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儒学是积极人世学问,每个时代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特征,成为那个时代学术形态。然而,一方面,现有的儒学史叙述,例如所谓“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历史时代性质,成为一种纯粹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时代特征真相,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重写儒学史”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儒学面临着中国现代化、现代性生活方式、全球化等问题,需要建构儒学现代化学术形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这是“续写儒学史”,即是另一种意义上“重写儒学史”。

  • 标签: 儒学 重写儒学史 儒学现代化版本
  • 简介:“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一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关键。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回答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实践维度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 标签: 卡西尔 “人是什么” 符号形式 世界理解 康德 世界概念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内涵。其中,最为关键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思维官能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哲学体系构建发挥了关键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在为辩证法确立根基意义上,实践辩证法概念是清晰,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又呈现出模糊状态一是实践辩证法思想史定位不清,二是实践辩证法思想特质界定不清.基于此,我们提出从实践哲学视角阐释辩证法议题.一方面,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比较视域中,揭示其思想脉络,勾勒其学术纹理;另一方面,通过辨析实践哲学与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实践等概念区别及其与辩证法关系,进而揭示其思想特质和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实践辩证法清晰印象.

  • 标签: 实践哲学 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 简介:在《算术基础》,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之不变逻辑基础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和蒯因文本,展示数学哲学基础主义与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文本对蒯因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 标签: 基础主义 心理主义 分析性 整体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十月革命"实践得到检验。因而,在共产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下,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主体。中国由于现代产业未发达,产业工人人数少,无产阶级革命只有转入人数众多农村,依靠农民继续进行。但是,转入农村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政治话语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而在实际又不得不依靠农民冲突,本文尝试理清这一冲突。

  • 标签: 中国革命 工人阶级 农民群众 话语
  • 简介:教育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重演.“奥斯维辛之后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启蒙,它创建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唯一真实力量就是“自律”,也就是反思、自决、不参与力量.

  • 标签: 奥斯维辛 教育 操控型性格 冷漠
  • 简介:基于阳明后学研究视域,根据“天泉证道”主要记载,“天泉证道”“追述义”值得思考。此可以从“求证前”与“求证”两个环节进行探讨。这两个环节皆从多层面显示出阳明一传弟子相互争辩特征,从而呈现出“天泉证道”区别于“发生义”又一重属性——“追述义”。探析此“追述义”还须对之进一步明晰与定位。

  • 标签: 天泉证道 追述义 发生义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物理主义与还原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世俗友谊一般友谊。仁爱友谊具有超越时代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观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友谊似乎阻碍"仁爱友谊"成为一般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观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价值。

  • 标签: 友谊 仁爱 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时评.英国殖民印度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具有特别意义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双重使命考察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研究和阐述.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荷尔德林和诗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思想和荷尔德林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关系”。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本质性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问”即存在本身“显一隐二重性运作”不可同一“相关性”上来思索“诗本质”,为我们理解人本质、大地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 标签: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与哲学之争 诗的本质
  • 简介:方东美的中国哲学研究极富特色,学术路向尤为独特.他一反当时流行实证主义做法,采取“形上学”研究思路,通过对三种形上学即超绝型态、超越型态及内在超越型态分析,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哲学“内在超越”之特质,并围绕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精义,最终建构了“有机生命哲学本体论”这一富有深蕴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现代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 标签: 方东美 学术路向 特质 哲学构架
  • 简介:针对本质模态主义解释,范恩发展了一个著名论证来反驳它。范恩试图证明,成为必然属性是成为本质属性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通过对范恩论证给出新分析,文章将表明,范恩反例都建立在"对象反身性"属性构造上,其论证贯穿着"同一性本质"和"识别性本质"混淆,从而其针对模态主义解释挑战是不成立

  • 标签: 范恩 本质 模态主义 对象反身性
  • 简介:针对晚明理学发展困境和危机,黄道周主张调停朱陆、会通朱王来弥合理学内部冲突,以期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整合为统一思想体系。他认为朱陆两家学旨本同,咸归于孔孟之道,尊德性与道问学虽有差异,但应兼重两者。他提出不同于朱子圣学传递谱系,认为阳明之学也是承续孔孟圣贤学统嫡亲之系。对阳明后学流弊,黄道周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主张以周孔《六经》之学救正当时思想界空疏、荡越之风,希冀以经典文献为根本,重建理学学理根基。

  • 标签: 黄道周 朱陆之辩 阳明之学 阳明后学
  • 简介:伊安·巴伯认为科学和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一方面,虽然科学不能为推导出伦理原则提供一个自给自足基础,但科学对伦理学有着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哲学功利主义原则及公正、自由等概念,使我们能够澄清评价选择伦理原则。

  • 标签: 科学内在价值 进化论 功利主义 公正 自由
  • 简介:孟学研究是近代西方儒学研究中长盛不衰课题。数十年来,西方哲学界在这一领域所积累资料已非常可观。其中安乐哲观点具有代表性,他研究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背景差异来看待中国哲学问题。在孟学研究,他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性置于一种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性"是一种有赖于特定条件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成就。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性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论文化价值,对进一步探讨孟学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安乐哲孟学思想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可以清晰认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性论研究发展走向,也可以梳理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研究学术成果。

  • 标签: 孟子 人性 安乐哲 中西哲学比较
  • 简介:宋代道学家于儒家精神和价值传承有着较为明确道统观。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就确立了一以贯之道统观,认定儒家有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道统体系。即三代有圣王授受,《六经》为这一授受记载;三代以降至秦,有孔孟宗传,与之相应有"四书"传承接续;孟子而后,程颢(程颐)接续孔孟得儒家圣人之道而传,二程同道张载和邵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道、传道。杨时道统观是人物谱系、经典体系、学说统一。其承程颐、启朱子,既推动了道学广泛传播,又因学术与政治纠缠,有排斥异己流弊。

  • 标签: 杨时 道学 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