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直升机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空军某部服役的健康官兵88人,随机分为飞行组与对照组。飞行组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对照组为直升机在着陆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分析对比2组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2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2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在颅底部分层面存在运动伪影,其中飞行组88.89%的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而对照组26.58%的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2组的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6,P=0.001)。飞行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2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飞行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直升机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6排移动CT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轴位平扫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96例健康志愿者,分为航行组和停泊组。航行组58例,在医院船正常航行状态下进行头部轴位平扫;停泊组38例,在医院船航行结束返回码头停泊状态进行头部轴位平扫成像。比较2组头部轴向扫描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结果16排移动CT与医院船上大功率仪器之间相互无电磁干扰,影像信息传输系统性能稳定。在医院船航行和停泊状态下骨窗位成像质量稳定,显示颅骨、眼眶、鼻蝶窦等骨性结构良好;头窗位成像质量良好,显示眼球及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沟回等软组织结构清晰。2组受检者在颅底扫描时,一部分层面发生线条状运动伪影,航行组发生运动伪影的比率(15.52%)高于停泊组(5.26%),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对临床诊断无明显影响。结论16排移动CT装配在医院船上进行头部平扫,成像质量优良、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移动CT与医院船之间无电磁干扰,无线信息传输稳定性好。

  • 标签: 16排移动CT 头部扫描成像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电磁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精神影像用于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拟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MR精神影像检查,且基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做出临床诊断的14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前期研究基础,分别构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这4类精神疾病基于灰质体积的结构影像诊断模型。对于临床怀疑精神疾病的120例患者,对比影像结果及影像诊断模型中涉及的灰质体积改变脑区,计算相似度,选取相似度最高且大于50%的对应疾病作为患者的影像诊断,若无相似度大于50%的对应疾病,则认为其未见典型精神障碍脑改变模式;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评价MR精神影像用于这4类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对于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24例患者,分别统计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结果MR精神影像用于初筛这4类精神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86.6%(84/97)、69.6%(16/23)、0.56、83.3%(100/120);用于检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77.8%(28/36)、69.0%(58/84)、0.47、71.7%(86/120),58.8%(10/17)、91.3%(94/103)、0.50、86.7%(104/120),42.1%(8/19)、96.0%(97/101)、0.38、87.5%(105/120)和24.0%(6/25)、100%(95/95)、0.24、84.2%(101/120)。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患者中,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14/24)、91.7%(22/24)。结论MR精神影像实现了精神疾病脑灰质结构改变的可视化和可量化,尽管尚不能作为单独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但在提高精神、认知疾病诊断的时效性及客观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精神疾病 痴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国产16排和进口8排移动CT的临床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和廊坊爱德堡医院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469例患者(1604例次),以及自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应用进口8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5 510例患者(24 994例次)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水平位平扫、轴向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CTA)及螺旋扫描三维成像等检查,对比分析2种CT成像质量、运行功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稳定性。结果(1)成像质量: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沟及脑回等低密度组织;2种CT对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成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运行功耗:国产16排移动CT每小时人均运行功耗为(0.286±0.018) kW·h,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0.485±0.028) kW·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辐射风险:①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CTDIvol为(36.270±0.281)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82.520±0.441)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国产16排移动CT轴向增强扫描的CTDIvol为(36.270±0.335)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70.728±0.424)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国产16排移动CT的CTA成像CTDIvol为(20.600±0.087)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29.300±0.335)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成像稳定性:国产16排移动CT较进口8排移动CT负荷小、重心低、稳定性更好。结论在头部扫描应用方面,2种CT的成像质量均完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但国产16排移动CT的功耗和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成像稳定性明显优于进口8排移动CT

  • 标签: 移动CT 运行功耗 剂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中正常前列腺标准化摄取值(SUV)、CT值、PET/CT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的前列腺左右径(简称最大横径)和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非前列腺癌男性患者181例,年龄19~94(60.6±14.5)岁。将患者按年龄段分为4组:19~39岁16例、40~59岁57例、60~79岁94例、80~99岁14例。采用勾画感兴趣区(ROI)的方法测量各组患者前列腺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平均CT值(CTmean),并在前列腺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前列腺最大横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散点图和线性回归趋势线分析前列腺最大横径、SUVmax、SUVmean、CTmean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各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均值进行多重比较。结果181例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为3.4~6.5(4.66±0.59) cm,SUVmax为1.0~4.2(2.44±0.49),SUVmean为0.7~3.4(1.97±0.44),CTmean为25~46(34.48±3.72) HU。前列腺最大横径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465,P<0.001);前列腺SUVmax、SUVmean与患者年龄、前列腺最大横径无相关性(r=0.047、0.071、0.040、0.035,均P>0.05);前列腺CTmean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两者呈极弱相关性或无相关(r=0.126,P=0.091)。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分别为(4.04±0.27)、(4.52±0.53)、(4.77±0.54)、(5.24±0.65)cm;SUVmax分别为(2.48±0.65)、(2.38±0.50)、(2.46±0.47)和(2.48±0.42);SUVmean分别为(2.03±0.51)、(1.90± 0.44)、(2.00±0.42)和(2.05±0.41);CTmean分别为(33.25±3.59)、(34.19±3.76)、(34.76±3.80)、(35.29±2.97) HU。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前列腺最大横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78,P<0.001),而SUVmax、SUVmean和CTmean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最大横径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患者年龄不会显著影响前列腺的糖代谢和CT密度。

  • 标签: 前列腺 年龄组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标准化摄取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能量CT碘定量参数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灌注及肝功能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28例作为肝硬化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比较两组肝脏灌注参数[门静脉血流碘含量(PVIC)、肝动脉供血比重碘分数(AIF)、门静脉期肝实质碘浓度(Ip)、动脉期肝实质碘浓度(Ia)]、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参数峰值(PV)、正性增强积分(PEI)、信号增强率(SER)]和肝硬化组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肝脏灌注参数、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Child-Pugh分级和肝脏灌注参数、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PVIC、Ip低于健康对照组,AIF、Ia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PV、PEI、SER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中,Child-Pugh C级患者PVIC、Ip低于A、B级患者,AIF、Ia高于A、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级患者PV、PEI、SER低于A、B级患者(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与PVIC(r=-0.516)、Ip(r=-0.534)、PV(r=-0.671)、PEI(r=-0.582)、SER(r=-0.635)呈负相关(P<0.05),与AIF(r=0.725)、Ia(r=0.649)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肝脏灌注参数会出现异常表达,并与Child-Pugh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双能量CT碘定量参数可为临床评估肝功能储备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双能量CT碘定量参数 肝脏血流灌注 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