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自1912年至今,美国拆坝历史已有百年之久,期间拆坝共计1108座。从拆坝数量、分布范围、坝高和坝龄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闸坝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不同年代美国的拆坝特点:1980年以前拆坝数量少,分布范围较小,但闸坝的负面影响及拆坝必要开始被人们所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拆坝数量和范匍逐渐扩大,坝高仍小于20m,拆坝原因以生态修复为主,且更加关注闸坝安全问题;20世纪90年代拆坝数量继续扩大.拆坝高度实现突破,编制完成《大坝及水电设施退役导则》;21世纪,拆坝数量、高度和长度都打破以往记录.被拆闸坝以混凝土坝为主且绝大多数超过了使用寿命。同时,分析表明,闸坝的拆除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标签: 美国 闸坝 拆坝历史 时代特点
  • 简介:甘肃是泥石流、山洪灾害多发、频发地区.通过对灾害过程、成因等深入分析发现,暴雨是形成山洪灾害的触发条件.山区河流汇流时间短,当前期降雨达到临界雨强,土壤含水量及下垫面达到产流条件时,极易形成地表强径流.强降水侵蚀、冲刷使山区固体松散物质滑动面的摩擦力和黏聚力减少,大量土壤松散物质和泥沙碎石随山洪下泄,形成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对玉门市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具有局域代表的典型场次历史洪水进行现场调查,并利用现有成果和实测资料,在综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历史洪水重现期,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巩昌河 洪水调查 分析
  • 简介:平原三角洲地区考查洪灾,采用沉积地层学或孝考古地层学的方法来探寻水灾发生的证据已有很大困难。为此,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筛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该区域洪灾发生的规律。尽管所得出的洪灾发生波动周期或峰值、峰谷序列较为粗略,不够严谨,然而作为在较长的历史时段(2000aBP)内考察、分析洪灾的发生过程和自然历史特征并总结出其规律,应该说此结果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本区洪灾历史演变规律较为清晰的脉络。同时也为预测下一个洪灾峰值期的到来提供了可能。千年长跨度洪灾峰值周期内明显地表现在200-300年的中等跨度洪灾峰值变化周期,预示着2000年前后又一次可能的洪灾峰值期的到来。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历史洪灾 洪灾峰值期 发生规律
  • 简介:是应20世纪30年代编制各流域防洪规划的需求,于1936年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中附设的整理水利文献编纂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整编工作先后经历60余年,有数十位专家参与工作.该书分别论述了长江、淮河、黄河、运河、永定河等河干支流,以及与之相通的重要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湖、巢湖、太湖等)的自然情况和治理历史.清代最后90年间主要江河及其治理都发生过重大改变:黄河1855年大改道,夺淮河入黄海,北徙至渤海,并逐步固定在今天下游的位置;淮河由于黄河的淤积,原来的入海通道被堵闭,而改由里下河区入海和由运河一线入江;运行500年的京杭大运河萎缩为江苏和浙江的地区运河等.其间长江和黄河还发生过千年一遇的洪水:黄河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门峡出现过3.6万m3/s的流量,成为小浪底水库的设计依据;长江在同治九年(1810年)宜昌出现过10.5万m3/s的洪水,成为长江三峡工程的设计依据.在这期间开始引进西方治河技术和材料,诸如开展了主要江河的水文测验和地形测量,设置了电报、电话专线,引进了挖泥船、钢闸门和水泥等器材.可见,这份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今天的治河问题,了解江河变迁规律和制定防洪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再续行水金 历史发现 发现研究
  • 简介:根据唐山市古冶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点,分析了南范水库建设的必要和紧迫,并结合当地水文、工程选址、征占地及施工等有利条件,从供水保障、工程投资、环境影响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论证了南范水库建设的可行

