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环芳烃(PAHs)暴露对高危乳头病毒(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课题组于2014年在山西省建立的自然队列人群中经病理学确诊的564名低度宫颈上皮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人口学特征、HPV感染相关因素等基线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中的1-羟基芘浓度以界定PAHs的暴露水平。于基线和24个月随访时应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分检测,并以此确定HR-HPV的转归情况(持续感染、阳转阴、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结果564名研究对象中共有483名完成了随访,随访率为85.6%(483/564),其中,持续感染率为52.4%(75/143)、同型持续感染率为35.1%(51/143)、阳转阴率为47.6%(68/143)、阴转阳率为19.7%(67/340)、持续阴性率为80.3%(273/340)。PAHs高暴露组HR-HPV持续感染率(aRR=3.22,95%CI:1.85~5.62)和阴转阳率(aRR=2.84,95%CI:1.64~4.94)均高于低暴露组,而HR-HPV持续阴性率则低于低暴露组(aRR=0.55,95%CI:0.43~0.70)。经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PAHs暴露对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影响呈上升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而对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的影响分别呈上升和下降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论PAHs高暴露可促进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控制PAHs的暴露对于阻止HR-HPV感染的发生和持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环芳烃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归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叶酸与宫颈上皮内变Ⅰ级(CIN1)转归的关系及其与高危乳头病毒(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方法基于2014年6—12月在山西省介休市和阳曲县建立的已婚妇女社区队列,选取经病理学诊断为CIN1的5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2个月后再次行病理学检查,根据CIN1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CIN1消退组、持续和进展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血清叶酸与CIN1转归的关系,采用相加模型分析血清叶酸与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结果564例患者中,479例再次行病理学检查,CIN1消退组331例,持续和进展组148例。CIN1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患者的血清叶酸分别为(18.890±8.360)和(15.640±5.55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7, P<0.001)。154例患者检出HPV感染,其中148例为HR-HPV感染,6例为低危乳头病毒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在年龄、被动吸烟、清洗阴部频率、性生活后清洗、换洗内裤频率、血清叶酸及HR-HPV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洗阴部频率(OR=0.422,95%CI为0.238~0.750)、换洗内裤频率(OR=0.574,95%CI为0.355~0.928)、血清叶酸(13.06~16.78 nmol/L:OR=4.806, 95%CI为2.355~9.810;≤13.05 nmol/L:OR=8.378,95%CI为4.024~17.445)、HR-HPV感染(OR=1.852,95%CI为1.170~2.933)是CIN1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血清叶酸低水平和HR-HPV感染对CIN1持续和进展的相对超额危险度=4.992(95%CI为0.189~9.796),归因危险度=0.552(95%CI为0.279~0.824),交互作用指数=2.632(95%CI为1.239~5.588),血清叶酸≤16.78 nmol/L且HR-HPV感染阳性的aOR=9.055(95%CI为4.878~16.807)。结论低血清叶酸水平可增加CIN1持续和进展的风险,且与HR-HPV感染存在协同作用。

  • 标签: 叶酸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转归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叶酸与宫颈上皮内变Ⅰ级(CIN1)转归的关系及其与高危乳头病毒(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方法基于2014年6—12月在山西省介休市和阳曲县建立的已婚妇女社区队列,选取经病理学诊断为CIN1的5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2个月后再次行病理学检查,根据CIN1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CIN1消退组、持续和进展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血清叶酸与CIN1转归的关系,采用相加模型分析血清叶酸与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结果564例患者中,479例再次行病理学检查,CIN1消退组331例,持续和进展组148例。CIN1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患者的血清叶酸分别为(18.890±8.360)和(15.640±5.55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7, P<0.001)。154例患者检出HPV感染,其中148例为HR-HPV感染,6例为低危乳头病毒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在年龄、被动吸烟、清洗阴部频率、性生活后清洗、换洗内裤频率、血清叶酸及HR-HPV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洗阴部频率(OR=0.422,95%CI为0.238~0.750)、换洗内裤频率(OR=0.574,95%CI为0.355~0.928)、血清叶酸(13.06~16.78 nmol/L:OR=4.806, 95%CI为2.355~9.810;≤13.05 nmol/L:OR=8.378,95%CI为4.024~17.445)、HR-HPV感染(OR=1.852,95%CI为1.170~2.933)是CIN1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血清叶酸低水平和HR-HPV感染对CIN1持续和进展的相对超额危险度=4.992(95%CI为0.189~9.796),归因危险度=0.552(95%CI为0.279~0.824),交互作用指数=2.632(95%CI为1.239~5.588),血清叶酸≤16.78 nmol/L且HR-HPV感染阳性的aOR=9.055(95%CI为4.878~16.807)。结论低血清叶酸水平可增加CIN1持续和进展的风险,且与HR-HPV感染存在协同作用。

