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在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得出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共49科107属179种.从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等方面来划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主要分为内陆河湖水生植物、河口海岸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3种类型.从区组成来看,包含5种以上的12个较大科构成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主体,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种类最多;区内各属种数都在10种以下,包含3种以上的属有19属,共79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7.8%和总种数的44.2%.从区分布区类型来看,水生蕨类植物种主要有4种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为主要类型;而水生种子植物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6个热带分布类型共有39属,占总属数的61.9%,6个温带分布类型共有24属,占总属数的38.1%,表明上海地区水生种子植物区具有偏热带性质.同时,讨论了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湖水 河湖 水生植物 内陆河 滩涂
  • 简介:根据工作需要,在北京4个水系的主要河流的平原地段和山区的上、中游地段,选取不同生境的典型样地,以及城区的人工湖泊共设立了35个采集点,采用样方法和样带法相结合,共调查样方355个,采集样本4152个.在该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区学原理对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区的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科、属、种3个层次)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共有108科311属552种(含山区湿地),占北京植物总数的近1/3.其中苔藓植物(Bryohyto)有9科15属18种;蕨类植物(Pteridophgta)5科5属8种;裸子植物(Gymnospermae)3科5属6种;被子植物(Angiospermae)91科286属520种.种子植物中含20种以上的有5科,共210种;含5种以上的属有14个属,共114种.北京地区湿地植物的分布(即地理成分)较复杂.北京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类型,9个变型,温带地区类型占主导,温带成分较丰富(属数、种类、比例均占首位).本区植物区的主要特征为:①草本植物发达;②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③区起源古老;④特有属、种匮乏;⑤分布区类型具多样性.

  • 标签: 湿地 高等植物 区系 北京地区
  • 简介: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对河南省湿地植被特征种的区组成、科属种三级分布区类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河南省湿地植被的特征。结果显示,维管植物有50科99属249种,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6个,属有10个,种有13个。科属都为世界分布类型最多,除此类型之外,泛热带和北温带成分占有突出的位置。种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显著减少,而以东亚分布为最多,热带亚洲分布次之,北温带分布居第三;中国特有分布中,中国亚热带分布为最多。从浅水湿地到草丛湿地植被,其建群种虽都以世界分布科为最多,但热带分布数量减少,而温带分布数量逐渐增多。河南省湿地植物区与东亚和热带亚洲以及北温带的植物区联系最为紧密,而在中国南北方湿地植被的区关系中较接近于南方亚热带的湿地植被区特征。

  • 标签: 湿地植被 特征种 植物区系 河南省
  • 简介: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已发表的文献中具有凋落分解常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综合分析中国森林凋落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凋落物类型对凋落分解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氮含量与分解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同一样地的研究中,混合分解的凋落叶分解常数极显著高于单独分解的(P〈0.01).叶习性对凋落叶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在中国的温带地区则有显著影响(P〈0.05).在全国尺度上树种组成对凋落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分解速率与经度、年均温和降水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纬度和海拔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凋落叶分解速率的Q10值为1.768.网袋孔径与土壤类型对凋落叶分解速率亦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

  • 标签: 森林凋落物 分解速率 影响因素
  • 简介:2010年11月q011年10月,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区江滨公园内番石榴、南洋杉和黄花槐3种人工林的凋落动态及其归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南洋杉凋落量在4月和9月出现凋落高峰,而黄花槐凋落量在4月和8月出现凋落高峰;亚热带城市森林凋落高峰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人为因子共同影响;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年凋落量分别为6030.11±422.17、9701.21±657.30和8662.58±291.12kg·hm^-2·a^-1,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凋落碳含量在40.9—41.5%,凋落c归还量分别为2466.31±175.20、4026.00±270.81和3568.98±119.07kg·hm^-2;树种和林分密度是各林分凋落年归还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单株凋落年归还量主要受林分密度的影响.

  • 标签: 亚热带 城市森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 简介:2015年和2016年的7-8月的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结果表明,在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75科229属309种。其中,有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74科228属308种;包括17种乔木、27种灌木、13种藤本和252种草本植物;在这些植物中,有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还有一些半湿生和中生植物。在植物区组成中,种子植物科的分布有5类型和4亚型,世界分布科有44科,占总科数的58.67%;属的分布区类型可以划分为15类型和9亚型,以温带分布为主,有102属,占总属数的44.54%。

  • 标签: 植物群落 区系 郑州黄河湿地
  • 简介:根据非恒定流运动的圣维南方程组,以及污染浓度变化的一维带源项对流扩散方程,建立了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动力水质模型,率定了糙率、纵向离散系数和污染降解系数,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下边界定在梅花断面,为研究包括福州段在内的马尾(白岩潭)以上河段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了适当的条件;河道来水污染负荷总量、流量和浓度条件对南、北港水质影响显著.

