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一词,但现象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什么是“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性探究的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的现象进路的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的理路上的缺憾以及可能的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耿宁对唯识宗回忆观的批评很有道理,但他的现象补充还未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沿着他提及的两个方面——唯识宗对开悟经验和阿赖耶识的阐发——再做深度探索。转识成智的开悟没有消除时间经验,反而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它。而阿赖耶识而非第六识作为回忆的最终依据,其“能藏”性就在于它在刹那生灭中还具有的保持能力。它与胡塞尔揭示的内时间意识之流有一些可比之处。它们都是流性的,在根本的转变中具有非实体的连续;它们对于双方都是终极的发生源头,使得熏习或习性可能。胡塞尔的时晕说似乎可以补足唯识刹那生灭说中一个缺口,而唯识对阿识流性的贯彻始终和对我执的深刻批评,也可以反衬胡塞尔先验主体说的未化之处。

  • 标签: 自证分 阿赖耶识 能藏 刹那生灭 一类相续 内时间流的晕结构
  • 简介:本文尝试从现象的生活世界观点出发,对黑格尔之'感性确定性分析'中的动作性词语作一个解释的解读工作,以便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之中介游戏或者间接同一性机制所以可能发生的动态的源初'地带'.

  • 标签: 动作 意谓 中介 否定 之间
  • 简介: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在王塘南的思想中,主要有以心证仁、以良知而非情识证性体、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等具体形态。其中,以心证仁体现了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别于程朱以超越证内在的基本理路;良知情识之别,是江右王门之特色所在;而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是王塘南本人基于江右、融会浙中的义理创发。

  • 标签: 王门 以内在证超越 孟子观 王塘南
  • 简介:<正>主体性问题作为80年代国内学术界研讨的热点课题,是以哲学认识为先导,相继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宇宙、思维科学、领导等各种学科领域推开的。由于它涉及面广,研究者多,反响大,并提出某些有关主体性的新理论,

  • 标签: 性问题 心理学方法 理论观点 研究者 美学 客体理论
  • 简介:存在主义作家伽缪在其《西西弗的神话》中通过“背谬”概念表达了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反思。这一意义体现于人的有限性和其完美与大全的理念(超越性)之间无法消解的张力。该文在确定这一点的同时,指出了这种背谬意识是西方文化隐密的本质,也是其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根据。

  • 标签: 伽缪 背谬 超越性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而时习”的真意。其实,“”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研究是近代西方儒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课题。数十年来,西方哲学界在这一领域所积累的资料已非常可观。其中安乐哲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的研究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背景的差异来看待中国哲学问题。在孟研究中,他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性置于一种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性"是一种有赖于特定条件的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的成就。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性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的文化价值,对进一步探讨孟中的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安乐哲的孟思想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可以清晰认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性研究发展走向,也可以梳理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研究的学术成果。

  • 标签: 孟子 人性 安乐哲 中西哲学比较
  • 简介:作为市民社会的典型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有两重意境,一般唯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这使它成为显性的概念拜物教与隐性的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耦合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能只在一重意境中进行,必须同时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物化意识,既要反对概念拜物教,又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是全面、深刻、总体性的超越。既要超越哲学,又要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质在于改变世界。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超越 市民社会 概念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的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涵。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的思维官能的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的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的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的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的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正>“生物全息律”①和“宇宙全息律”②的提出为我们解开精神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什么我们能相互理解、产生共鸣?为什么考古学家根据古代的一块陶片就可以发现当时的文化形态、精神面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精神也存在着同样的全息律。简单说,精神全息律是说精神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波段的信息,故谓“全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部分已包含着整体,二者是等价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产生共振效应,相互识认。从思维的结构来看,人们都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不管那个时代、那个认识层次上的人都遵循着大致相同的思维程序:简单→复杂、个别→一般、现象→本质。不管他们所认识的对象有什么不同,他们所运用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却是一样的,即:运用概念、判判、推理所进行的归纳、分析、演绎或直觉等,即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相同的。简言之,一切个体包含着相同的思维结构信息,这可

  • 标签: 个体精神 时代精神 思维模式 共振效应 思维方法 整体精神
  • 简介:把外延理解为"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客观事物(或类)",导致"虚概念没有外延"或"有外延但是空类"此类有问题的结论,应该理解为由概念(思维)中的对象组成;而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又导致把理想模型等科学概念当成虚概念,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是无异议的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是实概念,如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实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如"地心说"中的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公认的虚概念,如鬼魂.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是非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 标签: 虚概念 词项 外延
  • 简介: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公羊大师,其春秋公羊研究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总体透视孔子《春秋》以究《春秋》制作本原;(二)系统归纳《春秋》书法以明《公羊》解经方式;(三)驳难申辩《公羊》悖论以显《公羊》精神特质;(四)衍生申论《公羊》大义以成《公羊》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春秋公羊研究大大拓展了《公羊》的思想空间,并由此形成一个公羊学派,对两汉乃至此后古代中国的经典解释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 《公羊传》 公羊学派
  • 简介:●社会生态是系统地探讨社会生态的哲学,其提出是对社会本质深层次思考的要求,是生态发展的要求,是对人有目的的活动与世界的自然发展关系的哲学观的反思。●社会生态的范畴体系是以“社会生态”范畴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其研究方法是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社会生态学 社会哲学 社会与自然 社会有机论 社会系统 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