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Qfix kVue治疗床移动滑轨在瘤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中的动态剂量扰动。方法移除EDGE直线加速器碳基绝缘滑轨,进行CT扫描并上传至治疗计划系统,重建床板和滑轨模型。依据均质模和非均质患者CT,分别制作6和10 MV光子IMRT计划(180°、200°、220°、160°、140°),处方剂量为3 Gy/次,共10次,采用AcruosXB计算剂量。分别制作无滑轨和双侧滑轨对称移动(4~19 cm,步长1 cm)的优化计划。在优化计划中添加、移除滑轨结构,创建验证计划。对比分析验证计划和优化计划的差异,包括靶区平均剂量(Dmean)、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和脊髓最大剂量(Dmax)。结果有无滑轨患者靶区HI均变差,其最大差值为2%。6 MV有滑轨时患者靶区Dmean减少(2.07±0.99)%,靶区CI值增加(4.91±3.12)%,脊髓Dmax减少(1.83±1.37)%。无滑轨时患者靶区Dmean增加(2.02±0.96)%,靶区CI减少(3.07±1.31)%,脊髓Dmax增加(2.03±1.44)%。移除和添加滑轨组间,靶区Dmean、CI和脊髓Dmax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5、361.32、13.05,P<0.05)。靶区Dmean和脊髓Dmax随滑轨位置变化呈倾斜的"W"减少。在滑轨<10 cm范围内,差值出现极大值。当滑轨向外侧移动时,差值逐渐减小为0,6 MV计划中靶区Dmean和脊髓Dmax变化值>10 MV。结论Qfix kVue治疗床滑轨位置变化对瘤IMRT计划扰动不可忽略,计划制作时应予以考虑,治疗时滑轨应与计划位置保持一致。

  • 标签: 放射治疗 滑轨 扰动
  • 简介:摘要目的实时监测并评估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中的在剂量变化。方法入组12例宫颈癌患者,使用PerFRACTION™监测其分次间在剂量。每分次治疗中均采集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图像,进行二维在剂量验证(γ、DD指数);记录运行日志(Log)文件并进行三维在剂量验证(γ指数);Pearson法分析患者在剂量治疗分次的相关性。结果EPID图像及其对应Log文件共计206组。所有患者三维在剂量验证γ1%/1mm治疗分次无关(P>0.05),其中94.66%分次γ1%/1mm的绝对差<1%。所有患者二维在剂量验证平均DD3%均与治疗分次呈负相关(P<0.05),其中9例患者分次间平均γ3%/3mm>89%,该9例患者有98.57%分次平均γ3%/3mm>93%。另外3例患者分次间平均γ3%/3mm范围为38%~100%,CBCT图像显示这3例患者膀胱体积明显减小(相对变化分别为82.08%、84.41%和73.59%),靶区明显缩退(相对变化分别为38.12%、59.79%和24.46%)。结论宫颈癌放疗中PerFRACTION™结合γ、DD指数可监测治疗分次间加速器机械到位、射野跳数传输的准确性及患者在剂量变化,可提高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的安全性及质量保证并为患者自适应放疗提供指导。

  • 标签: 在体剂量验证 γ指数 剂量差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表面引导放疗中摆位误差皮肤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对文献中头、胸、腹部皮肤弹性参数R7进行数据提取并分析其年龄相关性,另外选取重庆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共54例进行研究。首次治疗时常规摆位后进行OBI验证,利用Catalyst分别获取有无膜时体表影像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治疗均用Catalyst辅助摆位,并进行每周两次CBCT验证。记录3个方向上Catalyst摆位误差,Pearson法分析其年龄相关性。结果3个部位R7随年龄变化均呈负相关(P<0.01)。无膜时男性头颈部的Catalyst随机误差年龄在3个方向上均呈正相关(左右0.866、腹背0.645、头脚0.624,P<0.05),女性则较弱。头颈部系统误差年龄相关性在男性左右方向、女性腹背方向上呈正相关(P<0.05)。女性胸腹部摆位误差年龄相关性较弱。摆位误差皮肤弹性关联主要表现在男性头颈部,关联系数绝对值左右>头脚>腹背。结论在光学表面引导的头颈部放疗中,皮肤弹性或许可成为评估男性摆位误差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皮肤弹性 表面图像引导放疗 摆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