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的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的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对民主的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的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的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的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的体现,但古典范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的终结;新的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的重构,而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的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的善的东西的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的善的东西"二者的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的联结。这种关系的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的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的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的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的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的。

  • 标签: 美的东西 道德 道德的善的东西 象征 康德
  • 简介:根据一种实践的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的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性的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一种是制度选择的决策程序,另一种是评价制度是否正义的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的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的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同一个黑格尔,在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形象——保守的国家主义分子和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的调和主义者.特别是,黑格尔的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的焦点,而市民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的较好切入点.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的劳动所有权所体现的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的救济所体现出的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的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的同业公会,被黑格尔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的个体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的国家福利主义的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