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LE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病,其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物中富集有低密度粒细胞(LDGs)。LDGs是一种特殊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其表型与功能都与中性粒细胞存在差异,但二者均可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并发生自身死亡,即NETosis。LDGs和异常的NETosis通过增加Ⅰ型IFN合成、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炎性细胞因子等导致SLE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靶向LDGs与NETosis的药物有望为SLE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前景。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低密度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型特征及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衡与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资料完整的初发IgG4-RD患者31例,留取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IgG4-R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中T、B、NK细胞以及Th17、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等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IgG4-RD患者血清IL-2、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Th17/调节性T细胞比值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IgG4-RD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较健康对照升高[45.00%(33.97%,51.48%)比39.36%(33.78%,43.30%),Z=-2.142,P<0.05]。② IgG4-RD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和绝对计数均较健康人升高[1.13%(0.70%,1.55%)比0.77%(0.43%,1.07%),Z=-2.229,P<0.05;7.90(5.20,12.23)个/μl比5.60(3.12,8.47)个/μl,Z=-2.568,P<0.0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降低[3.37%(2.82%,5.65%)比4.96%(4.18%,6.34%),Z=-2.986,P<0.01],而绝对计数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 IgG4-RD患者Th17/调节性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0.29(0.16,0.46)比0.15(0.08,0.23),Z=-3.119,P<0.01],且与IgG4-RD反应指数评分呈正相关(r=0.491,P<0.01)。④ IgG4-RD组患者的IL-6[13.72(9.29,26.06)pg/ml比2.23(1.94,3.10)pg/ml,Z=-4.815,P<0.01]、IL-10[5.46(4.28,15.38)pg/ml比1.81(1.59,2.02)pg/ml,Z=-5.298,P<0.01]、TNF-α[4.25(1.47,7.26)pg/ml比1.15(1.05,1.45)pg/ml,Z=-3.146,P<0.01]、IFN-γ[3.89(1.76,6.61)pg/ml比1.41(1.24,1.65)pg/ml,Z=-3.172,P<0.0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Th17/调节性T细胞比值与IL-2呈负相关(r=-0.554,P<0.05)。结论IgG4-RD患者存在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衡,且其与病情活动相关,表明Th17/调节性T细胞失衡可能是IgG4-RD的重要发病机制;IL-2在调节Th17/调节性T细胞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未来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 标签: 淋巴细胞亚群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T淋巴细胞,调节性 IgG4相关性疾病
  • 简介:摘要RA是一种以侵蚀关节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为滑膜炎。其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的平衡失调或异常分布在RA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随着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已证实RA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而肠道菌群反过来对RA的疾病进展尤为重要。其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对Tfh/Tfr细胞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RA的相互影响,以及肠道菌群的改变对Tfh/Tfr细胞平衡的影响及机制,将为RA的治疗探寻新靶点。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肠道菌群 滤泡辅助性T细胞 滤泡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RA患者外周血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in1)活性的表达和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的数值及相关性,并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其的作用和影响。方法①对比RA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3组间Pin1表达、及Th17、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②分析RA初治组患者Pin1表达与其一般资料、活动性指标(如ESR、CRP及DAS28评分),以及Th17、调节性T细胞及部分细胞因子的相关性,采用皮尔逊、Spearman相关检验;③分析RA患者加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10 mg,每周2次)与羟氯喹等传统免疫抑制剂分别治疗3个月后的外周血Pin1表达及Th17/调节性T细胞的差异,2组间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 RA初治组的外周血Pin1活性[13.62(9.16,19.42)]高于健康对照组[8.97(7.62,11.45)](Z=42.82,P<0.05),且Th17[18.28(12.76,24.08)]高于健康对照组[6.04(4.96,7.73),Z=48.83,P<0.05],而调节性T细胞[11.06(5.31,21.87)低于健康对照组[40.41(24.33,48.52),Z=42.21,P<0.05];② RA初治组外周血Pin1活性与CRP、受累关节的个数、DAS28评分、IL-6及TNF-α呈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396,P<0.05;r=0.683,P<0.05;r=0.466,P<0.05;r=0.315,P<0.05;r=0.416,P<0.05),而与调节性T细胞值呈负相关(r=-0.502,P<0.05);③与RA初治组比较,RA用药组Pin1活性[6.94(5.96,8.77)]和Th17[7.38(3.85,11.21)]均有所下降,而调节性T细胞[40.41(17.77,33.47),Z=42.82,P<0.05]较前上升;④与传统药物组相比,维甲酸组的调节性T细胞[28.9(21.73,37.36)]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83,P<0.05),Pin1活性[6.23(5.58,8.75)]有明显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2,P=0.104)。结论RA患者外周血Pin1过表达,Th17增高而调节性T细胞降低,加用ATRA联合其他传统药物治疗可以降低Pin1活性,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有效改善RA患者疾病活动。

