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方式,总结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的60例剖宫产术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甲组(常规护理方式)和乙组(针对性护理干预),实施不同护理指导后结合数据总结效果。结果:乙组的护理满意几率高于甲组,分别是93.3%和83.3%,乙组的产后2h以及产后24h的出血量少于甲组。结论:对于剖宫产术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形式,产妇对其满意几率比较高,可让患者短期内恢复,因此可借鉴和推广。

  • 标签: 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 针对性护理 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产后出血在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并不罕见,一般会在产后的2小时内发生。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如果长期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会恶化,容易导致产后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凝血等危险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许多学者和专家对产后出血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回顾了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改进产后出血的临床管理提供一个框架。

  • 标签: 分娩期 产后出血 护理研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工作开展期间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开展选择80例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与产后24h出血量与对照组对比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工作开展期间应用优质护理可以显著降低产后出血量,产妇生活质量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妊高症产妇 产后出血 出血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在产后妇女中康复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住院分娩的100名孕妇,在2021年6月-2022年2月之间,根据病人的随机性方式将其分成了二组,以观察组50名给予常规护理与干预措施的病人,以及对照组50名进行产后盆底恢复养护措施的病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两组病人的最终护理结果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肌肉纤维肌力、阴道压力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介入中,两组的筋肉纤维肌力和阴道内压无显著性的差别(P>0.05);而观察组则发现有13.33%的盆底机能失常,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生活质量得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通过对所有产后的妇女进行盆底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其发生,增加盆底组织的压力及肌肉纤维的强度,因此,对提高母婴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产后盆底康复 防产妇盆底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近些年我国不断发展畜牧养殖业,而且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防御各种疾病,不断推出新的防治方法。在养殖高原牦牛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出血性败血症,这一疾病的诱因是多杀性巴氏杆菌。这类疾病通常是发生于冷热交替的时间段,借助消化道进行传播。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病原因,针对疾病预防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进一步发展高原牦牛养殖业,保障养殖户的综合效益。

  • 标签: 高原牦牛 出血性败血症 发病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多伴随阴道流血、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等症状和体征,病情较重。若失血过多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2月 ~2018年 12月中心医院收治的 74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针对组,每组各 37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针对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总满意度。结果针对组患者的焦虑评分量表( HAMA)评分为( 6.09±0.14)分,抑郁量表( HAMD)评分为( 8.02±0.13)分,低于常规组的( 12.69±0.32)、( 14.76±0.61)分( P<0.05);针对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 1.77±0.16) min,住院时间为( 7.55±0.31) d,短于常规组的( 4.11±0.23) min、( 11.43±0.41) d( P<0.05);护理后,针对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 91.89%,明显高于常规组 59.46%( 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后出血 满意度 针对性 焦虑 抑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本文充分考虑奶牛产后出现瘫痪的病因和临床症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各种防治措施,旨在为我国奶牛的健康饲养给予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奶牛 产后 瘫痪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奶牛产后瘫痪是由于奶牛生产后体内的血钙下降严重而导致的病理现象。奶牛产后瘫痪最常见,通常初产牛和产奶量低的牛很少发生,3~6胎的奶牛和高产奶量的奶牛较多发生。药物治疗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为奶牛补钙和采用乳房送风法治疗,中药治疗对产后瘫痪的奶牛效果显著。

  • 标签: 奶牛 产后瘫痪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母牛在产后容易引发一种急性低血钙症,这种病又称之为乳热病。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在奶牛的饲料日粮中是含有高钙,低磷,缺乏维生素d。且奶牛在产后会立即大量泌乳,而使过多血钙丧失引起的。这种病一般会在产后的12-72h,或者是4-5胎以上的高产牛易发生,发病率也比较高,重症者知觉丧失。体温下降到36℃以下,头颈弯向一侧呈“S”形。本病多发生于5-9岁的高产奶牛。给饲养人员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 标签: 奶牛 产后瘫痪 防治
  • 简介:摘要:现如今,中国养殖业规模逐渐扩大,奶牛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渐提升。在中国奶牛养殖业中,奶牛产后营养代谢病是经常能够见到的疾病,其明显特征在于群发性,在发病率方面,要比传染性疾病高。虽然近些年中国奶牛疾病在防治上已有很大进步,但是因为养殖户缺乏专业的、丰富的养殖技术,对奶牛生长环境卫生等原因不够重视,以致于奶牛长期处于高负荷运作状态,极易引发营养代谢病,基于此,文章详细分析了奶牛产后营养代谢病的根源,希望能够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奶牛 产后 营养代谢病 根源
  • 简介:摘要:胎衣不下是现阶段畜牧业养殖中母牛产后频繁出现的一种疾病类型,一旦此类疾病产生后,胎衣还是依附子宫存在,很长时间滞留母体内,如果没有办法排出胎盘,很容易增大细菌繁殖速度,直接影响到后续母牛机体的吸收,最终给母牛生长带来消极影响。一般情况下,造成母牛胎衣不下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与饲养管理、胎儿、生理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通过对两例母牛胎衣不下的案例分析,明确了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等,为产后母牛胎衣不下的诊治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母牛胎衣不下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气血失调 布氏杆菌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是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产科护理意识也是逐渐增强。产科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比例,做好产后护理工作,保障母婴健康,对产妇及其家庭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究产后优质护理对产妇产后恢复的临床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 标签: 产妇 产后优质护理 产后恢复
  • 简介:摘要:猪场母猪的产后护理是确保健康猪群和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关注产后护理的不同方面,包括前期准备、仔猪和母猪的护理,以及产后复配与再配种的策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护理措施,我们旨在提高猪场的养殖效益,确保母猪和仔猪的福祉,同时促进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猪场 产后护理 仔猪
  • 简介:【摘要】母猪产后瘫痪,又称“产后风”,是母猪产后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产仔多、饲养管理差的母猪,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母猪分娩时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两亏,气血不足,无力支撑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同时,因产仔过多而引起体内代谢紊乱。母猪产后瘫痪对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是困扰养殖户的问题之一,在本文中,将从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详细介绍母猪产后瘫痪的中医治疗思路。

  • 标签: 母猪产后 瘫痪 中医治疗 思路
  • 简介:摘要:猪肉在目前生活中的需求量较大,在母猪养殖期间,母猪生产后最容易出现多种疾病,其中母猪产后尿闭在母猪分娩后最为常见,一般多发于生产困难以及生产出较大猪仔的母猪。母猪出现产后尿闭会导致母猪的健康受到影响,还会对仔猪的哺乳以及养育产生阻碍,令养猪户造成一定损失。对此需要对母猪产后尿闭做好有效治疗。

  • 标签: 母猪产后尿闭 中药治疗 西药治疗 措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