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目前哲学在青年那里不受欢迎,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那么问题主要是哲学不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哲学自身的问题在于它由反思的批判活动逐渐蜕变为单纯的知识记忆,从而使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进行哲学教育改革,就应该提倡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 标签: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学话语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
  • 简介:《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世界若欲顺利迈向未来。我们需要有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人性。这并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成年”而已。笔者先前曾就中美教育所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与一些华人学者进行过交谈:那就是现代性并不能培育出成熟的心性。④因为教育改革对于全球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笔者在本篇论文中,试图在那些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中未来教育改革的对话方向。笔者将提出三项基本主张,然后据此提供建议以为响应。

  • 标签: 博雅教育 对话 中美 心性 成熟 培养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的事实。使得道德自律的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的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的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的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的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的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的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的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的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的同时也让生活的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操控人的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的便利来改善生活的质量和丰富生活的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的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的多维性与技术的二重性,技术的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旨归,生活的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的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的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通常的技术是经典技术。当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产生了量子信息理论时,才产生了直接的量子信息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的存在揭示了它的本质,它是量子要素、量子结构与专有功能的统一。人的意向是构成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潜在因素。量子信息技术属于生态技术,它的诞生将推动量子信息文明的来临。经典算法所不能克服的客观的世界复杂性,有可能通过量子算法得到克服,这表明客观复杂性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有关。

  • 标签: 量子纠缠 量子信息技术 量子信息文明 复杂性 本质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移植到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一种新的技术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学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的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 标签: 技术哲学 社会建构 技术系统 经验转向
  • 简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不论衣食住行还是生老病死,随处都能看到科学技术的身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更是迈进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由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引起的伦理问题也大量滋生,尤其是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其所带来的挑战与风险更是时刻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哲学工作者、科学技术工作者乃至社会工作者日渐关注的重要议题。

  • 标签: 技术工作者 哲学工作者 赛博空间 信息技术 智能系统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简介:2012年10月27日,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世界大学哲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很多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哲学系主任和一些国际知名的哲学家或哲学教授与会,大家围绕大学哲学教育展开了研讨。

  • 标签: 哲学教育 大学哲学 系主任 联席会 社会 当代
  • 简介: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的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海德格尔技术追问的双重品质表现为现象学特性与非现象学特性的统一。"现象学特性"意味着技术追问本身所表现出的自明的但依然需要澄清的方面;"非现象学特性"意味着追问本身被遮蔽、被忽略的方面。二者是共在的关系。海德格尔技术追问的功绩是让人与技术之间的自由关系得以呈现,问题是让这一关系永远地停留在先验的、形式的层面。只有引入技术体验、身体、实践等维度才能够让自由关系得以从经验维度充实自身。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自由 双重品质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的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的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的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的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的,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的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的过程称为“民主的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的。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的“社会合理性”(social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一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的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的。科学和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和技术统治论的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的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一条新的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的批判。与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和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underdetermined)的策略相比。对理性的浪漫主义拒绝被证明是不那么有效的。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的概念.但他依然能够在讨论工作日长度的时候,在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性的东西的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随后以一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的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和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不充分确定”的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和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的阐释。但是在这过程中,批判的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的批判力量,并把它的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性的三种主要形式。

  • 标签: 合理化 技术 科层制度 市场 批判理论
  • 简介:一、会议概况2014年9月10日到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和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莱布尼兹研究所、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发起创办,汉诺威大学哲学系、比勒菲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马格德堡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共同主办,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社会科学学 哲学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 莱布尼兹 马格德堡
  • 简介: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的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的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的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的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的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的发展、技术治理模式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
  • 简介:科学哲学自逻辑经验主义奠定以来,就一直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起承转合”。20世纪70年代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理念一炮打响,给科学哲学的研究增添了历史的维度;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以及哈金的《表征与干预》的出版,科学哲学的“理论优位”的理念受到了挑战,自此开始关注经验,并以此为基点重新审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今天,当引力波已经被探测到,当“阿尔法狗”已经连续将李世石和柯洁挑落马下,试问我们该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围绕上述问题,2017年6月11至14日,“第六届中德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在德国达姆施坦特工业大学哲学系举办。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论坛 中德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逻辑经验主义
  • 简介:2013年9月22-26日,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德(欧)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此前,第一届论坛于2011年12月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召开,第二届论坛于2012年10月9日至12日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中德(欧)科技哲学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的科学技术哲学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研究之可能。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论坛 中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大学 综述
  • 简介:2010年9月11至12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上海大学及东北大学主办,上海市科协、上海社会科学院协办,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大学STS研究中心及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

  • 标签: 技术哲学 学术年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大学 综述
  • 简介:当我们穿行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必餐风饮露、不必刀耕火种、不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离开手机、网络、微信我们却不能活。显然,我们变了!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那些正在使用技术的人——我们不单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我们更是被各种技术附着了的"技术人"。那么,技术是如何改造人的,经过技术的洗礼人变成了什么样?围绕"人去哪了?!——技术时代的主体与客体"这一主题,2014年12月18日,

  • 标签: 哲学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技术哲学 生物意义 现代文明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