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通常的技术是经典技术。当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产生了量子信息理论时,才产生了直接的量子信息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的存在揭示了它的本质,它是量子要素、量子结构与专有功能的统一。人的意向是构成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潜在因素。量子信息技术属于生态技术,它的诞生将推动量子信息文明的来临。经典算法所不能克服的客观的世界复杂性,有可能通过量子算法得到克服,这表明客观复杂性与人们的认识能力科学技术的水平有关。

  • 标签: 量子纠缠 量子信息技术 量子信息文明 复杂性 本质
  • 简介:自由的概念与能动性的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在相容论的框架下,信念、欲望行动的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的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的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的自由概念责任概念。对有约束的能动性思想的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的行动自由概念的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的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的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的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的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的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的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的意义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的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 标签: 谓述问题 命题 意义 共相 殊相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马克思的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人对于人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的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的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的“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的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的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资本的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古今之争"在传统中国儒家观念中是指三代与其后的时代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在古今优劣问题上,王船山作为一名仍属于宋明道学范畴的儒者,固然承继北宋以来"回向三代"的传统,但又有创见,认为三代以后也有践行"仁义之道"者,如汉光武帝、唐太祖、宋太祖。其次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在如何效法三代的问题上,船山认为后世效法三代正确的做法是效法三代先王之德先王之道,而不是因时而设的三代之法(政)。可以说,王船山在古今问题上的思考方式对当代思考传统与现代之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王船山 三代 古今之争 井田 先王之德 先王之道法
  • 简介: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以"公共善"创造出辉煌的政治文明。与政治国家日渐分离的市民社会将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拓展为包含以公共善为旨归的政治品格以个体善为旨归的公共美德两个维度,阿伦特与哈贝马斯试图在交往视域中整合这两个维度来构建当代公民精神。交往视域的开启为社会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个体善公共善在日渐成熟的社会中趋向融合。

  • 标签: 古希腊城邦 公民精神 交往
  • 简介: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的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的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的民法缺失的问题。等等。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也由此可见。

  • 标签: 孔子 儒家伦理 义务论 权利
  • 简介:这里所说的“西学”一词,是一个泛称,最早出自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撰述的一本书的书名:《西学凡》.这是相对于“中学”而言的泛指西方学术的一个术语,其中就包含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神学等重要思想.这种介绍伴随语言翻译而出现了大量的新学术用语,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乃至碰撞,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的现象.

  • 标签: “西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 意义 当代 耶稣会传教士
  • 简介: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的几个特性间的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的。如果一个事件的二次归纳有不同的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的错误,而很可能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实验的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一件事物对一群人相当集中的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对这群人的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的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的效用价值是分散的,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的共识,可确定为一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的模糊性,从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一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一个作为载体的客体之存有而存在。根据主观主义的价值论,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的。

  • 标签: 归纳 共识 价值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准客观
  • 简介:作为“思维的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的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的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的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的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的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如镜像逻辑图像之间的关系、逻辑常项的意义问题、镜像逻辑的认知经济性、弗雷格一罗素论题的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的失败等。

  • 标签: 存在图 皮尔士 图式逻辑 现代符号逻辑史 镜像 认知逻辑
  • 简介:《词语对象》(WordandObject)2是蒯因最重要的著作。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比他其他著作都要长。从1951年当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cobson)"为在他的指导下的一套丛书所定制并且由于秘书的帮助让我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时"3开始写作。九年后这本书完成。考虑到蒯因的工作习惯,这本书所花的时间异常的长。他通常抱以极大的热情,每周工作一百个小时。

  • 标签: 蒯因 工作习惯 写作时间 JACOBSON 命题态度 ROMAN
  • 简介:在写出以下的评论拙见之前,得先提及先刚君关于学术创新和批评的一个重要“表态”:真正的“创新”毋宁在于潜心领会哲学家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把哲学家的认识消化为自己的认识……当“柏拉图的”认识成为“我的”认识,它就已经是一个“新的”东西……如果有人随意批评柏拉图这里不对那里有错。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对话录 宾根 哲学王 先著 德若
  • 简介: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分界线是鲜明的。科学概念不是通过日常概念的意义扩展发展出来,而是通过科学理论建立起来。或许可以说,科学是哲学的“改造者”,不过这里所说的“改造”与成素梅一文所意指的“改造”,角度相当不同。科学所要达到的整体性是对象化世界背后的完整机制,而对象化本身已经事先清除了自我、心灵等等,因此,科学的整体性与道理贯通意义上的整体性是两类整体性。

  • 标签: 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 整体性 形而上学
  • 简介:一2017年6月29日—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河谷大学召开了以讨论interality为主题的学术会议。Interality这个词词典上还查不到,根据构词法,词干"inter-"意为"之间"加上后缀"-ality",那么interality就是关于具有"之间"性质的东西,汉语译为"间性"。会标表明,这次会议是关于"间性"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看样子今后还要继续研讨下去。事实上,北美近年已经有杂志就这个问题出过专辑,另外还有专门的论集出版。

  • 标签: 哲学 国际研讨会 学术会议 密歇根州 构词法
  • 简介:传统上,马克思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理念论的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的学说,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的众多思想进行选择的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三组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分析与综合、先天与后天、偶然与必然。按照对这三组概念的一种理解(如逻辑经验主义):分析陈述=先天陈述=必然陈述。康德打破了分析性与先天性之间的联系,克里普克打破了先天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奎因打破了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上述哲学家的洞见对我们深入理解三组哲学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三十年来,一些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卡普兰打破了分析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联,策尔塔打破了必然真与逻辑真之间的关联,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性概念。通过区分两种必然性(语言必然性事实必然性).再根据此种区分对三组概念的分分合合展开全面的梳理分析,并依据策尔塔对逻辑真的解释对分析性重新给予界定,一种薄版本的分析性概念可得以坚持:分析命题就是逻辑为真的命题,而并非必然为真的命题。

  • 标签: 分析性 先天性 必然性 逻辑真理
  • 简介:布兰顿认为,我们仅能从人所独具的智识能力出发,以概念作为哲学探究的起点;麦克道尔则试图保证世界的可应答性,挽回经验之于思想判断的证成限制作用.两人思想的矛盾在于,布兰顿认为麦克道尔没有必要保留对经验的谈论,麦克道尔则认为布兰顿至多只能获得语义表征,而不能真正地直接谈及对象.强调两人哲学中的实用主义因素,可以实现两人哲学上的可能和解乃至互补.

  • 标签: 布兰顿 麦克道尔 表征 经验 实用主义
  • 简介: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在病态状态下创造新的功能性规范的能力。从康吉莱姆的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在不同年龄段的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儿童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的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皮亚杰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改变规范的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的理论内涵的一种路径。

  • 标签: 规范性 规则 道德意识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的职业。《周易》的需卦虽与儒有一定的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的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的字,多具有柔、弱的意思。儒的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的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的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的精神动力。原始的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的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的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的政治活动。保护弱者的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的身份。

  • 标签: 周代 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