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7 个结果
  • 简介: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法律研究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的研究上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也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现状分析,结合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制定和出台的法律性文件,分析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法律的缺陷,解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建设问题,制定和完善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律体系,探讨制定一部《应对气候变化法》,以适应和缓解中国面临的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法律对策 中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法律体系 温室气体排放
  • 简介:通过对气象法性质、目标、任务的分析,探讨气象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气象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和内容。

  • 标签: 法律体系 气象法 法律解释 中国
  • 简介:1国家、部门及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分类和要点法制化建设是气象科技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气象科技服务的蓬勃发展同气象科技服务法制化建设取得的进展是密不可分的。自《气象法》颁布后,从中央到地方,气象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标签: 气象科技服务 法律基础 法制化建设 持续健康发展 气象事业发展 规范性文件
  • 简介:运用价值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气候资源法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属性问题,旨在为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研究提供基础法律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气候资源是气候要素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典型的自然资源,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它具备自身鲜明的特性,有必要对之提出专门的立法保护。气候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属于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范畴。

  • 标签: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保护 气候资源保护立法 探讨
  • 简介:从现阶段气象事业处的社会形态和法律状况入手,通过分析气象事业特性,对气象事业发展中法律的推进和保障作用进行思考,并在气象立法建设及对知识产权法的利用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法律 特性 知识产权法 社会形态 保障作用
  • 简介: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对所获取气象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连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城市的发展,探测环境的保护历来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前,探测环境的保护依据的是气象部门的规章规范和技术规定,或当地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性文件,这些规章或政府文件没有法律渊源,依据它们开展的工作只是一种管理行为,不具备“依法行政”的强制力。

  • 标签: 气象探测环境 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法律 武器 气象资料
  • 简介:分析了我国气象法律法规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气象法律法规体系的初步设想,并对完善我国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提出建议。

  • 标签: 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 法律解释 中国
  • 简介:2012年4—6月江西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降水虽然较常年同期偏多1.6成,但时空分布相对较均匀,未发生大范围的明显洪涝灾害,对春播春种、早稻生长发育、棉花苗期生长以及二晚播种育秧等比较有利;早稻分蘖前后田间高温高湿,造成稻飞虱、稻瘟病等的发生和蔓延,由于防治及时,对早稻产量影响较小。

  • 标签: 天气 气候 降水偏多 洪涝灾害 生长发育 播种育秧
  • 简介:2014年7—9月江西省气温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日照时数偏少。江西省出现了多次大范围的强对流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局部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先后出现5轮高温天气过程,赣南高温日数创耪高;8月中旬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 标签: 暴雨天气 气候影响 低温阴雨天气 农业生产 高温日数 日照时数
  • 简介:2013年1—3月江西省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分布不均。季度内出现了雨雪冰冻、冰雹、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受灾严重;但大部时段气温偏高,热量充足,大部地区稳定通过10℃初日较常年提前了15—25d,且3月全省未出现明显的低温连阴雨灾害,天气条件对早稻播种育秧、棉花育苗总体有利,基本未发生烂种、烂秧现象,春播进度较常年有所加快。

  • 标签: 天气过程 气候影响 农业生产 播种育秧 天气条件 烂秧现象
  • 简介:江西省2017年4-6月气温略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略偏少.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前好后差,主要气象灾害为6月中旬、下旬的暴雨,导致赣北、赣中部分地区发生洪涝,造成农作物受灾、居民财物受损,经济损失严重.