  • 标签: 叶酸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转归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乳头病毒(HR-HPV)感染的转归特点及阴道微环境因子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从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社区队列中,选取HR-HPV感染、经病理学诊断为正常宫颈的421名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24个月的随访。在收集基线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试剂盒测定阴道微环境因子,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感染状况。根据基线和随访24个月后HR-HPV的感染状况,描述HR-HPV感染的转归特征,并探讨阴道微环境因子对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结果在390名完成24个月随访的HR-HPV感染女性中,HR-HPV持续感染率居前5位的型别依次为HPV16(24.1%)、HPV58(22.2%)、HPV53(21.7%)、HPV52(20.0%)和HPV39(11.8%)。阴道pH值(aOR=1.74,95%CI:1.08~2.80)、唾液酸苷酶(aOR=2.70,95%CI:1.52~4.83)和白细胞酯酶(aOR=3.41,95%CI:2.13~5.44)异常可增加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其中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异常均可增加同型和异型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结论HPV16容易发生持续感染,阴道pH值、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异常可增加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异常作用更为明显。

  • 标签: 阴道微环境因子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病毒(HPV)感染和阴道微环境紊乱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其交互效应。方法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中选取基线调查时确定的正常宫颈(NC)妇女623、低度宫颈病变(CIN Ⅰ)妇女303及高度宫颈病变(CIN Ⅱ/Ⅲ)妇女93为研究对象。以NC为对照组、CIN为病例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生殖情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宫颈病变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分,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联合检测试剂盒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H2O2,精密pH试纸检测阴道pH值,涂片法检测阴道清洁度。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结果HPV(CINⅠ:aOR=1.39,95%CI:1.01~1.90;CIN Ⅱ/Ⅲ:aOR=11.74,95%CI:6.96~19.80)、H2O2(CINⅠ:aOR=2.09,95%CI:1.47~2.98;CIN Ⅱ/Ⅲ:aOR=4.12,95%CI:2.01~8.43)、清洁度(CIN Ⅱ/Ⅲ:aOR=2.62,95%CI:1.65~4.14)和综合指标(CIN Ⅰ:aOR=1.67,95%CI:1.24~2.25;CIN Ⅱ/Ⅲ:aOR=4.24,95%CI:2.30~7.81)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患病风险,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趋势性χ2=81.33,P<0.001)感染率、阴道pH值(趋势性χ2=5.06,P=0.024)、H2O2(趋势性χ2=26.19,P<0.001)、清洁度(趋势性χ2=19.55,P<0.001)和综合指标(趋势性χ2=30.50,P<0.001)的异常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交互作用分析显示,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的综合指标在CIN Ⅱ/Ⅲ组中显示有正相加交互作用,而无论HPV感染与否,阴道微环境紊乱致CIN Ⅰ的OR值比较接近。结论HPV感染和阴道微环境紊乱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患病风险,尤其在CIN Ⅱ/Ⅲ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而在CIN Ⅰ发生中阴道微环境紊乱的作用不可忽视。

  • 标签: 宫颈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阴道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病毒(HPV)16早期基因E2和E6与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E2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课题组在山西省介休市建立的"自然人群宫颈病变队列",以2014年6—9月经病理学确诊的正常宫颈(NC)女性、低度宫颈上皮内变(CIN Ⅰ)、高度宫颈上皮内变(CIN Ⅱ/Ⅲ)以及同期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病例为研究对象。共纳入257名研究对象,NC、CINⅠ、CIN Ⅱ/Ⅲ、SCC组分别为67名(26.07%)、69例(26.85%)、68例(26.46%)、53例(20.62%)。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卫生习惯及宫颈病变相关信息,并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组织,检测HPV16的感染、hnRNP E2、HPV16 E2和E6的蛋白表达水平。根据NC组的hnRNP E2、HPV16 E2、E6蛋白表达量及E2/E6比值的M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低表达组/比值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16早期基因E2和E6、hnRNP E2与宫颈癌变的关联,并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GMDR)评价其交互作用。结果NC、CIN Ⅰ、CIN Ⅱ/Ⅲ、SCC组的年龄分别为(47.00±9.07)、(47.64±7.35)、(46.37±8.67)和(51.26±8.03)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PV16 E2低表达、E6高表达及E2/E6低比值可导致CIN Ⅱ/Ⅲ[OR(95%CI)值分别为11.11(1.63~75.56)、8.00(1.28~50.04)、9.75(1.22~77.72)]和SCC[OR(95%CI)值分别为14.22(2.11~95.88)、10.33(1.67~64.00)、12.38(1.56~97.91)]的患病风险增加;hnRNP E2低表达可导致CIN Ⅱ/Ⅲ、SCC风险增加[OR(95%CI)值为3.35(1.39~8.10)、5.53(1.54~19.88)]。GMDR模型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hnRNP E2低表达、HPV16 E2低表达、HPV16 E6高表达在CIN Ⅱ/Ⅲ和SCC组均存在交互作用(P值均<0.05)。结论HPV16早期基因的异常表达和hnRNP E2低表达均可能增加宫颈癌变的发病风险,且在宫颈癌变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 子宫肿瘤 核糖核蛋白类,核不均一 交互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HPV(HR-HPV)感染状态下阴道微环境因子联合检测对低度宫颈上皮内变(CINⅠ)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优检测组合模式。方法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社区队列中选取正常宫颈(NC)女性623和CINⅠ患者303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方法检测阴道微环境因子,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分检测。采用SAS 9.2及SPSS 23.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在经主成分分析获得阴道清洁度、pH值、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为阴道微环境主要代表性因子的基础上,对以上4种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原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项检测灵敏度以pH值最高(76.2%),特异度以唾液酸苷酶最高(90.9%),联合检测以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和pH值+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4种组合的ROC曲线下的面积较高,分别为0.714、0.719、0.713和0.709。进一步结合HR-HPV感染状况,通过逼近理想排序法对4种组合模式的诊断效果进行优化分析后显示,HR-HPV阳性组以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最佳(Ci=0.585),而HR-HPV阴性组则为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Ci=0.641)。结论阴道微环境因子的联合检测可用于CIN Ⅰ的辅助诊断,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联合检测对HR-HPV阳性女性CIN Ⅰ的诊断价值较大,而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对HR-HPV阴性的CIN Ⅰ诊断意义更大。

