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西方汉学史和中国文学外译史上,阿瑟·魏理(ArthurWaley,1889-1966)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尽管他热爱中国历史与文化,著译等身,在英语世界中名闻遐迩,但终其一生却从未到过中国。他所了解的中国,主要是通过书面阅读,是存在于书本中的、历史上的中国,是充满想象和建构的古典中国。由于魏理的职业和声名,他与到访或居留英国的中国文化人有诸多交往。这些中国文化人都是当世精英,一时翘楚,对魏理来说,他们代表着活的中国,同时也是现实中国的符号。与他们的交往,使魏理与现实中国总算有了某种直接接触,对于增加魏理对中国文化的亲切体认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翻译中国诗歌小说,都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阿瑟·魏理 中国 文化人 交往 意义
  • 简介:陈鸿森先生是一位古典文献学家,他在中国经学以及清代学术史等领域之精深造诣,早已名闻海内外。他曾担任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馆长多年,交游甚广,又乐于助人,很多到台北访书的学者都深受其惠,其美名也久播于学界。遗憾的是,我与鸿森先生却缘悭一面,直到四年前到台北参加学术会议,才有幸识荆。

  • 标签: 遗文 阮元 古典文献学家 清代学术史 图书馆馆长 中国经学
  • 简介:《文选》卷五六“铭”类收録此体文章,计有五篇:汉代班孟坚《封燕然山铭》、汉代崔子玉《座右铭》、西晋张孟阳《剑阁铭》以及萧梁陆佐公(470--526)《石阙铭》、《新刻漏铭》。粗略看去,这五篇作品文体相同,

  • 标签: 萧梁 焦虑 正统 政权 《文选》 “铭”
  • 简介:寅恪先生这首诗作于1946年。上引诗题见于《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在《寅恪先生诗存》中,这首诗题为《南朝》。前者比较切实,突出诗的背景与本事;后者重在抒情咏叹,在身世感怀中隐喻对时局的忧念,比较微婉。就诗论诗,应该说,两种诗题都是可以的:第三句诗中的“青骨成神”,既是南朝的典故,也跟南京有密切的关系,都切题。

  • 标签: 诗题 本事 中隐 南朝 诗论 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