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悲剧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内在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马克思从阶级分析的立场出发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转换为历史发展必然规律中新旧力量和秩序的冲突,从而第一次将悲剧与革命联系起来;威廉斯则强调我们应该从悲剧的角度去认识革命,同时进一步地从悲剧的角度探讨了牺牲,并对悲剧中的牺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梳理;伊格尔顿则从"替罪羊"的角度来探讨牺牲和革命,并将现代替罪羊机制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很好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伟大目标,认清当前的中国现实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 悲剧与革命 牺牲 替罪羊
  • 简介:要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悲剧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把悲剧仅仅作为艺术范畴进行审美解读是无法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全部的。本文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非艺术的"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

  • 标签: 他者 悲剧观 艺术哲学思想
  • 简介:本文分析和批驳了把悲观看做一种文化批判形式的现代悲剧观的错误和自我矛盾。文化批判的悲剧观作为一种精英主义的悲剧观,将作为高雅文化的悲剧与日常生活的平庸无奇对立起来,以绝对精神贬低世俗经验,在其本体论意义与精英化倾向、自由与决定论、虚无主义与常胜主义等问题上一再陷入僵局。事实上,崇高的、非凡的与日常的、平庸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富于革命性的连续性。在希望的问题上,情况也是如此。悲剧带给人们的是希望,而不是乐观主义,两者的区别在于希望是与失败的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标签: 悲剧 文化批判 自我矛盾 非乐观主义的希望
  • 简介: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想重返公共话语空间,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悲剧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性悲剧存在作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虽然是一种外来的理论模式,却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审美经验存在着內在的精神契合点,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美学中的"革命悲剧"、"日常生活悲剧"以及"尘世的崇高"等悲剧观念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悲剧性现象相结合的结果,中国悲剧观念已成为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审美现代,性、悲剧观念、世俗性崇高等成为全球性现象和全球性问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可能对此种陷于深刻伦理危机和价值危机的现象作出理论的阐释,并将获得自身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悲剧 中国悲剧观念 审美现代性 公共话语
  • 简介:<正>一个古老的美学论争聚焦于艺术角色、道德情感和知识教育诸问题上。观众与剧中角色的情感交融,究竟是有助于我们抑或是阻碍我们对戏剧角色和场景作出睿智的批判性反应?柏拉图曾经在其《理想国》第十章中提出过著名的论点,他认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会使观众丧失理智,在道德上将他们引入歧途。但柏拉图对悲剧情感的这种否定,并未为他最著名的弟子所认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能使我们认识和理解我们与世界的关联。这是近期玛莎·努斯鲍姆和斯蒂芬·哈利维尔这两位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美学所作出的诠释。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表演关涉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引发人们对那些关系到我们的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真实而独立的反应。

  • 标签: 布莱希特 努斯鲍姆 《理想国》 卡塔西斯 悲剧美 情节结构
  • 简介:在毛泽东诗词中,通过"我"的形象的塑造,寄寓和传达了作者的浓郁情感。毛泽东诗词中"我"的形象,有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演变的过程,展现了毛泽东从一个憧憬革命的热血青年,到投身革命实践熔炉,再到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发展历程。毛泽东诗词中大"我"形象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具有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人生自信、革命自信、建设自信,并最终实现了由个人自信向民族自信的跨越。之所以有这种自信,就毛泽东的思想来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出多种原因,但回归毛泽东诗词进行分析,要归结于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情结。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自信 人民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又面临着新的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的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的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的解答模式: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的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的表述,与整个社会的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的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的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
  • 简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度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主要聚焦于关于中国共产党重要领袖人物研究、逢十周年诞辰的重要党史人物研究、逢十周年重要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党史人物研究三个方面,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 标签: 中共党史人物 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 重要历史事件
  • 简介:改革开放使中国以崭新的国际形象走上世界舞台,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这一成就的取得,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深入思考密不可分。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的理性反思,是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对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重塑国际形象的新认识。"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中国逐渐将一个和平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独立自主的积极形象展现于世界舞台。可以说,邓小平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为此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国际形象
  • 简介:德勒兹所推崇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的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的"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的是德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的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政治传播和外交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外交政策不仅要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且应效力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关系的规律性分析入手,通过梳理国际关系学以及国际传播学中的有关论述,从理论诠释和案例分析两方面来说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与其外交政策的相关性问题。

