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第4个时期,特征是心电活动停止,循环呼吸迅速衰竭,往往预后不佳。如何有效预测心搏骤停是诊疗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心搏骤停中应用的研究不断突破,从最初根据一定数量的样本制定出仅包含基本生命体征指标的传统评分系统,发展到不断增减变换参考指标、增加样本量制定出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的改良评分系统。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评分系统的制定过程中引入了机器学习技术,突破了既往评分系统的局限性,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不同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相关研究和前沿进展,总结了研究成果、空白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我国分级诊疗政策,论述了心搏骤停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未来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方向。

  • 标签: 心搏骤停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研究现状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与术中旁路移植血管血流模式状态的关系,探讨FFR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8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42~77岁,平均(58±12)岁。术前评估左前降支动脉的FFR值,根据术前FFR值将患者分为重度缺血组(FFR<0.75)、临界组(0.75≤FFR<0.80)和轻度缺血组(FFR≥0.80)。术中使用瞬时流量测定仪评估胸廓内动脉至左前降支动脉的旁路移植血管血流状态。结果重度缺血组、临界组和轻度缺血组患者的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分别为(21.24±5.71)ml/min、(18.25±7.72)ml/min和(16.47±7.83)ml/min,搏动指数分别为2.58±0.96、3.14±1.19和3.53±1.34,舒张期充盈比例分别为0.63±0.10、0.55±0.11和0.53±0.11,出现收缩期逆流患者分别为2例(3.6%)、3例(18.8%)、3例(20.0%)。三组间的移植血管流量(P=0.027)、搏动指数(P=0.007)、舒张期充盈比例(P=0.001)和出现收缩期逆流患者比例(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旁路移植血管流量增加,搏动指数减少,舒张期充盈比例有所上升,收缩期逆流的患者比例有减少趋势。对于轻中度功能性冠状动脉狭窄(FFR≥0.75)的患者,近中期及血管闭塞机会可能增加;对于重度狭窄(FFR<0.75)患者而言,能获得较满意流量参数及可能的较好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瞬时流量测定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瓣膜置换同期行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结果,并分析轻度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升高患者与中-重度PASP升高患者的术后早期病死率与远期生存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79例成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机械瓣三尖瓣置换的临床资料,术前年龄(45.7±7.8)岁,根据术前PASP程度分为轻度PASP组(≤50 mmHg,38例,1 mmHg=0.133 kPa)和中-重度PASP组(>50 mmHg,41例)。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算患者总体远期生存率、免于血栓形成的概率、免于严重出血事件的概率及免于二次手术的概率,并对比轻度PASP与中-重度PASP升高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结果术后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为8.9%(7/79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及呼吸心跳骤停1例。尽管术后早期中-重度PASP组患者病死率(12.2%)高于轻度PASP组患者(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51.8±31.7)个月(3~115个月),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算患者术后10年生存率、免于血栓形成的概率、免于严重出血事件的概率及免于二次手术的概率分别为(67.2%±10.6)%、(85.7%±6.2)%、(83.4%±6.9)%、(93.7%±3.7)%。尽管轻度PASP患者远期生存率(78.0±10.6)%高于中-重度PASP患者(62.8±1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机械瓣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病死率仍然相对偏高,术后远期轻度PASP患者与中-重度PASP患者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反复发生的心衰是导致患者远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三尖瓣置换术 左心瓣膜置换 远期生存率
  • 简介:摘要男,68岁。于2020年10月9日以"心脏术后5年,间断胸闷1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诊断为:(1)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2)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3)肺动脉高压重度;(4)心功能保留心衰;(5)心功能Ⅳ级;(6)重症肌无力;(7)消化道出血;(8)气管狭窄;(9)脑梗塞;(10)肺叶切除术后;(11)心房颤动;(12)2型糖尿病。考虑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合并症多,于2020年10月21日全麻下行经心尖二尖瓣瓣中瓣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7天康复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左心室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实施二尖瓣置换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保留瓣膜下结构分为保留组45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全切组52例(术中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随访3和6个月的一般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功能定量指标;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心尖长轴整体纵向应变及左室短轴整体圆周应变参数,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1.8±11.3)和(43.3±10.6)岁,男性分别占58.0%(26例)和44.0%(2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留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57.8±4.5)和(78.6±6.7)min,均长于全切组[分别为(48.1±4.4)和(48.1±4.4)min](均P<0.05);保留组患者停机时左心房压为(8.4±1.8)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全切组的(11.3±2.5)mmHg(P<0.001);保留组与全切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Tei指数测定值、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应变率、二尖瓣环左室壁侧应变率均存在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均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LVEDD、LVEF分别为(44.7±4.0)mm和(45.5±4.2)mm,(56.5±4.9)%和(58.8±5.0)%,均大于全切组的(42.7±3.6)mm和(42.7±3.6)mm,(54.5±4.6)%和(56.3±4.8)%(均P<0.05);保留组术后3个月的LVESD为(32.6±3.2)mm,大于全切组的(31.2±3.4)mm(P<0.05);保留组患者术后3和6个月的Tei指数分别为1.0±0.2和0.8±0.2,均低于全切组的1.2±0.3和0.9±0.2(均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中保留瓣膜下结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功能,提高左心收缩能力。

  • 标签: 体外循环 二尖瓣置换术 保留瓣膜下结构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主动脉阻断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对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进行胸腹主动置换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监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并在术后采集脑脊液,检测脑脊液中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神经丝蛋白亚单位(NFL)和S100B蛋白表达水平。56例患者根据是否出现脊髓损伤分为损伤组和无损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生化指标(GFAP、NFL和S100B)的变化。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56例患者手术时间[(697.35±139.52) min],体外循环时间[(192.87±75.56) min],停循环时间[(17±4) min],术后监护病房停留时间[(9.51±3.85) d]。术后脑脊液压力[(12.89±4.25)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7例发生脊髓损伤,其中即刻性瘫2例,延迟性瘫5例,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2.5%。脊髓损伤组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85.71%(6/7)]明显高于无损伤者[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01,P>0.05)。脊髓无损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9.18±3.14) mmHg]与无损伤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13.25±4.29) 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12,P<0.05);脊髓无损伤组患者脑脊液GFAP、NFL和S100B水平[(0.41±0.15)、(4.36±0.59)、(1.23±0.18) ng/ml]明显低于脊髓无损伤组患者[(0.79±0.11)、(6.69±0.79)、(2.24±0.2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2.901、3.328,P<0.05)。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指标变化与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脊髓损伤密切相关。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脑脊液压力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IOM)对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脑脊髓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进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观察组术中联合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性指标、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脊髓神经功能。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脱机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低于对照组[(10.72±2.08) h比(13.58±2.12) h、(3.10±1.06) d比(5.48±1.24) d,t=2.037、2.517,P<0.05],观察组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1%(15/63)比55.56%(35/63),χ2=4.612,P<0.05],观察组术后的脑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98.41%(62/63)比90.48%(57/63),Z=8.231,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用于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脑脊髓损伤。

  • 标签: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脑脊髓损伤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