  • 标签: 水质模型 参数率定 边界条件 闽江下游
  • 简介:研究了山仔水库夏、冬季表层沉积内源氮负荷,并应用柱状样模拟法对氮释放速率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水库表层沉积总氮含量范围840.00~3108.71μg·g^-1,其中氨氮占总氮含量7.267%-11.21%。同一季节,总氮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是随进口、库心、大坝逐渐增加.柱状样模拟实验得到夏、冬季氮释放速率分别为90.31-128.37mg·(m^2·d)^-1和72.52~93.79mg·(m^2·d)^-1,释放速率与总氮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山仔水库表层沉积存在较大的内源氮释放能力且在夏季内源氮更易释放,为水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可能引起并促进水华的持续。因此,采取措施适宜方法控制内源氮释放非常重要。

  • 标签: 沉积物 氮负荷 释放速率 富营养化 山仔水库
  • 简介:本研究分别在平潭青峰、坛南湾和闽江口琅岐岛采集18个老红砂样品、19个海滩砂样品以及40个河滩砂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量。结果发现老红砂与闽江口琅岐岛河口砂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十分接近;分别对老红砂与闽江河口砂REE数据以及坛南湾海滩砂与闽江口砂(REE)进行了判别函数分析,老红砂的∑REE平均值为84.25μg/g,琅岐岛河口砂的∑REE平均值为89.81μg/g,相似性明显;坛南湾海滩砂的∑REE平均值为16.41μg/g,与闽江河口砂含量差别较大。研究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闽江口河口砂,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下闽江输砂量增大,河口外沿岸流增强,大量河砂进入海坛海峡,在强劲的季风搬运下,沉积于平潭岛北部,形成以青峰为代表的平潭岛北部老红砂;而坛南湾海滩砂代表海洋波浪搬运的泥沙,不是老红砂的源。

  • 标签: 老红砂 稀土元素分析 物质来源
  • 简介:泥裂在现代环境和地质时期都很常见,是细粒沉积浸水后出露于水面之上蒸发干裂而形成,泥裂的出现说明沉积曾出露于地表水面之上,地质时期常被作为干旱化或干湿交替环境的标志。然而,泥裂可在沉积出露水面之上很短时间内形成,泥裂本身并不足以反映其古环境,需结合沉积特征分析。本研究详细阐述太行山中元古界红层和白垩丹霞红层中不同形式的泥裂特征,与现代泥裂形成环境对比,结合红层的环境意义和磁性矿物特征,初步探讨地质时期红层中泥裂所代表的古环境。泥裂表明沉积曾出露于水面之上,红层形成和稳定需要长时间处于透水性较好的氧化环境;对红层中泥裂的磁学分析可知,赤铁矿是其中主要的磁性矿物,含量非常高,赤铁矿形成并稳定于干燥的氧化环境;综合分析认为:红层中泥裂形成后长期处于相对干燥的氧化环境,受水下还原环境影响时间较短。根据红层中泥裂代表的古环境可以推断,太行山中元古界红层和白垩红层发育泥裂所在的层位可能以长期干燥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泥裂 红层 氧化环境
  • 简介:对安徽升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草本植物区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共有湿地草本种子植物59科173属275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等为优势科,而以菱科(Trapaeeae)、三白草科(Saururaceae)、茨藻科(Najadaceae)等为该植物区的表征科;以蓼属(Polygonum)、苔草属(Carex)、蒿属(Artemisia)等为优势属,但属的组成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7.69%,表明该区植物成分较为复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从分布区类型看,科以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30.52%);属泛热带分布属最多(21.39%),北温带分布成分次之(13.87%),总体上温带成分(38.73%)略多于热带性成分(34.10%)。表明该植物区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

  • 标签: 湿地草本种子植物 区系 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
  • 简介:本研究以瓯江河水为对象,研究河水中悬浮颗粒对重金属(Cu、Zn、Cd、Pb)离子的吸附行为.分别进行了Cu、Zn、Cd、Pb在悬浮颗粒的吸附速率,解吸速率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颗粒对Cu、Zn、Cd、Ph的吸附和解吸速率较快,吸附平衡时间为8h,解吸平衡时间为4h.在本实验条件下,悬浮颗粒对Cu、Zn、Cd、P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21mg·g^-1、3.363mg·g^-1、0.2828mg·g^-1、2.828mg·g^-1.外加DOM可以抑制悬浮颗粒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但对已经吸附在悬浮颗粒上的金属离子,外加DOM却不能显著促进金属离子的解吸.