  • 标签: 中国 国家形象 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学 国际传播学 社会价值观
  • 简介: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 标签: 悲剧人文主义 中国审美现代性 现代悲剧 双螺旋结构 中国美学
  • 简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剧本创作从2009年2月开始,到2013年春节后送审,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四年间,我们编剧团队不能说每天都在写这个剧本,但确实是每天都在思考这个剧本,一天也不敢懈怠。就我个人而言,年近花甲,还能四年如一日地专心于一件事情,实乃平生头一回。何以如此?盖因此事诱惑力太大、挑战性太强、难度指数太高。这样一个特别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政治把握上要求高、难度大,艺术创作上难题与挑战也是空前的。千难万难,莫过于写人难。这个剧在人物创作上有三大难题:第一,角色中,真实的领袖人物众多,功能差别不大,怎样避免人物的雷同和脸谱化;第二,在这个剧中,我们破天荒地设计了一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并行的虚构人物线。既要写好众多的虚构人物,又要避免两张皮,这是一个新课题;第三,如何让一个不爱说话的主人翁形象活起来?为克服这些难题,我们编剧团队绞尽脑汁,费尽移山心计,做了种种大胆尝试。这些尝试的效果如何,当由观众评说。如今事过境迁,这些尝试留给我们的记忆,只有两个字:过瘾!可以说,这是我写字生涯中我最为过瘾的一次创作。

  • 标签: 历史题材电视剧 人物创作 邓小平 折中 剧本创作 虚构人物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在外事工作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策略,打破国民党的新闻舆论封锁及负面宣传报道,将中共真实、良好的形象宣传出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国内外媒体第一次大规模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为宣传中共形象提供了极重要的机会。在记者团访延期间,毛泽东采取种种努力,包括:高度重视访问团的准备接待工作,对国民党污蔑阴谋的及时反驳与揭露,阐释与实践中共抗日、民主、团结政治理念,展现在与国外记者交往中个人的魅力等,极有成效地完成了宣传工作,促使国内外,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共的真实政治形象及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予以客观认知和必要的重视。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国外媒体 中共形象
  • 简介:政党的政治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和集中展示,是政党的政治实践内化为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政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问题,他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理论表述和实践举措,使党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更加健康向上。

  • 标签: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习近平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的美学形象'巧云挑担'的讨论,阐发一种'缺陷性'的美学形象,并讨论这种形象和指向具体历史情境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形象不同于完善性的'理念'形象,它揭露而不是掩盖理念体系和具体的物的世界之间的缺陷和距离,通过'缺陷性'形象的'典型化'的努力,能发挥一种卢卡奇强调的总体化的批判功能。在对这个美学形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阐释乌托邦概念,借用本雅明的'微弱的弥赛亚'的提法,本文试图将这种在历史的具体中寻找希望的乌托邦和那种理念化的、绝对主义的、工具性的乌托邦区分开来,并把它称为'缺陷性'乌托邦。

  • 标签: “缺陷性” 典型 乌托邦 汪曾祺《大淖记事》
  • 简介:[受访者简介]亚历山大·布兹加林(Алексадр.Бузгалин1954—),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理论家、左翼社会思想评论家,前苏共二十八大中央委员,'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学者'国际协会主席,《抉择》杂志主编,领导了一系列左翼政治运动,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左翼运动组织者和召集人,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又称'后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奠基者和核心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经济研究和经济哲学、全球化转型进程、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俄罗斯和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战略 苏联解体 文化异化
  • 简介: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于为费尔巴哈辩护的目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唯心主义的定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施达克的辩护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施达克没有看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又找错了地方.施达克对费尔巴哈哲学形象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在于,他沿袭了庸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定性,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标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于施达克关于费尔巴哈哲学形象错误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昭示我们要对讨论主题做更深层前提分析,要对哲学家展开辩证分析.

  • 标签: 施达克 费尔巴哈 恩格斯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