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坏死性凋亡为切入点,探讨纤维化抵抗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D-GalN/LPS)诱导致死性损伤的新机制。方法建立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纤维化小鼠模型,于纤维化6周时以致死剂量的D-GalN/LPS进行攻击,以同样处理的正常小鼠作为对照。即实验共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急性损伤(D-GalN/LPS)组、纤维化(Fib)组、纤维化+急性攻击(Fib+D-GalN/LPS)组。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法分析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关键信号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MLKL)和/或P-MLKL在各组中的表达。给予正常小鼠以靶向necroptosis关键信号分子的抑制剂,再给予急性攻击,根据转氨酶水平及组织学的变化来评估抑制necroptosis对D-GalN/LPS触发急性损害的影响。建立纤维化自发消融模型,再给予急性攻击,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和比较各组小鼠组织中necroptosis关键信号分子的表达。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D-GalN/LPS攻击触发了RIPK1、RIPK3、MLKL和/或P-MLKL的明显上调。抑制necroptosis信号的关键分子可明显减轻D-GalN/LPS诱导的损害,表现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的显著降低以及组织学的明显改善。纤维化肝脏中necroptosis信号分子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纤维化对D-GalN/LPS触发necroptosis的抑制随着纤维消融而逐渐削弱。结论纤维化可能通过抑制D-GalN/LPS触发的necroptosis而保护小鼠抵抗急性致死性损伤的攻击。

  • 标签: 肝纤维化 损伤抵抗 坏死性凋亡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衰竭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甚高,在衰竭发生前期进行早期预警,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衰竭前期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关于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相关衰竭人群中进行,现就目前衰竭前期早期诊断、预警及治疗展开讨论。

