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一、引言国内大多从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的多少和时空分布来研究太阳资料的分布状况。太阳总辐射(简称光能)是地面最主要的能源,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过程所依赖的基本能量。据研究,农业生物层90—95%的干物质是叶绿体拦截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在工、农业和民用中,人们建造太阳灶、热水器系统、干燥装置、采暖制冷空

  • 标签: 太阳能资源 甘肃省太阳能 资源区划
  • 简介:1太阳能开发利用概况及前景太阳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太阳每秒向太空发射的能量约3.8×10^20MW,其中约有二十二亿分之一投射向地球。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反射、吸收之后,还有约47%投射到地球表面,其中到达地球陆地表面的大约为1.7×10m^10MW。

  • 标签: 开发利用 太阳能 地球表面 借鉴 国外 反应过程
  • 简介:文章利用内蒙古托克托县气象站近30a的常规气象资料和同期的太阳辐射资源计算数据,依据太阳资源评估标准就该地区的太阳资源丰富程度、稳定度及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该地区太阳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太阳资源很丰富、稳定性好、利用价值高、资源品质优良,属于太阳资源利用性较好的地区.

  • 标签: 托克托县 太阳能 评估
  • 简介:1概况由国家能源局安排,美国能源基金会和中国风能协会具体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龙源集团、东润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1名专家组成风能太阳预报考察团,

  • 标签: 太阳能 风能 预报 美国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 简介:为揭示吉林省的太阳资源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及M—K检验法对1960年以来长春、延吉代表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的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4787.4MJ/m^2·a,夏季太阳总辐射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吉林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下降,且下降趋势不显著,20世纪60年代太阳总辐射较高,80年代达到最低值,90年代以后小幅度回升。春、秋、冬季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冬季太阳总辐射下降趋势显著,夏季呈显著增加。吉林省年日照时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地域分布差异;而在时间上也呈现出由春季到冬季依次减少的分布特征。吉林省的太阳资源总量丰富,变化趋势不显著,这对于利用太阳资源是十分有利的。

  • 标签: 太阳总辐射 变化规律 太阳能利用 吉林
  • 简介:采用统计学预报进行预报太阳总辐射量大小,可以转换为发电量预报。具体计算方法有简易方法和日本工业标准(JIS)方法,可以推算出光伏太阳板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电量和功率。为今后开展气象服务提供了计算依据。

  • 标签: 光伏太阳能 发电量功率
  • 简介:利用2007年和2008年16d合成的250m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地面调查资料,分析了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同光谱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继而估算了2007年和2008年甘南州及各县草地地上部生物量。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的主要时间里,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同植被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尤其与地面调查同期(8月中下旬)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782。利用EVI建立的三次多项式模型模拟结果明显优于其它植被指数,较好地模拟草地地上部生物量。2007年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5610kg/hm2,2008年为5605kg/hm2。与2007年相比,临潭、卓尼和迭部县地上部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合作、玛曲、碌曲、夏河和舟曲县则有所下降,以舟曲县下降最为明显。

  • 标签: 甘南草地 地上部生物量 遥感 模型
  • 简介:基于2005年4~9月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优势植物芦苇的群落学特性。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4~7月茎重与叶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其中0~30cm的芦苇须根最大值出现在7月,根茎最大值出现在6月,30~40cm深度为生物量变化在垂直剖面的分界线;根冠比以7月为最低。分层营养物质在30cm以下积累。

  • 标签: 湿地 芦苇 群落生物量 根冠比 动态特征
  • 简介: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不同层次上的比率变化。结果表明:在0-0,10-20cm和20-30cm的3个层次上及微生物总数中土壤的细菌所占比率最大,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自上至下逐渐增大;其次是放线菌,且在3个层次上的比率逐渐减少;最少的是真菌,在3个层次上相差不大接近为零,在整个微生物中所占比率为最少的。这是由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偏盐碱性,有利于细菌和放线菌繁殖,抑制了真菌的繁殖;而且季节性积水导致通气状况不良也抑制了真茵的生存。在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垂直梯度的比率中,细菌垂直梯度变化比较明显,基本上是下面2个层次所占比率比表层大一些;放线菌垂直梯度变化明显,一般表层比率最大,下面2层比率较小;真菌垂直梯度上所占的比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为零。

  • 标签: 芦苇湿地 细菌比率 放线菌比率 真菌比率 土壤微生物
  • 简介: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6-9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生长季节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8月达到最小,而真菌数量在7月达到最小。湿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大,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对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总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放线菌与微生物总数主要受水分影响,而真菌则受水分与气温的协同作用影响。

  • 标签: 芦苇 湿地 细菌 放线茵 真菌 微生物总数
  • 简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风能太阳资源实验室是在原风能太阳资源研究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立于2006年2月,挂靠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风能太阳资源实验室立足于解决我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为提高我国风能太阳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评价能力及水平,在科学技术层面上为风能太阳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太阳能资源 实验室 风能 资源开发利用 基础理论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5个辐射站和32个地面基准站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太阳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太阳资源丰富度及资源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资源评估。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显著减少,其中1月和12月减少最明显;20世纪70年代太阳辐射最强,80年代最弱;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西丰(多)东贫(少)的趋势。全省太阳资源的稳定性较高,其中松嫩平原西部的太阳资源最丰富、稳定性最高,适合集中建设大型太阳电站。

  • 标签: 太阳能资源 太阳总辐射 日照时数
  • 简介:太阳电力系统以其稳定可靠,安装方便,操作、维护简单等特点,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量使用太阳发电设备的同时,由于自身安装特点、安装的位置和安装环境的特殊原因等,设备遭受雷电及过电压损坏的概率大大增加,严重危害着太阳发电系统安全,因此研究太阳发电系统的防雷刻不容缓。

  • 标签: 太阳能 光伏发电 雷电及过电压防护
  • 简介:风能和太阳是欧洲的主要能源消费方式,因此关于风能和太阳的使用、转化和并网等问题一直受到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2000年春季,由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倡议并组织召开了第1届海上风电研讨会。

  • 标签: 太阳能 风能 斯德哥尔摩 消费方式 经济学家 海上风电
  • 简介: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750m3·hm-2、4500m3·hm-2、5250m3·hm-2、6000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mm,玉米产量增加0.33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250m3·hm-2最高,可达34.7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 标签: 玉米耗水 产量 灌水量
  • 简介:生物炭比重、表面结构及孔隙状况等特征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结构、水力特征和热性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全面地总结了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总体而言,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表层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但对土壤团聚性和水力特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生物炭可调节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降低土壤热导率和地表反射率,基于目前关于生物炭对土壤热性质影响的研究较少,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生物炭种类、热解条件及土壤类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今后生物炭研究的重点。

  • 标签: 生物炭 土壤结构 水力特征 土壤热性质
  • 简介:7.1综述陆地和海洋生物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在调解气候和维持地球生命栖息环境方面发挥着各种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水、碳、氮和其他陆地,海洋和大气营养要素的循环;减轻土壤浸蚀,洪水和干旱;为对于农作物和药物十分重要的各种物种提供栖息;

  • 标签: 生态系统动力学 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多样性 栖息环境 生物系统 地球生命
  • 简介:碳循环不仅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综合表现,还直接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相关,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的稳定,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碳循环研究已逐渐从人类CO2排放到海洋与陆地全球分布的基本问题,转变为区域碳收支的确定,

  • 标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 评估报告 IPCC 大气CO2浓度 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