  • 标签: 关节炎, 类风湿 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 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 全反式维甲酸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一群新型的固有免疫细胞,在维持免疫稳态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是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目前ILCs分为5个亚群,即NK细胞、ILC1、ILC2、ILC3和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ymphoid tissue-inducer cell,LTi细胞),其不同亚群在RA等自身免疫病中炎症与肠道免疫稳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近发现ILCs亚群调控RA中Th17调节性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滤泡调节性T细胞(Tfh/Tfr)免疫稳态和炎症。阻断ILC1s和ILC3s炎症功能,诱导抗炎的ILC2s是RA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就ILCs生物学特性及在RA中免疫稳态调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探索重建免疫稳态的新治疗策略。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关节炎,类风湿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RA患者粪便中菌群种类及分布情况,揭示肠道菌群变化与RA发病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111例RA患者粪便标本中的16S rDNA V3区进行分析,与100名健康成人粪便标本中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统计数据进行比较,使用mothur软件分析Alpha多样性,采用Mann-Whitney检验筛选差异菌群,同时分析肠道菌群和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2组研究对象性别( χ2=0.005,P=0.947)、年龄(t=0.728,P=0.4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A组样品显示物种丰富度的Chao1指数(Z=-2.188,P=0.029)和ACE指数(Z=-2.078,P=0.038)以及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Z=-2.064,P=0.039)和Simpsion指数(Z=-2.064,P=0.039)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在属的水平上,RA组中Bifidobacterium(Z=-2.388,P=0.017)、Lactobacillus(Z=-2.543,P=0.01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Z=-3.842,P<0.01)、Blautia(Z=-2.064,P=0.039)、Clostridium Ⅺ(Z=-2.682,P<0.01)、Turicibacter(Z=-2.437,P=0.015)、Phascolarctobacterium (Z=-3.524,P<0.01)、Megasphaera (Z=-2.870,P<0.01)、Veillonella (Z=-2.472,P=0.013)、Citrobacter (Z=-3.263,P<0.01)和Escherichia/Shigella (Z=-4.265,P<0.01)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Butyricimonas (Z=-3.071,P<0.01)、Odorbacter (Z=-2.257,P=0.024)、Blautia(Z=-2.064,P=0.039)、Clostridium ⅩⅣb (Z=-2.901,P<0.01)、Lachnospiracea incertae sedis(Z=-2.159,P=0.031)、Acetivibrio(Z=-2.995,P<0.01)、Butyricicoccus (Z=-2.162,P=0.031)和Gemmiger(Z=-2.949,P<0.01)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有所减少。LEfSe分析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Lachnospiraceae在2组间差异最为显著(LDA值>±4)。同时,高水平IL-17和高水平TNF-α患者比低水平患者的Prevotella相对丰度增加。结论RA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水平炎症细胞因子的患者Prevotella丰度增加,提示肠道菌群异常与RA中的炎症反应有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RA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肠道菌群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DM/PM患者中尤其是无肌病性皮肌炎(ADM),易出现急性进展性肺间质病变,病死率极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特别是抗黑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DA5)抗体阳性的患者。固有免疫细胞中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和可塑性,在不同因素的诱导下可分化为M1巨噬细胞(经典促炎型)和M2巨噬细胞(选择性活化型-抗炎型),极化偏移即平衡失调在DM/PM的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病毒感染可影响DM/PM患者巨噬细胞的分化,从而影响M1与M2巨噬细胞的平衡,导致病情恶化。自2020年3月11日以来,WHO已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为大流行。随着全球数以千万计的风湿病包括DM/PM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和DMARDs,免疫系统受损的大量风湿病患者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易感者,其与巨噬细胞极化偏移的相关性成为风湿界学者们关注的前沿领域。在此时期,深入研究巨噬细胞的极化及其与病毒感染的关联在DM/PM中的作用,通过新兴的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机体病毒感染的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为DM/PM治疗及改善预后探寻新靶点。

  • 标签: 皮肌炎 巨噬细胞 细胞分化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风湿性疾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水平,探讨免疫调节联合方案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 395例风湿性疾病患者和206名健康者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水平,包括RA、SLE、AS、PsA、SSc、pSS、白塞病、PM/DM、痛风和血管炎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接受了低剂量IL-2、雷帕霉素、二甲双胍、维甲酸、辅酶Q10等免疫调节药物治疗。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辅助细胞(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的绝对计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 T细胞亚群水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偏低[(31±15)个/μl与(27±17)个/μl,t=3.407,P<0.01;t=3.407,P<0.01],Th17/Treg显著升高[(0.3±0.2)与(0.4±0.7),t=-9.508,P<0.01]。其中,AS[(10±8)个/μl,t=-5.403,P<0.01]、PsA[(11±11)个/μl,t=-3.829,P<0.01]、SSc[(7±6)个/μl,t=3.114,P<0.01]、BD[(11±9)个/μl,t=-4.774,P<0.01]和痛风[(11±9)个/μl,t=-4.604,P<0.01]患者的Th17高于健康对照组[(8±5)个/μl,RA[(28±15)个/μl,t=3.032,P<0.01]、SLE[(21±21)个/μl,t=6.836,P<0.01]、AS[(28±15)个/μl,t= 2.216,P<0.05]、SSc[(27±16)个/μl,t=3.698,P<0.05]、BD[(27±17)个/μl,t=2.502,P<0.05]、DM/PM[(27±22)个/μl,t=2.974,P<0.01]和痛风[(28±15)个/μl,t=2.079,P<0.05]患者调节性T细胞均低于正常[(31±15)个/μl]。经过免疫调节联合治疗后,患者的CD4+ T细胞亚群明显改变,尤其以调节性T细胞的增加为著,因调节性T细胞的增长速率快于其他效应T细胞,致使相应细胞如Th17/调节性T细胞回降,其中SLE较为显著[(0.6±1.0)与(0.5±0.4),t= 3.157,P<0.01]。结论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以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紊乱的炎症,其中以调节性T细胞相对不足最为显著。免疫调节药物(IMiDs)治疗的免疫疗法可相对特异地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诱导和恢复患者的自身免疫耐受,有望为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风湿性疾病 CD4+ T细胞亚群 调节性T细胞 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