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ⅡA1期宫颈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的120例ⅡA1期宫颈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1~63(49.2±4.6)岁。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对照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观察研究组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分期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高危因素、间质浸润情况以及脉管栓的差异;采用后期放射性损伤评分标准评估比较2组患者急慢性放射性损伤的差异;通过随访比较2组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差异。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分期的降期率为95.0%(57/60),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占15.0%(9/60)。2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30、0.137、0.100,均P> 0.05)。在术后高危因素的比较中,研究组患者淋巴结(+)、残端(+)、宫旁浸润的发生率分别为3.3%(2/60)、1.7%(1/60)、0(0/6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3%(5/60)、3.3%(2/60)、6.7%(4/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5,P<0.05);研究组发生术后间质浸润的患者中,病理完全缓解率、间质浸润浅1/3的百分比分别为15.0%(9/60)、31.7%(19/60),高于对照组的0(0/60)、20.0% (12/60),间质浸润中1/3和深1/3的百分比分别为41.7%(25/60)、11.7%(7/60),低于对照组的50.0%(30/60)、30.0%(18/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5 ,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脉管栓的发生率为26.7%(16/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7%(34/6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109,P<0.01)。研究组患者1~2级急慢性放射性肠炎、急慢性放射性膀胱炎和急性血液学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6.508,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5年PFS率、OS率分别为66.7%、80.0%,高于对照组的65.0%、78.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7、1.96,均P>0.05)。结论ⅡA1期宫颈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高危因素和放射性损伤,但不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

  • 标签: 宫颈肿瘤 放射疗法,辅助 化学疗法,辅助 辐射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宫颈三维腔内后装放疗中,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等结果确诊为宫颈Ⅱb~Ⅲb期的患者12例,年龄50~64岁。所有患者接受外照射及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后行CT和MRI扫描,在OMP计划系统上进行影像融合,由3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CT和MRI图像上2次勾画GTV,包括子宫体、子宫颈宫颈原发病灶。CT、MRI图像分别勾画得到36个GTV(称为GTVCT、GTVMRI),计算GTVMRI与GTVCT的比值R,其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GTVCT为(93.8±11.8) cm3,GTVMRI为(71.1±3.1) cm3。3位医师勾画的GTVCT、GTVMRI最大与最小体积的差值分别为41.3 cm3、11.3 cm3。与医师3相比,医师1、2分别勾画的GTV均较大,比值R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4、-5.043,均P=0.000)。3位医师勾画的GTVMRI更接近,靶区体积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小。结论CT影像引导的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受人为因素等影响,勾画GTV存在差异,应用MRI和CT影像融合技术可缩小这种差异。

  • 标签: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腔内后装放疗 靶区体积 影像融合