  • 标签: 南范水库 必要性 沙河径流 可行性
  • 简介:目前分散黏土鉴定中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大致分6类,即针孔试验、双比重计试验、碎块试验、孔隙水的可溶盐试验、可交换钠离子试验和辅助试验,采用这些试验对同一土样做分散鉴定时,其结果有时并不一致。本文总结分析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对国内外10个工程中34个黏性土样的分散鉴定试验结果,试验时每一土样采用5种试验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对试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黏土样的分散与其物理性指标无关,但与土的pH值有明显关系。同时通过资料分析,探讨了目前各种流行鉴定方法的局限性,各项试验的相对可靠和试验中应注意事项,以及分散黏土鉴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各种鉴定试验方法的相对可靠,并建议了提高针孔试验可靠的一些措施。

  • 标签: 分散性黏土 鉴定方法 可靠性 针孔试验方法
  • 简介:<正>一、严峻的形势雨季于6月份早早笼罩了华北大地,河北省1个多月平均降雨量达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高23%,今年我省的降雨呈现出阴雨时间长、降雨范围广、局部暴雨成灾的现象。“连雨天”缓解了持续5年的旱情,却给防汛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据专家推断,中小型洪水六七年发生1次,大型洪水20年发生1次,进入主汛期,降雨北移、雨水还将增加;若东南沿海台风登陆,也会影响我省天气,不确定因素增大,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承担“四保”重任的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自1999年3月开工以来,截至目前,新增非常溢

  • 标签: 防洪安全 黄壁庄水库 除险加固
  • 简介:通过总结北汝河历史上“筑堤固槽”的多次教训,初步分析了游荡河段的特殊上关系,提出了采取丁坝群为主的工程措施进行了“刷槽淤滩”的新方案,并探讨了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技术、经济、社会等问题。

  • 标签: 丁坝群 刷槽淤滩 游荡性河段 治理方案
  • 简介:在坝基下设置灌浆帷幕总要耗费相当大的投资,只应该在完全必要时才做;但情况常常并非如此。由于现在的勘探方法已得到改进,并可利用一种新观念,故能更好地评价坝基的渗透。虽然认识上和技术上的进步总是不能满足通常甩于工程的精确(由于岩体的非均质因而是不可能的),但可以使已有的方法得到相当大的改进,以避免不必要的耗资巨大的工程措施。新观念考虑了各个方面;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和水力学条件构成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有了新观念,在许多坝址仍然使用老观念。为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着重介绍与不同岩石的特有可灌有关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认为不可能有对各种岩石都普遍适用的灌浆标准。

  • 标签: 坝基 可灌性 坝址 灌浆帷幕 水力学 工程措施
  • 简介:探讨碾压混凝土有可能达到的抗冻水平,对于加深对碾压混凝土特性的认识,促进寒冷地区全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结果为:通过材料优选和配合比优化,其抗冻达到D1550的超高水平.

  • 标签: 碾压混凝土 极限抗冻性 材料性能 配合比参数
  • 简介:随着乌江流域水电开发的逐渐展开和深入,到2004年年底乌江干流梯级电站的装机容量将达296万kW,同时干流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构皮滩电站工程将正式开工,其下游的思林、沙沱电站也正在作施工准备,乌江流域采用梯级联合调度的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从流域梯级开发现状、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水电网络自动化系统建设、人员素质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 标签: 水利工程管理 梯级联合调度必要性和可行性 乌江流域
  • 简介:该文阐述了再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再生水卫生安全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并比较了不同的消毒方法.同时对膜技术在再生水处理和消毒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因此在评价城市再生水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再生水 卫生安全评价 膜技术
  • 简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长期水资源短缺,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程.中线工程的输水线路穿越我国地震高烈度区域,线路许多区段的抗震设防烈度达到8度.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抗震安全非常重要.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中的最大工程--穿黄工程的隧洞及渡槽方案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研究探讨了影响结构地震响应的关键因素,以及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并提出了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工程措施.

  • 标签: 抗震安全 隧洞 渡槽
  • 简介:坝工专业人员、大坝业主,政治家以及承担风险的第三者在可能危及大坝运行安全,或大坝自身事故和失事的风险问题上各特己见。同样,他们对是否需要做溃坝危害分析(DBHA)所下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我们或者我们生存的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渍坝危害分析是过份地安全,还是必要的行动?”

  • 标签: 溃坝 大坝 运行安全 风险问题 危害分析 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