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 标签: 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肾囊肿穿刺在CT引导下如何准确、安全地定位进针的探讨。方法对12例肾囊肿患者在CT引导下用CT机扫描架光标定位,测出囊肿的位置和中心厚度,标记皮肤进针点,行穿刺非血管介入技术。结果与结论在CT引导下依据囊肿大小,选择9G-12G穿刺针行肾囊肿穿刺,且操作安全,病人痛苦小,无并发症发生,取得理想效果。

  • 标签: CT引导肾囊肿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肱骨内髁置针通道的安全范围和X线评判方法。方法筛选2015至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童肘关节CT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肱骨远端模型,并利用CAD模块于肱骨内上髁骨通道内模拟置入A1、A2、B1和B2 4枚克氏针作为通道边界线,A1为前上边界,A2为后上边界,B1为前下边界,B2为后下边界,分别测量正位与侧位上四条边界线与肱骨轴线的夹角,正位上夹角为置针通道内翻角,侧位上夹角为后倾角,这两个角度是儿童肱骨内髁置针时的参考角度。统计分析各条线角度的差异,以确定各条边界线独立存在。结果共纳入169例儿童肱骨远端CT资料,男120例,女49例,年龄(8.1±1.8)岁。94例左侧,75例右侧。正位时测得上、下边界内翻角a角和b角分别为29.4°±4.0°和43.6°±6.6°。侧位时前上边界(A1)后倾角a1和后上边界(A2)后倾角a2分别为10.8°±3.0°和4.3°±2.2°。前下边界(B1)后倾角b1和后下边界(B2)后倾角b2分别为18.3°±4.7°和6.1°±3.2°。上述角度为肱骨内上髁骨通道内翻角和后倾角的边界范围,以此范围为依据可在临床中指导肱骨内髁安全有效的置入克氏针固定骨折。结论儿童肱骨内髁存在一个安全置针通道,此通道可在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以内翻角和后倾角标定,本研究测得的内翻角和后倾角可作为肱骨内上髁置入克氏针的理论依据。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内髁 进针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