  • 标签: 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微环境因子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优化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叶酸与低度宫颈上皮内变(CIN 1)转归的关联。方法以课题组2014年建立的已婚女性队列中经病理学确诊的564例CIN 1女性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宫颈上皮内变相关因素,采用分子导流杂交法检测乳头病毒感染状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红细胞叶酸水平。随访24个月后经病理学判定CIN 1女性的转归结局,以逆转者为对照组,CIN 1持续和进展者分别为病例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红细胞叶酸与CIN 1转归的关系。结果453例女性完成随访,年龄为(49.72±6.84)岁,CIN 1发生逆转342例,持续58例,进展53例,其红细胞叶酸水平M(Q1,Q3)分别为399.01(307.10,538.97)ng/ml、316.98(184.74,428.49)ng/ml和247.14(170.54,348.97)ng/ml。随红细胞叶酸的降低,CIN 1持续和进展发生的风险均呈升高趋势(均P<0.001),而CIN 1逆转发生的风险呈降低的趋势(P<0.001)。结合高危乳头病毒(HR-HPV)感染状况分析,无论是否感染HR-HPV,红细胞叶酸低均能增加CIN 1进展的风险(HR-HPV感染者:OR=21.34,95%CI:3.98~114.54;HR-HPV未感染者:OR=11.15,95%CI:2.34~53.13)。结论无论HR-HPV感染与否,红细胞叶酸低均可增加CIN 1持续和进展的风险。

  • 标签: 红细胞叶酸 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 转归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膳食水溶性维生素对低度宫颈上皮内变(CINⅠ)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课题组于2014年建立的已婚女性队列中,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564名CINⅠ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一般基线资料的同时,应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分,采用食物频数问卷调查膳食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情况,确定暴露水平,进而对研究对象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结束时再次取活检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判定CINⅠ患者的逆转、持续和进展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结果膳食水溶性维生素低水平可促进CINⅠ患者的持续或进展,且CINⅠ不良转归的风险随维生素摄入水平的降低而升高,尤其是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生物素和维生素C(RR值分别为15.22、1.86、1.92、2.11、2.98、2.14和2.19)低水平对CINⅠ的持续/进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结合HR-HP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后显示,HR-HPV阳性时,叶酸、烟酸和生物素低水平可促进CINⅠ持续和进展。结论膳食水溶性维生素低水平是CINⅠ持续和进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对于HR-HPV阳性女性,叶酸、烟酸和生物素的作用更为明显。

  • 标签: 膳食水溶性维生素 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 转归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和分析乳头病毒16(HPV16)长控制区(LCR)甲基化与宫颈上皮内变2级及以上病变(CIN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等,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27日。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研究对象共1 4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PV16 LCR甲基化与CIN2+关系的合并效应OR值为1.56(95%CI:0.70~3.4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端、增强子区和启动子区甲基化与CIN2+均未显示相关性;4个E2结合位点(E2BS)中,E2BS1、E2BS3和E2BS4甲基化增加CIN2+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3.92(95%CI:1.92~7.99)、10.50(95%CI:3.67~30.04)和3.65(95%CI:1.58~8.41),由于文献篇数限制,未对E2BS2进行亚组分析;在不同地区人群来源中,中国人群CIN2+的发生风险与HPV16 LCR甲基化具有相关性,OR值为2.14(95%CI:1.31~3.50);对HPV16 LCR进行焦磷酸测序的人群CIN2+的发生风险与HPV16 LCR甲基化具有相关性,OR值为1.75(95%CI:1.03~2.98)。结论CIN2+的发生风险与HPV16 LCR E2BS的甲基化存在相关性。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DNA甲基化 宫颈上皮内瘤变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