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在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的藏族聚居区,实现了和平解放,领导并实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主改革,成功地解决了藏区一系列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其中,党对藏区宗教问题的处理,创造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妥善地解决国内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先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这一集中了党在藏区宗教中的集体智慧值得我们珍视、吸取的经验主要是:

  • 标签: 宗教工作 宗教问题 无产阶级执政党 先例 民主改革 历史经验
  • 简介:军队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履行军队职能的根本保证,是我军的生命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党的指导思想,新时期的军队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全面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确保我军能够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 标签: 三个代表 军队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 思想政治建设 《政工条例》 军魂意识
  • 简介: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制高点和当时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李达系统地回答了宗教的起源、根源、本质、作用、演变、消亡等问题,在"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视野中回答"宗教向何处去"。李达观察宗教的大视野、研究宗教的新方法,到现在都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李达 宗教 影响
  • 简介:邓小平作为我党和我军重要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卓越见识、丰富经验和责任担当,为推进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始终要求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法制保障,对军队强调以“严肃纪律”来执行和确保“党的领导”;要求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指出了军队“建章立制”的方向和途径;要求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注重“依法”与“从严”的有机统一;始终注重加强纪律教育和干部模范作用,强调通过学习教育来推动官兵法治意识的提升。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依法治军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军、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军队法治建设 依法治军
  • 简介: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号召要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担负起抵御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使命。建设现代化的军队离不开建设现代军事院校,培养现代军事人才,是建设现代军队的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将建设军事学院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交给了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的刘伯承老元帅。

  • 标签: 现代化思想 人民军队 刘伯承 西南军政委员会 资本主义国家 美帝国主义
  • 简介:人民波兰于1940年代末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宗教运动,这一反宗教运动的理据主要有二,也即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剥削阶级强加给被压迫人民的精神毒品,并且认为宗教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无产阶级必须以与宗教"作斗争"为己任,直至消灭宗教。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基本观点出发,这两条理据是靠不住的,偏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人民波兰据此进行的反宗教运动实质上犯了"左"的错误,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值得我们警醒。

  • 标签: 反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社会主义与宗教
  • 简介:邓小平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是他一生中接触和亲自处理民族问题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在主政西南近三年的时间中,他对民族工作尤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主要包括:努力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积极协助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创造性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努力消除匪患,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巩固的基础;稳妥而慎重地推进土地改革,解放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这些民族工作使得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巩固了新生政权,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以后解决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标签: 邓小平 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
  • 简介:人民军队的改革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邓小平结合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对人民军队的改革问题进行系统而又全面的思考,形成了邓小平人民军队改革思想。围绕新时期人民军队改革的历史任务,他提出了关于改革人民军队体制机制、干部队伍改革、装备现代化改革、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军队训练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系列论述,体现了科学把握数量与质量关系、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大刀阔斧与循序渐进关系的辩证思维。研究和探讨邓小平人民军队改革思想无论对于充分发挥人民军队建设之中“以史为鉴”的历史作用,还是对于尽早实现中国人民的“强军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 标签: 邓小平 人民军队 军队改革
  • 简介:周恩来军队政治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武装斗争理论的成果,强调党要管军的思想,同时强调军队纪律建设和军队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创造了政治教育并基本确立了其基本内容和原则,在思想和组织上为革命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依旧紧抓新形势下军队政治教育,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国解放军军事理论的发展。

  • 标签: 周恩来 军队政治教育 基本内容 历史贡献
  • 简介:朱德关于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建军总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等。

  • 标签: 朱德 军队政治工作 生命线
  • 简介:列宁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宗教》《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和《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集中体现了列宁的宗教思想。这三篇文章分别侧重于从社会主义和宗教、工人政党和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阐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宗教的问题,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精神和具体分析具体情况的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基本方针,尤其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 标签: 宗教 社会主义 工人政党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 标签: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 简介:毛泽东的人民军队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群众路线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建设人民军队还是制定战略战术、开展人民战争,都与群众路线紧密相连,既依靠人民群众,又为人民群众服务;既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又依靠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军队 群众路线
  • 简介:中国人民军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性质特征、职能特征和品格特征。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军队,既属于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它既履行防卫作战的战斗队根本职能,又承担着保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它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主体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我军的特色和优势,丢掉了这些主体特征,便不成其为中国人民军队

  • 标签: 中国 人民军队 主体特征
  • 简介: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展开和延伸,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成果,它不仅指导新时期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具有穿越时空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基点首先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其理论基石;其次,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需求的回应,转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奠定了其实践基础;再次,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全局与局部、国防与经济、数量与质量、精神与物质以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等若干重大问题和基本范畴辩证思考,奠定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总体基调。

  • 标签: 邓小平 军事思想 历史基点 军队建设
  • 简介:宗教这种历史文化现象,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或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憧憬希望田野的宗教情怀;惟其初始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歧异,才决定了这种神圣而超越的终极情怀在具体的'文化遗传'中,分别被安置成了内在的道德情操与外在的宗教救赎两途。农耕生活产生了'天道自然'的宗教情怀,游牧或商业航海生活则产生了'神创世界'的宗教情怀。

  • 标签: 宗教情怀 生活方式 “天道自然” “神创世界”
  • 简介:马克思主义传入英国首先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享誉世界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底层历史观下将英国近代历史与革命诠释为英国自由时代的开始,把宗教纳入英国人对自由追求的范畴来讨论。于是,宗教斗争成了近代英国人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最生动表现。这种认识前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提供了广袤的领地。在对宗教的重新检审下,英国马克思主义将宗教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宗教意识及其社会意义上,既给予宗教意识相对独立性,又将其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英国马克思主义这种开放式的宗教研究角度不仅让他们在宗教研究领域硕果累累,而且将新教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融合,树立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的成功典范。

  • 标签: 英国马克思主义 新教主义 平等理念 社会意义 底层历史观
  • 简介:<正>人民军队现代化思想是无产阶级建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思想,是由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建军学说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领导苏联红军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表现了无产阶级军队现代化理论的初始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一)“必须拥有高度技术装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斗争手段和方法”;(二)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强调“没有科学是无法建设现代化的军队的”;(三)必须建设“拥有军事专家”、具有高度组织纪律、集中统一的正规化军队,实行编制体制现代化,以便在战争中以最小的牺牲取得最大的胜利;(四)必须善于吸收和大胆利用旧军队中的军事专家,使其在党的监督下向红军

  • 标签: 军队现代化建设 军队建设 人民军队 武器装备现代化 编制体制 现代战争
  • 简介: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但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 标签: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 简介:《论犹太人问题》在政治国家确立、市民社会解放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宗教问题。与基督教超越尘世的性质一致,政治国家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实现了作为抽象的普遍性的基督教精神,并使现实的个人提升为抽象的类存在即公民。马克思认为,与此相反,自私自利的犹太教精神在失去了普遍性的市民社会中得到实现,而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并沦为缺陷定在的私人则成为犹太人。市民社会作为犹太精神的实现,只有在基督教世界,即实现了基督教的政治国家中才能得到实现,因为基督教、政治国家的实质是抽象的普遍性即二重性:普遍性从现实中分离出来并成为抽象,使现实变成缺乏自身普遍性的缺陷定在,同时作为一种现存的东西与缺陷性定在相并列,在现实生活和个体身上完成二重性。扬弃宗教的根本,是扬弃二重性。

  • 标签: 宗教批判 二重性 抽象的普遍性 缺陷性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