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实践概念进行的讨论作了梳理,认为卢卡奇等通过对劳动、意志、日常生活、批判、兴趣、交往行动、个体实践等的阐释为实践概念注入了新的思想文化元素,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提供了丰富的资养。认为在构成实践的各种元素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但只有和繁衍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实现从生物人到现代人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表述过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它回答了作为始源或基元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生产活动的基本模式以及人类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问题。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救赎,历史上有关经验之美与超验之美的讨论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确立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本体论 美学
  • 简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条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理想信念色彩浓烈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路线,只有建立由观念到实行的长效机制,群众路线才能长期产生效用。然而,观念化问题则是阻碍群众路线得以深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何以如此?关键是群众路线的规范性政治原则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并且由于其弱制度性和强精神意识性特征而容易招致权力与资本合谋并异化的抗拒。现实中确实不乏这种情况的存在。为此,必须从传统文化、理想信念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入手,建立保证其长期实行的长效机制。

  • 标签: 群众路线 观念化 长效机制
  • 简介:理论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其由始初的神学概念发展由概念、命题构成的知识体系经过了古希腊到近代的过程。理论是自然观或是世界观的系统形式,理论投射到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理论涵义的嬗变代表着一种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而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又影响着理论的属性和价值。因此,理论的嬗变与现代性的形成息息相关。近现代以来,理论和自然的双重“祛魅”使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使自然逐渐“祛魅”,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实践哲学就是要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恢复价值的完整性,恢复价值与自然的统一,即“复魅”。

  • 标签: 理论 自然 祛魅 复魅 实践哲学
  • 简介:'群众领袖'习仲勋领导创建的南梁苏维埃政权,开创了陕甘苏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先河,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习仲勋在南梁苏维埃时期以发展群众生产、改善群众生活的工作目标,以团结教育群众、关心爱护群众的工作方式,以解决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化解党群矛盾的工作重点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仲勋在南梁苏维埃时期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对当前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

  • 标签: 习仲勋 南梁时期 群众路线 实践启示
  • 简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这个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既是正确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党的理论创新是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既对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又对理论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指明了方向。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党的理论创新才拥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根深叶茂和蓬勃发展。

  • 标签: 人民群众 实践创新 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