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结合2001-2010年Aqua与Terra卫星MODIS积雪影像,分析了新援、青藏高原和东北-内蒙地区积雪的空间稳定性,井探讨了这三犬积雪区积雪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

  • 标签: 中国积雪 变化分析 时空变化
  • 简介:自1950年以来的观测证据表明,有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尺度上,人为影响可能已经导致极端日最低和最高温度升高;由于平均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可能已对沿海极端高水位事件的增加产生了影响;具有中等信度的是,人为影响已导致全球强降水增加;由于热带气旋历史记录的不确定性、缺乏对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关联的物理机制的完整认识及热带气旋自然变率的程度,将可检测到的热带气旋活动变化归因于人为影响仅具有低信度.将单一的极端事件变化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具有挑战性.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的信度取决于事件的类型、区域和季节、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基本物理过程的认知水平及模式对其模拟的可靠性.

  • 标签: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归因
  • 简介: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是受图家气候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本刊设有“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适应”、“温室气体排放”、“对策论坛”、“调查研究”和“简讯”等栏目,并定期姚柒一专题组稿、约稿,以专栏形式发表.综述类论文以约稿为主,一般不接受自由投稿.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 学术刊物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气候系统
  • 简介:一项新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上的海洋动植物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这是科学家们以前没有料到的。由于需要大量能量才能使如此巨大的水体升温,科学家们原以为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的速度比影响陆地的速度要慢。但是,苏格兰海洋科学研究所MichaelBurrows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过去50年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变化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海洋 MICHAEL 科学研究所 温度变化 科学家
  • 简介:5600万年前最早的马科动物出现的时候,他们的体型较小,约相当于小型髯狗。在接下来的13万年中,这些原始马科动物变得更小了,跟家猫一样大。研究人员发现,原始马科动物体型缩小的原因是气温上升。

  • 标签: 马科动物 体型 气候变化 研究人员 气温上升
  • 简介:利用关中东部地区高山站及临近两个地面站近50a气象资料、季风指数以及海温资料,对其云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东部云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低云量华山(高山站)、华县、西安(平原站)夜间变化趋势分别为-1.74%/10a、-1.56%/10a、-4.23%/10a,白天分别为-0.73%/10a、-1.94%/10a、-4.62%/10a;(2)夜间总云量高山站比平原站变化明显(-1%/10a),白天三站趋势基本一致(小于-0.6%/10a);(3)高山站和平原站四季低云量均减少,总云量除平原站夏季增加外,其他季节均减少。云量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局地气溶胶冷却作用,导致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使局地对流减弱,造成低云量减少。

  • 标签: 关中东部 云量 气溶胶
  • 简介:2012年,气候系统研究所以“东亚季风变异机理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为核心,围绕东亚季风变异机理和预测、海-陆-气相互作用对东亚气候影响、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过程及其影响、气候变化机理与预测理论4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在东亚季风长期变化机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 陆-气相互作用 变异机理 东亚季风 预测理论
  • 简介:利用1949—2009年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风雨资料以及登陆信息,研究影响热带气旋极端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登陆极端偏早或偏晚事件在1970和2000年代发生较少。热带气旋登陆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和最低气压)极端事件在2000年代发生频数最高。热带气旋降水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70年代频数最多,大风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80年代频数最多。日降水量和过程降水量的极值站数在1960年代最多,日最大风速极值站数在1980年代最多。

  • 标签: 热带气旋 极端事件 年代际变化 最大风速 登陆日期 最大降水
  • 简介:选取西藏东南部原始林区9个典型气象站资料,分析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9℃,其中冬季升温高达1.47℃,升温突变点出现在2001年;林区年降水量增加了185mm,其中春、秋季节分别增加83mm、55mm;藏东南林区气候趋于暖湿化;藏东南林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显著,且海拔越高越显著。

