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棕背的实验繁育方法,测定棕背生长和繁殖数据,为开展棕背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丹峰林地的野生棕背引入实验,于大型硬壁式啮齿动物负压隔离器内进行人工饲育、繁殖,测定棕背生长和繁育数据,评价棕背实验繁育效果。结果棕背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实现人工饲育、繁殖。妊娠率54.55%,平均妊娠期为20.4d(18~22d);一个繁殖期内平均繁殖2.9次,最高繁殖次数为7次,远远超过自然条件下所统计到的繁殖次数(1~4次);平均窝产仔数(4.3±1.22)只,单窝最高产仔数为8只;幼仔离乳率94.8%,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结论实现了棕背的实验繁育,测定了棕背在实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育数据,为棕背实验动物化打下了基础。

  • 标签: 棕背 繁育 实验动物化
  • 简介:目的建立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强,存活时间长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讨采用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心动图(UCG)监测心梗后心电生理和左功能变化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经10%水合氯醛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于手术后4、8和12周行ECG检测和UCG检查,术后12周取出心脏行病理检查。结果采用本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72h内大鼠存活率为83.3%,术后12周以上大鼠存活率为73.3%。术后48、和12周ECG监测示心梗后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和QTc间期均较假手术组延长,同期行UCG监测示心梗后左舒张末期内径和左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增加,左射血分数值和左短轴缩短率值显著降低,12周后组织病理HE染色符合慢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结论本技术操作简单、创伤轻、成功率高,术后采用ECG和UCG可有效监测心梗后不同时期心电变化和左功能变化。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生理 左室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手术(duodenal-jejunalbypasssurgery,DJB)动物模型,观察术后GK大鼠胰岛素抵抗情况的变化,研究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理。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为空白对照组;雄性GK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DJB手术组。分别于手术后3、6和9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动物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钳夹实验结束后1周,检测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情况以及骨骼肌细胞膜GLUT4含量变化。结果术后3周和6周,DJB手术组动物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9周,DJB手术组动物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肝脏GcK表达量DJB手术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G6P以及PEPCK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DJB手术后3、6和9周,DJB手术组骨骼肌细胞膜GLUT4的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JB手术改善血糖的水平是通过改善体内肝脏组织的胰岛素抵抗,通过调节糖代谢酶的表达,进而提高肝脏葡萄糖摄取并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在实验周期内,DJB手术对于骨骼肌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未发现有明显改善,提示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与时间有一定关系。

  • 标签: 2型糖尿病 GK大鼠 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术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
  • 简介:目的分析四带无须鲃封闭群及近交群的遗传质量。方法筛选多态性丰富的四带无须鲃微卫星序列,通过构建两个多重PCR反应体系再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分型,开展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野生群、WT封闭群、BT封闭群及近交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5833、3.1667、3.0833和3.181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969、0.3748、0.4159和0.4241。群体遗传质量检测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和近交群由野生群、封闭群逐渐筛选获得的过程相符。结论筛选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四带无须鲃不同群体的遗传质量分析,为其遗传质量控制及监测提供方法基础。

  • 标签: 四带无须鲃 微卫星标记 遗传质量 多重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