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8~69岁,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Ⅱ型8例,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3例,复位可3例,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分,其中优17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26/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骨折线治疗后Pilon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后踝骨折间隙,能直视下复位和固定,解剖复位率高,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肩峰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例肩峰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2例;患者年龄范围18 ~ 60岁,平均年龄(34.67±15.5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摔伤2例,坠落伤3例,运动伤2例。肩峰骨折分型,OgawaⅠ型5例,OgawaⅡ型10例;肩锁关节脱位分型,TossyⅡ型7例,TossyⅢ型8例。治疗方案均为肩峰骨折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1年根据患者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肩关节Constant-Murely评分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0±9.83)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愈合不良、骨折脱位复位丢失、肩峰下撞击、钢板螺钉松动等情况。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 ~ 145°,平均(114.00±19.29)°;上举100°~180°,平均(136.67±27.10)°;后伸30° ~ 60°,平均(42.00±10.66)°;外旋30° ~ 45°,平均(38.00±6.76)°。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0 ~ 96分,平均(85.73±7.26)分,优5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0%。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肩峰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操作安全、简单、疗效确切,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锁骨钩 空心钉 肩峰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和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肱骨中上段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27例;年龄27~86岁;左侧24例,右侧38例。骨折均为新鲜骨折;按AO分型:A型16例,B型32例,C型1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髓内钉组29例(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和接骨板组33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周、1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内钉组与接骨板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髓内钉组患者术后随访12~29个月,接骨板组患者术后随访15~50个月。髓内钉组手术切口长度[(4.1±0.7) cm]、手术时间[(58.3±7.7) min]、术中出血量[(52.7±6.5) mL]及住院时间[(7.3±1.5) d]均显著少于接骨板组[(21.7±2.3) cm、(95.8±11.7) min、(237.4±14.9) mL、(12.3±1.7) d],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5.0±1.9)个月]长于接骨板组[(3.5±1.7)个月],术后1周、1个月髓内钉组VAS评分[(2.8±0.3)、(1.2±0.5)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3±0.4)、(1.6±0.5)分],术后1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63.5±7.4)分]显著高于接骨板组[(54.3±6.9)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接骨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后1周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1例患者出现术中远端再骨折;接骨板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4%(1/29) vs. 6.1% (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闭合复位髓内钉,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9±5.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接骨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7±6.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1±0.6)cm]、手术时间[(60.8±5.2)min]、术中出血量[(64.4±8.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0±1.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板组[(13.6±0.9)cm、(80.2±8.1)min、(151.0±15.2)ml、(11.0±1.5)周](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8±0.2)分、(1.1±0.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0±0.2)分、(1.5±0.1)分](P<0.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9±6.9)分、(79.1±6.8)分]均高于接骨板组[(50.1±8.5)分、(73.6±8.4)分](P<0.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1±5.3)分]与接骨板组[(86.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10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接骨板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P>0.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2±2.9)°、(139.6±2.3)°]与接骨板组[(139.6±3.2)°、(13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板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P<0.05)。结论与锁钉接骨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5例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0~81岁[(67.9±9.1)岁]。按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4例。均采用经三角肌的微创切口,应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记录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及外展肌力,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14.6±3.2)个月]。切口总长度6.4~8.8 cm[(7.1±1.2)cm];手术时间68~106 min[(84.0±5.6)min];术中出血量55~95 ml[(62.5±16.4)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展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 标签: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的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的36例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6例;左侧20例,右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5.6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14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根据患者术后1年的Constant-Murel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1.7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75.9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7 mL。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9~90分,平均84.1分。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160°,平均120.6°;上举90°~170°,平均128.1°;后伸20°~60°,平均38.8°;内旋20°~45°,平均30.5°;外旋30°~45°,平均35.6°。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且未发生腋神经损伤、深部感染、骨不连或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 三角肌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加克氏针埋头技术(Lost K-wire)治疗伴关节面塌陷的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0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采用锁定钢板加Lost K-wire技术治疗的18例伴关节面塌陷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2~62岁,平均(35±8)岁;运动伤6例,交通伤8例,摔伤3例,坠落伤1例。根据患者末次随访的肘关节活动范围和肘关节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8例患者均获至少6个月,平均(10±5)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无患者发生骨折复位丢失,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4 w,平均(17±4)w。末次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90°~150°,平均(118±22)°,前臂旋转活动范围150°~180°,平均(160±11)°。末次随访肘关节Broberg&Morrey评分75~100分,平均(93±6)分,优13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4.44%。结论锁定钢板加Lost K-wire技术治疗伴关节面塌陷的尺骨鹰嘴骨折能有效复位并维持塌陷关节面的平整及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疗效确切,是该类型骨折一种可靠的治疗选择。

  • 标签: 接骨板 骨针 骨折固定术,内 尺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