  • 标签: 气候影响 天气 农业生产 气候条件 气象灾害 经济损失
  • 简介:7—9月,江西省降水中东部偏多,其余地区偏少;气温偏高,Et照普遍偏少。总体上,伏旱不明显、秋旱较严重,暴雨未造成明显洪涝灾害,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但其间出现的暴雨、干旱、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 标签: 灾害性天气 气候影响 农业生产 洪涝灾害 气象条件 中东部
  • 简介:云对飞行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云中能见度小云对飞行的影响,主要是能见度恶劣。云滴的物态,大小,浓度、云的含水量都直接关系到云中能见度恶劣的程度.卷云、卷层云的云滴浓度很小,含水量比其它云小得多,所以在卷云、卷层云中飞行时,能见距离较大,一般为数百米,有时可达1—2公里。

  • 标签: 飞行 能见度 能见距离 含水量 卷层云 云滴
  • 简介:台风是一个能量巨大的“巨人”,有人曾经计算过一个成熟台风在一天内可下大约200亿吨降水,其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相当50万颗1945年广岛所投原子弹的能量。若把这些能量用来发电大约等于35万个新安江水电厂的发电量。台风危害可想而知。1893年8月,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溺毙近2000人;同年10月墨西哥湾沿岸又夺走近1800多人生命;1959年9月26日名叫“薇拉”的台风侵袭名古屋,七千吨级货轮上了马路,4464人死亡,二万多人失踪,三万多人受伤;在我国1992年8月2日,一个强台风侵袭广东汕头,造成六万人死亡;1956年“八·一”台风侵袭我省,死亡人数达4629人,伤15617人……。然而人类对台风的评价向来是公正的,既看到台风上述罪恶的一面,也看到为人类造福的一面。每当我国江南正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高温干旱威胁着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时,正是台风活动调节了这一时期水份供给,缓解了这些地区的旱情,确保了工农业生产丰收,同时带来习习凉风,为人们降温消暑。

  • 标签: 台风活动 风影响 绍兴 新安江水电厂 工农业生产 宁波地区
  • 简介: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德来(Hadley)中心海温数据、国家气候中心的观测站降水和客观分析海气通量(OAFlux)潜热感热通量资料,研究了1960-2010年春季黑潮区潜热输送对中国春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影响过程。本文以黑潮流经的中国东部海域及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该区域是黑潮的主体区域,在文中简称为东海黑潮区。对中国东海以及邻近海域海温与降水的分析表明,在夏季该区域可能以大气强迫海洋为主,而在春冬两季可能主要为海洋强迫大气为主,秋季则可能为不明显的海气相互作用。在春季西北太平洋区域中感热和潜热都对黑潮流经的区域有比较好的敏感性,黑潮流经区域感热和潜热的气候平均值分别约为30Wm^-2与120Wm^-2;春季的感热通量标准差大值区主要集中在日本以西区域,潜热通量标准差主要集中在中国东海区域与日本东南区域(即东海黑潮区域)。春季潜热EOF第一模态的主要变化就集中在东海黑潮流域。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当黑潮潜热指数为正时,华南地区春季降水偏多,长江以北地区偏少,反之亦然。在物理过程分析中,黑潮潜热指数大于0.8时,长江以南的中国大陆有比较强盛的异常北风,使得水汽无法输送到更北的地区,导致在华南地区水汽的积累,并且在海面出现有利于降水的垂直运动异常延伸到大陆上,使华南地区降水增多,而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由于水汽输送偏弱,导致水汽积累偏少,从而降水减少。当黑潮指数小于-0.8时,有较强盛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输送到北方地区,水汽在华北地区积累,导致长江以北出现降水正异常,而华南地区由于南风偏强,水汽输送加强,导致水汽无法在此区域积累,并且出现不利于降水的垂直运动异常,从而导致降水偏少。

  • 标签: 黑潮 潜热输送 中国春季降水 大气环流异常 水汽输送
  • 简介: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有两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进行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另一个任务是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供指导和服务。2009年,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在外场试验、数值模拟、室内实验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相关领域的业务服务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业务服务 中国气象局 科学研究 业务提供 外场试验
  • 简介:根据温州机场1990---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温州机场的台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包括台风影响的年、月分布特点,台风移动路径分布情况等,并简要分析了台风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可供气象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参考。

  • 标签: 台风 风暴潮 飞行 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