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选取一组气象要素为数据源,分别利用Excel2007和SPSS17.0进行径分析计算和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xcel2007径分析实现步骤较为复杂,SPSS17.0实现径分析简单快捷,且可直接得到最优回归方程和直接通径系数。两者在作统计分析前都要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分析结果要进行显著性检验,直至回归方程中各变量检验均为显著水平为止,最优的路径选择由决策系数决定。

  • 标签: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EXCEL2007 SPSS17.0
  • 简介:担任省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的主要字幕设备是由Y&STM软件开发室开发的“佳视YS-9000电视图文特技动画创作系统”的气象版字幕机。该系统硬件成本较高,后经省局新达公司改装成性能价格比较高的简化版配置地区局站。1系统的软、硬配置及其需求字幕机与一...

  • 标签: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字幕机 图像文件 软件系统 播出控制 分量信号
  • 简介:本文根据感温度的计算式,分析了格尔木地区夏季与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最高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初步得出感温度经验计算公式,从而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

  • 标签: 舒适度 体感温度 气象要素 格尔木地区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路径相似台风"派比"(2006)和"威马逊"(2014)的前部飑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和边界层辐合系统为台前飑线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持续强盛的东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低层暖、高层冷且具有较大垂直温差的特征为台前飑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而强的CAPE积累和释放有利于对流强度的加强。高空槽并入台风倒槽有利于延长飑线的生命史。台前飑线从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弱的区域移入较强的区域有利于其组织和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其组织和维持。台前飑线移动路径前方存在水汽辐合有利于其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其维持。

  • 标签: 台前飑线 垂直风切变 物理量 生命史
  • 简介:打字机的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李素玲(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掌握和了解四打字机的维护方法和常见故障的排除,对延长机器寿命,减少故障率、不影响正常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根据本人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四打字机的维护与常见故障的排除。1环境要...

  • 标签: 常见故障 打字机 打印头 软质塑料 器件及其结构 故障的排除
  • 简介: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均存在显著的波动,其中赤道太平洋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最显著。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对气候事件的响应并不一致,在ElNio年赤道太平洋冷舌的强度和总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以及输出生产力均会受到上升流减弱的影响而降低,LaNia年这些海气碳通量控制要素的分布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在南北太平洋副热带以及高纬度海区,ElNio和LaNia对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却并不一定相反,对输出生产力的影响甚至是一致的。以海表温度(SST)为例考察海气碳通量与物理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对DIC的影响是控制海气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副热带海区,由于垂直运动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生物生产力水平较低,SST的波动对海气碳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

  • 标签: 太平洋 海气碳通量 波动 海表温度 总溶解无机碳
  • 简介:1.黄瓜、西红柿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及地膜效应研究完成单位:天水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主要研究人员:、涂宏兰内容提要:本成果通过多个田间试验点观测,对露地黄瓜、西红柿的气候生态特征、热量指标、果实增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黄瓜地膜覆盖的气

  • 标签: 露地黄瓜 气象科研 农业气象试验站 主要研究人员 点观测 田间试验
  • 简介:利用北京325m气象塔47m高度上2006年全年连续观测获得的湍流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市近地层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量的典型日变化、月平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单波峰日变化特征,在15时(北京时间)左右达到最大,季节变化中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最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92~389W·m^-2和-75~376W·m^-2,其日变化也表现为单波峰特征。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受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源影响,入夜后虽然降为负值,但只略小于0。阴雨天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很小,降雨前后有明显区别。感热和潜热最大值分别在春季3月和夏季6月,最小值都在冬季1月;城市下垫面CO2量总表现为正值,即净排放,最大值为3.88mg·m^-2·s^-1,不稳定情况下最小值小于-2mg·m^-2·s^-1。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O2量的日变化特征在工作日与周末有明显区别;由于冬季采暖,CO2量明显大于夏季;在夜间,CO2量受进城车辆的影响也出现高值。

  • 标签: 城市近地层 湍流通量 CO2通量
  • 简介:为了满足社会精细化预报服务需求,提升陕西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开发设计了陕西现代气象一化格点预报平台。平台由格点预报基础数据环境,智能编辑系统、智能解析应用系统、预报效果评估系统、气象监测分析系统、综合总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及系统配置、系统帮助两个模块组成,为省市县三级业务单位开展精细化预报提供重要支撑。

  • 标签: 格点预报 一体化平台 简介
  • 简介:文章利用通辽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气温,计算了3个要素序列的算数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及样本标准差等基本统计量,分析了每个气温等级出现的频次和不同气温段的气温日较差出现日数、日最高气温〉30℃日数和日最低气温≤-20℃日数等。结果表明:(1)该地极端最高气温达39.4℃,极端最低气温为-33.9℃,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12日,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7日。(2)全年26.1~28.0℃的最高气温出现频次和16.1~18.0℃的日最低气温出现频次最高。(3)一年中,日最高气温在0℃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总日数的75%;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6%;日较差〉10℃的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69%。(4)1981—2015年平均气温比1951—1981年明显升高,表现为低温日数明显减少,而近10a不仅冬季低温日数减少而且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 标签: 通辽站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特征 变化
  • 简介:介绍了省市县一化短临预警业务系统的架构、流程设计、系统界面和关键技术,并且阐述了业务化效果。系统开发采用了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通过数据集成的预警判别技术、综合GIS层次化显示技术、多网页交互联动技术以及层次化多渠道提醒反馈跟踪技术。该系统实现了“平台一化、业务集约化、岗位多责化”等综合业务功能,供省、市、县3级部门应用,实现省级监测、短临预警产品对县市的直接指导,在短临监测预警业务上较好地做到集约化、扁平化。

  • 标签: 短临 扁平化 集约化 监测 预警
  • 简介:积极推行气象观测的地面高空一化改革,有利于对观测流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使气象观测的效率得到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5年1月,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各高空站实施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化工作。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本文对地面高空一化改革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结了一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有益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一体化 地面 高空 气象观测
  • 简介:基于NASA遥感系统提供的2003-2015年全球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时滞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冬季黑潮延伸区海温异常特征及其与热带海表温度的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延伸区的海温异常主要表现为两类结构特征,其一为上游区域发展型,包括海盆尺度一致性变化的季节模态和纬向反位相的收缩型结构;其二为纬向延展型,包括分叉东扩结构和通道东扩结构,且该两结构型在2010年前反位相,使得2006年前暖异常东扩路径基本控制在36°N以南,其后至2010年期间,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而2010年后结构型转为同位相,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分叉东扩结构表现为与热带海温变化紧密相关,进一步的时滞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不同地区对中纬度海温分叉东扩的影响存在差异,Ni?o3区海温异常超前延伸区分叉东扩模态约1-2个月,而Ni?o3.4区及Ni?o4区则与延伸区海温分叉东扩保持前后各约3个月的宽谱同期负相关,或可表明ElNi?o的东部型和中部型对中纬度延伸暖流分叉东扩存在超前和同期相关影响,且中部型影响更显著。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El Ni?o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 相关分析 海温异常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的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的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的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气候态的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的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的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的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和亲潮的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的经验模态分解结果的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的延伸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的强弱对延伸扰动海温的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区域的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的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的强度和流轴的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的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的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的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的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