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观察不同表面电荷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行为。材料与方法6~7周龄SD大鼠12只,分为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每组4只,以下肢太溪穴为注射位点,分别于注射前后用MRI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3组大鼠的磁共振图像,通过计算、分析注射后其信号降低的体素点数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来显示传输行为。结果经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切片验证。结果注射后,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的磁共振图像中均出现明显信号降低的区域;其中信号降低的体积随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3组之间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明显不同(P<0.05 ),其中,负电荷组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3组信号降低区域的累计位移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药物组间与观测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时间的延长,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的累计位移长于负电荷组。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传输。结论正电荷和电中性的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速度高于负电荷,研究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作为给药途径时应考虑表面电荷的影响。

  • 标签: 血管外膜 表面电荷 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在老年下肢水肿的小鼠模型中观察下肢静脉和动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结缔组织(PACT)通路血管周围水肿的引流作用,为理解老年人下肢水肿的引流和清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分别在BAIB/C小鼠下肢足踝部静脉和动脉血管周围组织间隙中注射不同剂量的荧光素钠生理盐水(FluoNa),制作下肢水肿模型,然后在股动静脉鞘水平,采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血管PACT通路对于水肿的引流作用。结果通过追踪足踝部FluoNa在组织间隙中的扩散和流动,结果显示:(1)除在注射点局部扩散外,还能够在下肢静脉、动脉PACT通路及伴行动静脉间组织间隙中连续流动;(2)这种沿血管外膜的流动过程分为传输和扩散:沿血管长轴传输,同时垂直于血管长轴,向血管周围组织扩散;(3)在下肢静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时,静脉PACT通路显像;(4)在下肢动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动脉PACT通路显像;(5)当在动静脉伴行血管附近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不仅静脉PACT通路和动脉PACT通路显像,且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组织间隙也同时显像;(6)组织学分析显示,被FluoNa染色的组织是动脉和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结论下肢组织水肿中的组织液不仅能被静脉和动脉PACT通路引流,且当大量组织液聚集时,还可被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的组织间隙引流。

  • 标签: 下肢 水肿 荧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