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影响红树林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红树林景观质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景观优化方法,以茂名市水湾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3个准则、14个指标的水湾红树林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景区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各指标评价值,然后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最后确定景观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最重要的因子是自然生态价值,其权重为0.43,景观美学价值次之,权重为0.3,社会使用价值权重最低,为0.27;指标层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其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147和0.129,归一化权重较低的是照明系统的布置和驳岸处理方式,分别为0.022和0.029;2准则层中评价值较高的是自然生态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分别为3.761分和3.756分,评价等级都为"良",社会使用价值评价值最低,为2.9分,等级为"中";指标层中植物材料的选择、外部交通便捷性、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值都在4分以上,等级都为"优";驳岸处理方式、内部空间通达性、公共设施的布置、活动空间的丰富性和照明系统的布置评价值都在3分以下,评价等级都为"中";3水湾红树林综合评价值为3.527分,评价等级为"良",说明水湾红树林景观的质量良好。

  • 标签: 红树林 景观质量 评价 层次分析法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滨海地区,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持续减损,湿地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严重削弱了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为了定量分析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以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利用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通过建立滨海湿地生态地理单元,比较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四大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状况,定量评估了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的区域和类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时相比,至2008年,无论是中国滨海湿地整体还是四大三角洲局域尺度,围填海活动都是滨海湿地减损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对北方滨海潮间滩涂和南方红树林等类型滨海湿地的大面积侵占,威胁到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生境类型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在四大三角洲,围填海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在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排序具有一致性,即水产养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农田次之,其后是工业建筑、港口建筑;以及在四大三角洲中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的差异性,即黄河三角洲的水产养殖用地面积相对最大,长江三角洲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相对最大。为了避免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的进一步破坏,在确定保护和修复优先区域的基础上,应该着手强化滨海潮间滩涂和盐沼等关键生境类型的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 标签: 滨海湿地 围填海 湿地损失评估 湿地生态地理单元 中国
  • 简介:"2015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学术年会暨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学术论坛"于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杭州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生态规划设计研究院、遥感与地球科学研究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承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台北市立大学、

  • 标签: 中国自然资源 湿地资源保护 生态修复 亚热带地区 资源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