  • 标签: 悬浮颗粒物 重金属 吸附 解吸 溶解性有机质
  • 简介:交通干道地面热力条件对街道内部和附近建筑小区内的流场和浓度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就交通干道地面散热量对街道内部和建筑附近的流场及浓度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低风速情况下,交通干道地面散热导致街道通风量增加,有利于交通污染向上空和下风向运移.此外,地面热力条件对污染浓度分布的影响作用在街道背风区大于迎风区,在街道两侧有建筑的区域大于两侧无建筑的区域.

  • 标签: 交通干道 地面热力条件 污染物 临街建筑 数值模拟
  • 简介:湖泊沉积粒度组成及特征主要受沉积沉积时的动力条件和搬运特征控制,从而可以记录湖面水文信息的变化。基于对东南沿海高海拔湖泊斗湖表层和流域范围表层沉积样品粒度的测试,利用沉积粒度多组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沉积的组分特征,探讨了斗湖表层沉积粒度变化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斗湖表层沉积物主要为黏土质粉砂,沉积形式主要以悬浮沉积为主。其次,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特征,利用多组分分析方法从湖泊样品中解析出5个组分,其粒径分别为0.64~0.74μm,2.2~4.0μm,10.5~16.4μm,61~110μm和265~436μm,而流域沉积样品仅存在前4个组分。再次,通过与汇水盆地表层沉积粒度特征的对比,推断出斗湖沉积粒度特征主要受湖泊南北方向水动力变化控制,揭示出斗湖沉积是重建东南沿海地区古环境演化的潜在载体。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多组分分析 福建斗湖
  • 简介:2010年1-12月,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内的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凋落的组成及动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和锥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2315.47±149.02kg·hm^-2·a^-1和2414.62±211.05kg·hm^-2·a^-1,凋落均以落叶为主,分别占到年总凋落量的57.6%和50.7%,落花和落果在凋落中所占比例较大;经方差分析检验,柑橘和锥栗的落枝、落花和杂物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分差异不显著;柑橘与锥栗凋落量季节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柑橘凋落量在3月和7月出现2次较大峰值,而锥栗凋落量峰值则出现在6月和11月.

  • 标签: 柑橘 锥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 简介:以2009~2012年实地样方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对山西省37个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种子植物区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在山西省37个自然保护区中,共记录有湿地种子植物56科154属294种;在4个生活型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共有278种,占总种数的94.56%。将湿地植物的生态型划分为7类,其中,湿生植物269种,占总种数的91.5%,是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湿地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沼生植物88种,水生植物74种,构成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湿地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属的水平上,种子植物区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共有82属,占总属数的53.25%,表明温带性质比较明显;种子植物种的区成分中,温带分布占绝对优势,达160种,占总种数的54.42%,中国特有分布种有40种。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植物区与温带亚洲和东亚植物区联系最为紧密。在湿地种子植物区中,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

  • 标签: 种子植物 区系 湿地 自然保护区 山西
  • 简介: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选择远、近潮沟2个不同潮水水淹区域设置样线,对研究区3种建群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perusmalacceusis)和蔗草(Scirpustriqueter)下18个沉积剖面分层取样,研究闽江河口湿地远、近潮沟区不同植物下沉积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苇下沉积有机碳含量及储量最大,咸草下沉积次之,蔗草下沉积最小;芦苇、咸草和蔗草下0~60cm沉积中有机碳储量平均为10045.7t/km^2、9706.9t/km^2和5303.9t/km^2;湿地沉积有机碳含量及储量与植物种类及生物量密切相关;近潮沟区蔗草下沉积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大于远潮沟区,而远、近潮沟区芦苇和咸草下沉积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差异不明显,其近潮沟区有机碳储量小于远潮沟区。3种植物下沉积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n=36,r=-0.8041,p〈0.001),其与盐度、pH不相关。

  • 标签: 有机碳储量 沉积物剖面 潮沟 芦苇 咸草 蔗草
  • 简介:全球变暖愈演愈烈,IPCC(2013)报告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超过1.5-2℃[1],许多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2]。根系分泌是植物地下碳输入的重要渠道,每年的碳输入可占光合产物的5%-21%[3],因为大多数根系分泌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平均气温 有机碳源 杉木根 根系分泌物 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