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体或人民的价值。

  • 标签: 公共理性 全球正义 政治共同体
  • 简介:当代中国,文化多样化呈现出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基本态势。文化多样化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面对不可忽视的挑战,也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当从民生保障改善、新闻媒体宣传、传统文化熏陶、大众自觉践行等方面着手,并建立相关的机制体制,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常态化、制度化。

  • 标签: 文化 文化多样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 简介:本质主义美学观念已为后现代思想所摒弃,然而后现代的宠儿——身份政治和权力历史的美学批评却也在文化研究中遭遇了尴尬。以本尼特和亨特为代表的反美学立场使得美学彻底沦为权力历史的工具,从而有悖于他们思想来源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立场。简·朱茀在肯定他们的反美学观点为后现代思想解放做出贡献的基础上,以一种福柯式的方法和激情,检讨了西方性爱文学的合法化历史,探究美学在其中固执与嬗变、规约与反叛的种种情形,析出了色情美学最终导向过度实践、超越道德主义规训的自由基质和历史效果,从而使得权力理论意义上的非法历史具有了朝向自由的基础合法和进步

  • 标签: 美学 文化研究 过度实践 自由
  • 简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四川省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有明显优势,可以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促进四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 标签: 地方历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育人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的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肩负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党的先进,既表现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政治目标的先进,也表现在文化建设上的先进。所以,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有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党的先进性 文化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国工人阶级 党的指导思想
  • 简介: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作品 高校意识形态
  • 简介:文化研究中,我们与其要了解他者文化,毋宁说要革新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并面临建立新的概念语汇的需要,使我们能够表达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回避普遍方法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中,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分享经验首先是美学经验可能吗?是否有普遍形式的美的经验?是由于超个体意识呢,还是由于我们的大脑结构,我们才有可能分享经验?我们经验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吗?

  • 标签: 跨文化性 文化间性 美学经验 普遍性
  • 简介:晚清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远不同于传统中国。与传统的天下论、君主论、循环论正好相对,晚清时期万国论、宪政论、进化论影响广泛而深入。晚清时期三股重要政治力量中,清政府统治者、太平天国起义军均缺乏宏阔的世界眼光、敏锐的时代意识,在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方面乏善可陈,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比较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意识,比较有文化创新意识,比较有文化自觉,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文化创新、文化自觉都是极其重要的。

  • 标签: 文化自觉 晚清时期 政局变动 文化创新意识 传统中国 世界眼光
  • 简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历史目标,我们必须具备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这三种意识。文化使命意识是对于时代所赋予我们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文化生命意识是对于中华民族理想性文化在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仍然能够通过"反本开新"而重获生命力的理性信念;文化承命意识则是以一种正视文化冲突之现状的坚韧刚毅之心态,对于民族文化命运的承接和担当意识。

  • 标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文化使命意识 文化生命意识 文化承命意识
  • 简介:<正>一、从解构主义角度看现代的异延"现代",按杰姆逊的说法,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现代的神话》),现代"既不是哲学的概念,也不是别的概念,它是一种叙事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放弃对现代进行概念陈述的徒劳努力"(《对现代的重新思考》)。虽然他并未言及"现代"与解构主义的关系,但"现代"一词的对于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政权的、文化的、学说的、事件的依附,从而表征众多不同含义的特点,使它自身充分地享有了德里达式的差异性和延缓,成为一个无中心意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文化现代性 异延 叙事类型 杰姆逊 解构主义
  • 简介:马克思在阐述其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对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亦凸显了出来。文化安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下弱势文化维持自尊的自然反应,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马克思的文化安全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以国家民族利益安全为实质,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关键,以构建世界文化为出路。

  • 标签: 文化 世界历史 阶级意识
  • 简介: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进程。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还应表现为文化的繁荣,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人们所向往和期盼的。因此,要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列宁的文化战略主张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列宁 文化战略 文化自觉
  • 简介:文化强权与文化冲突郭洁敏文化强权,亦称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一般是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这一概念是由葛兰西在30年代首先提出的,揭露了传统文化概念的“超政治面纱”。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

  • 标签: 文化强权 文化价值观 “文明冲突论” 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正>一、什么是"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作为资本、生产、流通到日常生活消费,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物质实践活动对应,也就是文化横跨社会精神一物质两大文明领域。消费属日常生活与市场行为。消费文化文化消费也就是文化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指出,仅用财经术语是不能充分描写文化商品的,对其"大众"起关键作用的流通发生在与其对应的经济之中,即"文化经济"。这里所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消费主义与经济学上的供应学派相反,强

  • 标签: 文化进步 市场行为 文化经济 社会精神 需求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
  • 简介:伦理本身就是对关系之网的理论把握,“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环境和力量,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在的卓越品质作为伦理基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

  • 标签: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伦理基础 和谐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际遇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思想理念是时代的产物。邓小平在洞析世界格局和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上,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势做出了新判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安全观。在此基础上,邓小平遵循“善意、真诚、谅解和尊重各国地位和立场”的原则,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依据这次国际关系变化的性质、特点,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在和平态势下应对的战略方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的安全理念和贯彻安全理念的战略方针已被中国的外交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

  • 标签: 和平 防御性现实主义 邓小平 新安全观 外交实践 国际关系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党、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把握文化自信应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既看到文化自信与"四个自信"的高度契合,又充分认识它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和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坚定
  • 简介:梳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与实践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如毛泽东晚年的魏晋文化观。其有三大观点:其一,反对文化独断,力主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二,力主独立思考,不为圣贤之言所束缚;其三,以“缘情”说补充“言志”说,提升文艺审美本性地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毛泽东魏晋文化观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意味着毛泽东在进行古今对比.、通过谈魏晋文化,毛泽东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对文化艺术的自由、繁荣发展非常向往,对那种违背文化艺术规律的做法非常反对。这在毛泽东晚年思想中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毛泽东 魏晋文化观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
  • 简介:针对目前学界都把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忽视两者的共同性和通约的现象,论文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理论与毛泽东大众文化思想进行比较,认为在大众美学原则上两者具有相通性和可对话。两者的可比点体现在:文化与大众一创造主体的重建与突显;文化与生活一大众实践的表征与涵载;文化与社会一推动历史变革的动力。两者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各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威廉斯的大众文化理论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形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的超越;毛泽东大众文艺思想及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成效。

  • 标签: 大众性 雷蒙德·威廉斯 毛泽东 文化
  • 简介: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定全面依法治国里程碑,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号召“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成为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吸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了依法治国理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道路。

  • 标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依法治国思想 习近平 必要性分析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