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尔"回忆"概念发展了柏拉图回忆说,将之进一步理解为精神内在化与深入自身过程。这个概念是在对绝对知识性质描述与对科学开端问题论述中提出,但它意义却不仅限于对过程描述,恰恰相反,黑格尔本人将回忆既当作展开过程本身,又当作这个过程展开所依据原则,因此是方法论与存在论概念统一。回忆概念双重内涵既克服了相对主义对绝对消解,维护了绝对本身超越性;同时回应了对黑格尔体系封闭性批判,通过将矛盾对立内在化方式在实现精神外化同时证明这个过程本身也正是对精神自身回溯。

  • 标签: 黑格尔 回忆 回溯 绝对精神 理性
  • 简介:本文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工作为前提,在他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语言意义观被提出,它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一种看待意义问题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东西,这一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内涵,进而呈现“意义”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一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路·德·福斯和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和“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和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一个思想剧烈变化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他提出"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工具以及现象显示场域,在对现象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一个实体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一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一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直接经验得来现象和现象背后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一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可能性不是事实可能性而是逻辑上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逻辑形式决定,表达它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是一种先验性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现象学语言是矛盾,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是个体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一样,一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由于一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对先验客体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一性本身、统一性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是先验与超验、认识论与存在论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关联,进一步指出先验客体是先验主体统一性对象化。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中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量关系”概念一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对当时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内容一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关系”诸概念是有质意义内涵量领域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自然现象本质这一点是一致。“量关系”诸概念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量概念对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数学化自然科学成就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学》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关系”诸概念在量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学》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发展运动。这一发现对我们深入理解“量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学》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学》在“量关系”概念论述中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从本质论向概念过渡历来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困难问题,其实质是从必然到自由过渡问题。以往人们(莱布尼茨、康德)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一问题,但黑格尔认为这中间还缺少一个目的论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论第三章"现实"中展开。这里关键在于对"现实性"(Wirklichkeit)这个词理解,它不同于存在(Sein),也不同于"实在性"(Realitt)或"实存"(Existenz),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即wirken意思。当我们从它后果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与必然性相对立;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本质中,将它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统一。这种现实本质向内反思在基督教新教中获得了启示,上帝就在人心中,必然性不再是外在命运,而是人自身自由意志体现,是超越一切偶然性之上而对自身命运把握(begreifen),这就是概念(Begriff)。概念"自为地就是必然性威力和现实自由",存在和本质都是它自身环节并处于它整体性统一中。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黑格尔《逻辑学》因此便成为一个包含自身激活机制有生命范畴体系,一种高度抽象思辨生命哲学。

  • 标签: 存在 本质 概念 现实性 自由 必然性
  • 简介:本文译自1975年由GeraldA.McCool编译出版《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是"存在模拟",来自《圣言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存在敞开,存在本性是在我们称之为存在自我显现、存在自我光照原发性统一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与被认知本源统一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基本本性。这是一般存在学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敞开,即人本性是对所有存在者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学首要陈述。

  • 标签: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 简介:从1765年开始,康德一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推进和其他事务发展,直到1797年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著作,这些变化体现了康德哲学体系张力。《道德形而上学》与康德所使用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不过后者是在批判哲学角度上考察而纳入其体系。《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人理性内容,给予了消极定言命令以积极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另外一个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三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人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一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是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是无济于事,必须把第三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一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一种比一般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一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是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康德在人类学基础上展开自己哲学研究,并把人是什么作为自己哲学全部追求。他在人主体性基础上把立法之人和执法之人结合起来,并因这种结合为自己哲学探讨人是什么规定了三个基本方向,即:人能认识什么、人应当做什么、人能期望什么。在对上述三个问题追寻中,康德得出了三个结论,即:人永远处于走向真理途中、人永远处于走向自由途中、人(作为配享幸福的人)永远处于走向幸福途中。尽管他没有直接解说人是什么,但是,他对前述三个问题所得出结论表明:在他那里,人是处于永远走向无限有限人。康德对人这种理解使他哲学成了西方近代哲学走向现代西方哲学"桥梁";并且,从哲学影响社会方面看,他哲学也是从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桥梁"。

  • 标签: 理性 有限性 无限性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著作《哲学论稿》可谓难以概述,这是因为它向读者摆出了两个不同却相关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搞清楚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什么。大多数对其著作研究集中对这个问题梳理出一个答案。在本文中我主张应当集中于第二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不是更具有启发性,也至少是同等重要。第二个问题就是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其目的时所采用方法是什么。一旦把握到海德格尔在方法或教学问题上极端矛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问题在他著作中以一种自身消解方式而相互作用着。海德格尔想要达成变革有赖于一种在根本上不可教教义,并且是如此地依赖于对一群并不存在学生预设。我在结论中主张这个悖谬源于这样事实:海德格尔并没有他所渴望那样有革命性,而且没有被广为接受,这还包括他那典型现代幻相:人在根本上可以被重新塑造。

  • 标签: 海德格尔 不可教的教义 教学法 |
  • 简介:康德既提出了应当把我们义务认作上帝命令,同时又反对从神意志导出道德神学意义上他律观念,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如何协调一致。反对自律建构主义解释;也反对康德拒斥一般意义上神圣命令论这种通行主张,将表明康德所反对神学意义上他律是某种克鲁修斯所主张特殊版本神圣命令论。在此基础上,将发展出一种自律地服从神道德权威观念。通过比较康德关于神圣权威观念和人类政治权威观念,表明"自律服从"之现实性。

  • 标签: 康德 自律的建构主义解释 克鲁修斯 神圣命令论 自律的服从
  • 简介:黑格尔在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考察有三个环节,即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同一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三种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它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是一种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一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而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一种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为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在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根据,强调遵法守理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和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和第二批判目的和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和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和《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和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和彼岸、跨越现象界和本体界,是身体和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和崇高性。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在人尊严这一研究领域,一方面学者们对康德推崇备至,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两种对立诠释:一种观点认为,在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人尊严也不可能是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一词只是表达了一物比另一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是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对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两种对立诠释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一,康德所谓人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是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一种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种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尊严,其重点是强调道德是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对康德而言,人尊严有两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在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一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一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本文是作者将要出版《哲学深渊: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对话》导论部分。文章回顾了作者结合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关系来阅读马克思著作历程,例如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与胡塞尔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异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概念发展,马克思"主体"与黑格尔"人格"内在联系,马克思存在观与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存在观比较,另外还涉及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形而上学传统等等,都是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展示了马克思哲学多方面的理论处境。

  • 标签: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关系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