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这三句平直易解的话,由于缺失具体语境,在孔子身后的数千年间,语义泛化,被加以最通俗、最一般的解释。学就是学习,习就是温习或复习。由此也产生了“学习”一词。并且,“不亦乐乎”也化为习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也成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的套话。本文运用本证式的语句互见法,以《论语》讧《论语》,首先对这三句话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考证。考证结果认为,“学”字,大多是指为了干政“复礼”而进行的学习,“习”是演习与实践之意,“时”则是“适时”之意。又根据前人的训释,将“朋”解为“众”。与上述考证结果相应,笔者还从《论语·子路》篇所云“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一句发现了理解《论语》开篇语境的密码。这就是“问政”的“政”字。关于这句话与《论语》开篇的联系,历来无人揭示,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论语》开篇的语境。由于这一现,《论语》开篇豁然开朗,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对为政者言为政。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在某种总是比本体的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的责任中,在-本源的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的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并且首先,我甚至为他们对我的责任而负责。作为那个自我,我是一个支撑着那个“充满所有东西”的宇宙的人。这种先于存在和诸实体的责任或者言说,并不被本体论范畴说出。

  • 标签: 人本主义 无-本源 责任 人质 他人
  • 简介: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从入世担当角度重视理性研究,与佛教内外学者对佛法、佛学与哲学关系的看待有关。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太虚、欧阳竞三位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指出,代表世俗理性的哲学,与佛教的理性,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虽都采取说理的方式,但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佛教理性与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实践、体验必然相关。欧阳竞警示,佛教理性使学佛之人学会自觉批评自身狭隘的执著,哲学理性则有可能致哲学家太过自信,而放弃对自己局限性的自觉批判,拒绝对他人的理解。何为有担当意义的真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法 哲学 真理(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