  • 标签: 肝衰竭 早期诊断 早期预警
  • 简介:摘要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铜从胆汁排泄障碍,进而在肝脏和脑等部位病理性沉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妊娠期WD的治疗和管理仍未达成明确共识。现对妊娠期WD的临床管理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妊娠 诊断 管理
  • 简介:摘要为帮助肝病相关临床医师在豆状核变性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发表了《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该文介绍了该版指南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和监测等方面的十大亮点,其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解读
  • 简介:摘要2022年1月美国胃肠病学会首次发布了慢加急性衰竭临床指南,该指南综合了最新的慢加急性衰竭相关研究,总结了目前3个慢加急性衰竭定义的特点,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具有临床实践价值的推荐意见及核心观点,对指导慢加急性衰竭临床诊疗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总结了指南的亮点,并提出争议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指南 解读 美国胃肠病学会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衰竭逐渐成为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指南指出了慢加急性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代表了美国胃肠病学会的官方临床建议。使用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对指南提到的的科学证据进行了评估。对于不适合GRADE分级,但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证据,由专家共识制定核心观点。该指南由Bajaj Jasmohan等撰写,2022年1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指南 翻译 美国胃肠病学会
  • 作者: 邬天舟 梁茜 李佳琪 李坦 杨玲玲 李江 辛娇娇 江静 石东燕 任可可 郝绍瑞 金林峰 叶萍 黄建荣 徐小微 高志良 段钟平 韩涛 王宇明 王宝菊 甘建和 冯婷婷 潘晨 陈永平 黄燕 谢青 蔺淑梅 陈新 辛绍杰 李兰娟 李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杭州 310003,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杭州 310003;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广州 5100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 100069,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病科 300170,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重庆 400038,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武汉 43002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2150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感染科,福州 350005,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325000,中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湘雅一院感染科,长沙 4100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200025,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710061,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58;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衰竭(HBV-ACLF)前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相应的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利用HBV-ACLF中国诊断标准研究(COSSH-ACLF)队列,回顾性分析725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障碍(HBV-ACHD)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90 d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并利用内部500例和外部390例HBV-ACHD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在725例HBV-ACHD患者中,男性为主(76.8%),96.8%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并发症以腹水(66.5%)多见,器官衰竭以凝血功能衰竭(4.1%)为主,90 d病死率为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碱性磷酸酶(ALP)是HBV-ACHD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评分模型COSSH-ACHDs = 0.75×ln(WBC)+ 0.57×ln(TBil)- 0.94×ln(ALP)+10,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TP及CLIF-C ADs(P < 0.05),500例内部随机选择组和390例外部验证组均验证了类似结果。结论HBV-ACHD患者是一组以肝硬化失代偿为主、合并少量器官衰竭的人群,其90 d病死率为9.2%,COSSH-ACHDs具有更高的预测HBV-ACHD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 预后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衰竭(ACLF)的疾病进程特点,探索新型判断慢加急性衰竭预后的分型标准,为制定更为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两所三甲医院确诊ACLF患者38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检查信息、诊疗经过等信息,收集自诊断ACLF起第1、3、7、14、21、28 d和第12周或好转出院前、肝移植或病死前24 h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趋势,将其在4周内以及12周内的变化情况分为:升高至> 40%,升高但仍≤ 40%,进行性下降或持续不升;而总胆红素(TBil)变化趋势分为:下降程度≥50%,下降程度< 50%,进行性升高或者持续不降;筛选符合动态分型要求的患者,综合每个患者在第4、12周PTA、TBil变化趋势以及其预后情况,制定转归动态分型,采用χ2检验分析各分型ACLF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经过筛选,共262例患者入组,在病程第4周,有45%的患者PTA升高至> 40%,40.8%的患者TBil下降50%,病程进展至12周时,累计有65.3%患者PTA升高至> 40%,63.4%患者TBil下降50%;结合患者在第4、12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分成5种类型:A型:快速进展型60例(22.9%);B型:快速恢复型82例(31.3%);C型:缓慢进展型48例(18.3%);D型:缓慢恢复型43例(16.4%);E型:缓慢持续型29例(11.1%)。快速进展型患者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性脑病、急性肾损伤的比例分别为16.7%、33.3%、33.3%;而上述并发症在快速恢复型中仅占3.7%、7.3%、12.2%,χ2值分别为14.411、20.060、12.140,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率在病死或肝移植患者(即快速进展型与缓慢进展型患者)中分别为21.7%、10.4%,在快速恢复型、缓慢恢复型和缓慢持续型患者中分别为1.2%、14%、6.9%,快速进展型与快速恢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925,P < 0.05。结论ACLF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快速进展型、快速恢复型、缓慢进展型、缓慢恢复型、缓慢持续型,肝病基础、伴有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性脑病、急性肾损伤均可影响ACLF病情发展。

  • 标签: 肝衰竭,慢加急性 临床特点 转归动态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加急性衰竭(ACLF)与失代偿性肝硬化(DC)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ACLF和DC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结果、诊疗经过等信息。比较ACLF合并AKI与DC合并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对9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比较ACLF-AKI和DC-AK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ACLF-AK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DC-AKI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低于DC-AK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LF-AKI患者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DC-AKI组(96.9%对比39.5%)(P < 0.05);在诊断AKI时,ACLF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47 μmol/L(IQR:122~189),而DC组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23.5 μmol/L(IQR:103.8~1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照肝硬化HRS-AKI诊断标准,在ACLF-AKI患者中44例(68.8%)符合HRS-AKI诊断,显著高于DC-AKI患者中HRS-AKI的比例[18例(47.4%)](P < 0.05)。DC-AKI患者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4例(10.5%)、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8例(21.1%),而在ACLF-AKI患者中,22例患者(34.4%)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35例(54.7%)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显著高于DC-AKI患者,χ2值分别为7.140、11.062;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DC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性脑病、消化道出血、TBil;而影响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KI、PTA、TBil。结论与DC-AKI患者相比,ACLF-AKI患者中感染比例更高,诊断AKI时的血肌酐水平更高,病情进展更快,造成的死亡风险更大。

  • 标签: 肝衰竭 慢加急性 失代偿性肝硬化 急性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