  • 标签: 西藏 林区 气温 降水
  • 简介:采用TM影像对太白山1988—2010年冬季积雪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白山积雪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山顶及山坡两侧,积雪面积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2010年积雪面积为90.84km^2,1988年积雪面积为95.98km^2,23a积雪面积减少了5.14km^2。深雪区面积急剧萎缩,浅雪区的面积增加。2000年深雪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2.5%,2010年深雪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6%。23a间太白山积雪面积在波动中减少,积雪厚度也在逐年降低。

  • 标签: 太白山 积雪 面积 积雪厚度
  • 简介:采用哈巴河县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资料.利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哈巴河县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以来,哈巴河县冬、夏、秋季平均气温及全年平均气温序列均表现为升温的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四季和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近48年来也呈上升趋势.并且四季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比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显著。经R/S分析表明,未来四季中夏、秋、冬季及年平均气温仍呈上升趋势且持续时间较长,而春季气温上升趋势不明显;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未来上升的趋势也将继续存在,且最低气温的持续性比最高气温的持续性长,夏、秋两季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相对其他两季较为明显,而夏、冬两季的最高气温的升温趋势相对其他两季较为明显。总之.近48年来哈巴河县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这种现象也仍将持续。

  • 标签: 气温 R/S分析 HURST指数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吉林省46个测站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气温趋势倾向和M-K检验方法,分析吉林省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采暖期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低于-20℃的日数明显减少。近50a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趋势倾向值为0.24℃/10a、0.42℃/10a;特别是近10a来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倾向值为0.84℃/10a、1.25℃/10a,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较为明显。吉林省采暖开始日呈推迟趋势,采暖结束日呈提前趋势,从而使采暖期日数缩短。根据突变分析,采暖期气温变化的突变年为1985年。吉林省采暖期长、采暖强度强的年份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采暖期短、采暖强度弱的年份多出现在80年代以后。采暖指数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采暖指数以正值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采暖指数以负值为主,90年代均为负值,但在近10a采暖指数波动幅度加大。由于采暖强度降低、采暖期日数缩短,合理利用气温条件开展采暖工作,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CO2、SO2和NO2,对减缓气候变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采暖期 气温 采暖指数 采暖强度 能源消耗
  • 简介:利用近十年青海省50个站点雷暴持续期等要活动参量,与三十年整编历史资料对应参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近十年雷电所造成的灾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其活动变化规律和灾情特点,为气候变暖情况下雷暴的变化气候特征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 标签: 雷暴 活动 灾情 分析
  • 简介: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影响十分显著,尤其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研究"、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西北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评价方法"和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甘肃干旱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减灾技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性,归纳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方面,初步提出了西北地区在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对策和技术方法,从而为西北地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标签: 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 粮食和食品安全 应对措施 科学依据
  • 简介:利用宁夏22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宁夏人体舒适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9a区域气候变暖对宁夏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总体是有利的,主要表现在舒适日数增加,冷不舒适日数减少。近49a中,2001—2009年是相对最舒适的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舒适日数开始增加,冷不舒适日数明显减少;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冷不舒适日数基本相同,冬季冷不舒适程度下降。宁夏冬季很冷日数呈下降趋势,冷日数呈上升趋势,冷不舒适程度下降。春季舒适日数增加,夏季和秋季的舒适度日数变化不明显。

  • 标签: 人体舒适度 气候变化 宁夏
  •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及承担碳减排任务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背景下,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等理念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和推崇。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碳排放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脱钩"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理论的理论内涵;评述了目前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重点分析了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碳排放强度和碳能源排放系数等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指标,以及DPSIR模型、生态足迹模型、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综合模型等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最后,提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 标签: 气候变化 低碳城市 测度指标 测度模型 综述.
  • 简介: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很多国家通过立法推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发展。其中,陆上碳捕获和封存的发展较为引人注目。陆上碳捕获和封存涉及CO2的捕获、运输、注入和封存4个流程,其中捕获和运输可以由各国现行的法律加以规范,而注入和封存则需要新的法律予以制约。根据国外陆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立法经验,以及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为了推动陆上碳捕获和封存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应当构建注重监管的公法体系和注重救济的私法体系。

  • 标签: 碳捕获和封存 监管性公法 救济性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