理 责任 科学技术
  • 简介:以德性伦理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交往和关系,是环境伦理学摆脱理论困境、回应实践吁求的一个发展方向。环境德性伦理关注环境问题、人类兴盛与环境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扩展传统德性、解读环境典范、构建德性理论寻求环境德性的界定和说明。、它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环境伦理与德性伦理如何相互支持,协同共进,也关乎德性伦理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当代复兴”。

  • 标签: 德性伦理 环境伦理 环境德性伦理
  • 简介:环境保护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需要借助于一些条件。第一,作为经济发展基本前提的环境保护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才能进入经济伦理;第二,经济伦理需要在可持续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的支持下,才能把环境保护纳入价值系统之中;第三,尊重自然的限度、善待生命、走循环经济之路、追求经济—环境效益等具体要求,是环境保护进入经济伦理的桥梁。

  • 标签: 环境保护 人的发展 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事实,不仅威胁着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角度解读这一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农村生态环境 伦理向度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宝库,但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正义问题。在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类借助于"环境正义"这一伦理概念将其追求分配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进一步延伸到自然环境领域,并在追求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的名义下表达他们的分配正义诉求。

  • 标签: 分配正义 自然资源 代内环境正义 代际环境正义
  • 简介: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社会陷入“经济增长环境危机”的悖论之中: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并存。因此,必须实现伦理学范式转型,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标签: “经济增长-环境危机”悖论 工具理性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环境正义是指当代人及其与未来各代人分享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益的平等权利、,坚持环境正义原则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必然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认知局限及其难免的功利主义倾向、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实现环境正义面临着种种障碍。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现和消费观,健全利益机制,倡导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加强全球通力合作,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环境正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生态文明 环境正义 困境 出路
  • 简介:十余年前,我参加上海市一个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会议.当时并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的王正平先生,但觉得他申报的有关环境伦理的项目很有创意,便竭力支持.此后,我认识了王先生,知道他在教学之余专心研究环境哲学问题,并陆续有所成就,十分高兴.最近,又喜读他刚刚出版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一书,获益良多,并引发我思考一些可能并无答案的问题.

  • 标签: 环境哲学 价值理念 王正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断想 呼唤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的思想武器。对我

  • 标签: 绿色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空间 主体功能区 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
  • 简介:作为从价值维度来思考和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学,常常被共通性话语或普遍性价值准则来标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然而,缺乏一种基于本土化建构视角的环境伦理学往往难免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隔膜或疏离,一方面表现为理论范式的缺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实践效度的弱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实现应当以范式确立和强化效度为价值圭臬。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本土化 范式 效度 实践理性
  • 简介:近现代西方主流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际伦理义务,种际伦理义务被作为某种无需关注的问题暂时被置于伦理思考的后台;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否认人对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负有伦理义务。因此,当现代环境伦理学开始探讨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时,就不得不首先清理近现代主流伦理学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伦理观念,为确认和阐释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扫除理论障碍。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看来,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就是这类需要加以批判和扫除的错误观念和理论障碍。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物种歧视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 简介:海德格尔后期对风靡全球的技术所引发的问题给予了很大关注,并且写下《技术的追问》一文。在该文中,海德格尔运用现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方法对技术做了一系列追问,得出"技术就是一种解蔽方式"的结论,并且认为这一解释对现代技术同样适用,只是现代技术是一种带有促逼意味的解蔽方式。他把这种促逼意味的解蔽的集合称为座架。在他看来,在技术时代,人的处境堪忧,和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这一切后果都是技术带来的,所以,海德格尔警示人们要打开自己的视域,从技术的框架中摆脱出来。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 追问
  • 简介:增强人类一直是前技术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哲学和现代性谋划的梦想。后技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增强的技术展现(特别是NBIC的汇聚)有如"脱缰之马"。"技术激进主义/技术保守主义"之争表明,人类增强技术在其前沿性技术展现中使今日之人面临"技术之后-伦理之前"的困境。生命伦理的反思在关乎人性的改良、医学功能的转移、技术的逾越性、公正的有限性四大生命伦理挑战时,呈现出"未决事项"的特征。寻求一种"允许的伦理"而不是一种"禁止的伦理",是人类增强技术面对生命伦理难题时的解决之道。

  • 标签: 人类增强技术 技术之后 伦理之前 NBIC汇聚技术
  • 简介:当代生殖技术对女性的尊严可能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可能提升女性的尊严,另一方面也可能贬损女性的尊严.女性惟有摆脱父权制文化给定的女性形象,重构女性主体性,赢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维护自己的女性尊严.也就是说女人只有首先被当做人来尊重,然后才可能被当做女人来尊重.惟其如此,生殖技术对于女人才是福音,否则它会成为女人的梦魇.

  • 标签: 生殖技术 人的尊严 女人的尊严
  • 简介:人类对于由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不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也应该负有实践上的责任。为了能够有道德地生活与行动,亟需推进增强技术实践应用的伦理研究与探讨。因而为了能够更加具体且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把抽象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原则进行具体化,从而能够较好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本文将要涉及到允许原则、宽容原则以及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三个应用原则。

  • 标签: 人体增强技术 允许原则 宽容原则 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
  • 简介: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奢侈消费重心的转移、奢侈消费权利的再分配和奢侈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大众的消费伦理意识。应当从技术创新角度审视现代技术与奢侈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奢侈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要防止消费行为脱离伦理规约,避免奢侈消费带来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和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 标签: 现代技术 奢侈 消费 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