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适合于腭裂手术评价等相关治疗研究的先天性腭裂动物模型。方法选取10只新西兰母(40周龄,4.5~5.0 kg),与同品系雄交配后次日视为孕1 d。于孕13~16 d,对10只孕每日分别肌肉注射1次1.0 mg地塞米松。于孕31 d对所有孕行剖腹产手术得到初生仔,统计生产仔的存活率及腭裂发生率。将非腭裂仔与腭裂仔分别以阿拉伯数字编号,按随机数表法选取10只非腭裂仔为对照组,10只腭裂仔为实验组,均以标准化的管饲喂养方式进行喂养。每5 天对两组仔进行体重监测,并持续观察其生理行为状态。分别于1、2、4周龄时进行仔外形及口内上颌咬合面拍照观察。按上述编号随机选取两组4周龄仔各3只,进行口内上颌不同层面的局部解剖观察,并拍照对比分析。结果10只孕共产下73只幼仔,生产存活率为66%(48/73),存活仔中腭裂发生率为60%(29/48)。10只对照组与10只实验组仔均可正常存活至少1个月,两组仔的体质量增长稳定,对照组出生时及1月龄时体质量[分别为(52.8±6.6)和(359.8±30.4)g]与腭裂组[分别为(49.5±9.1)和(332.0±33.8)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生理外形方面也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腭裂类型主要表现为完全性腭裂,其裂隙形态及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特点。口内上颌局部解剖结果显示,两组仔的解剖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实验组仔腭黏膜形态的改变,软腭肌肉的末端分布变化以及上颌中线处骨性结构发育不良和缺失等。结论本研究以地塞米松诱导成功建立了适宜腭裂治疗研究的新西兰先天性腭裂模型

  • 标签: 地塞米松 先天性腭裂 模型,动物 新西兰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