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马晟哲1985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2008年毕业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曾在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举办'MASHENGZHE——马晟哲个展';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1024——马晟哲个展';在北京作者画廊举办'PATH——马晟哲个人项目'。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殊的使用机器的方法。对于马晟哲来说,计算机根本不是运算的工具。他不断地面对它,让它超负荷地运转,让它承受大数据的挤压,直至它崩溃。他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崩溃。这个崩溃形成一种特殊的图像——或者说,崩

  • 标签:
  • 简介:画面中的这些铁盒中的人,面色枯槁,消瘦,矮小,目光无神,沉闷,毫无欲望和生机,人们在这些画面上看不到丝毫的欢乐和笑声。这些面目模糊的人,看上去是些呆滞的生命,他们垂着头,闭着眼睛,这里的人没有细致的表情,没有细致的面容。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令人难受的精神状态,看到了一个压抑的无名者。

  • 标签: 监狱 机器 精神状态 画面
  • 简介:“微时代”一词主要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高度碎片化为特征的新型语境,它的具名来自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积极把握与敏锐反应。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从理论上讲,新技术已经使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信息获取,并可以与其他地面空间里的个人进行信息置换。

  • 标签: 文化逻辑 文化精神 物质 身体 机器 信息获取
  • 简介:丢勒:《祈祷之手》,1508手就是脸。手在说话,在表述,在抒发内心,身体的内在秘密都是通过手来传达——人们传达内心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光的传达,声音的传达,脸的传达,但是,这里变成了一双手的传达。这双手微微合拢,它们并没有触碰到任何外物,它们稍稍倾斜地指向上方,指向一个虚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指向无限而隐秘的上帝,这是一双祈祷的手。

  • 标签: 《祈祷之手》 绘画 指向 内心 秘密 外物
  • 简介: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如何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罗兰·巴特在1980年代进入中国后,和当时中国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勾连,尤其是对新的文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的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最核心的思想,本文认为,罗兰·巴特的写作一直徘徊在语言、身体和快感之间,他将语言看作是身体的快感方式。正是在语言中,在写作中,他获得了巨大的快感。

  • 标签: 罗兰·巴特 中国 语言 身体 快感
  • 简介:本文讨论"八五新潮"中三位重要的艺术家谷文达、吴山专和徐冰对汉字的运用。这也是"八五新潮"中最有影响的潮流之一。谷文达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和书写错误。他将汉字书写看做是一种文化惯例,而他发明出来的书写错误就是对各种文化惯例所进行的批判和质疑。吴山专则将那个年代墙上的书写标语用大字报的形式进行装裱,从而将文字变成了一种具有波普特色的拼贴画。在此,大字报和墙上的文字编织在一起并各自改变了对方,它变成了一个新的创造品,一个特殊的专有之物:是装置、是绘画、是书法、是文本——是这所有的混乱综合。而徐冰则发明了各种伪汉字,并以一种巨大的耐心和严谨将它们制作成一本无法阅读的"书",这是一种全新的关于"书"的写作,它一方面瓦解了汉字的神话,另一方面瓦解了书的神话。而在这瓦解的同时,艺术家却认真地建构起自己的生活。

  • 标签: 谷文达 书写错误 神话学 拼贴 波普艺术 一本
  • 简介:1.身体的权力技术身体,从19世纪以来,就成为国家投资的对象。身体被现代国家纳入到政治的轨道内。现代国家从功能的角度积极地强化身体、训练身体、投资身体和管理身体。强化身体是

  • 标签: 身体 民族国家 外在性 健康 空间 国家理性
  • 简介:尼采的格言不仅仅期待着我们用眼睛去阅读,而且还十分迫切地渴望着我们用耳朵去倾听。在尼采的文字面前,我们不仅应该调动理性、意识和知识,还应该打开我们的感官,应该让身体的各个部件准备就绪,随时承受尼采的高量分贝的撞击。尼采的写作,是前所未有的高声写作,是演说、喝斥、大笑;是激情、能力、节奏和措辞等多

  • 标签: 尼采身体
  • 简介:本文探讨了全球化、空间与战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全球化意味着空间障碍的不断被克服,而战争是克服空间障碍的主要形式。

  • 标签: 全球化 空间 战争
  • 简介:一句话概说"权力"(Pouvoir)是当代法国左派思想家福柯的关键词之一,它与另一个关键词"知识"(Savoir)一起构成福柯所谓的"知识一权力微观物理学"基础,由此形成了西方文论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权力/话语"分析方法,它也是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与主体研究的重要工具.

  • 标签: “权力” 法国 左派思想家 福柯 意识形态 权力观念
  • 简介:尚扬在《吴门楚语》中放弃了自己先前的绘画惯例:画框,画布,颜料,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画面形象。这次,他运用了新的物质材料进行创作。这些创作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是制作:有些是通过火的方式烧制而成,有些是通过粘贴的方式拼装而成,有些是通过铸造的方式改造而成。尚扬运用了许多新的材料、新的物质作为作品的构成要素。尽管这些作品的最终形式看上去还是以绘画的面貌出现(这些作品是以平面画框的形式

  • 标签: 尚扬 楚语 物质材料 画面形象 画框 现代性
  • 简介:<正>毫无疑问,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在中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一批批评家簇拥在解构主义这面大旗之下,雅克·德里达和罗兰·巴特成为批评家的热门话题,“边缘”、“解构”、“延异”、“逻各斯中心”、“差异”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界的时尚语码,文学批评家——更多是年轻人——对解构主义显示出空前的热情。显然,关于解构主义的这种热闹不能用“一时冲动”进行解释,那么,中国批评家对解构主义的青睐是否有一种尚未公开的背后密码?解构思想在中国大陆是否有一种本土语境?对解构思想和中国批评家的解构操作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洞见”和解开这个隐秘的密码。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解构主义 批评操作 人文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